当我刚刚到阿根廷首都时,仿佛感觉这是个欧洲地方,甚至是某个美国东部老城。接待我的是位广东老乡,他家开的小超市就在机场不太远的地方。 这位广东老乡原来就在花都市搞装修生意,后来全家移民到了阿根廷。先是到农场打工,养牛养鸡,之后就到市区开中餐馆,有了些钱就开了小超市。这超市只不过是个杂货铺子,据他说这里曾经被当地人集体抢劫过,那还是2008年金融风暴中的事,人们最喜欢抢的就是华人超市,流传着“他们抢了我们的,我们拿回来”的口号,可见阿根廷人的民族歧视依然根深蒂固。至今,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并不富裕,人们担心货币贬值,一旦有钱就急于购买美元或房地产保值,导致市场消费一直被压抑。 阿根廷刚刚计划延后支付1000亿美元的利息债务,看来这个国家依然没有从六年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其实,这的经济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下滑,那时还是克里丝迪娜丈夫当政时期,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债务累累,于是采用了不断赖账的手法对付债主和民众。当然,这换取了部分民众的选票,却造成了政府赖账坏名声,导致阿根廷货币兑美元贬值了500%,而同期土地价格也平均上升了500%。 然而,这个国家有许多有钱人和中等有钱人到处购买房地产,不断维持了本国地产价格每年上升(剔除通胀后),而且还把美国的迈阿密地产炒高了。举个例子,这位女总统的丈夫曾用每平米7.5比索的价格买下了南部的“南极绿洲”地带,当时实际价格是30-35比索一平米,之后这对总统夫妇投资开发冰河旅游业,如今已经建了第四所高级旅店。核算下来,这位女总统的地产已经升值了600多倍,因此,阿根廷人有句话:“跟着总统买地总能发财”。 日本移民在阿根廷办农场历史比较长,主要集中在首都地区附近,人口已经超过2万人。根据当地老乡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长乐人、福清人开始移居阿根廷。至2004年,阿根廷有福清籍华侨华人1.6万人,连江籍华侨华人5500人,长乐籍华侨华人3000多人。至2005年,阿根廷有闽籍华侨华人3.47万人。 多数闽籍新移民刚到阿根廷,由于语言不通,人生地疏又缺乏资本,都先到老华侨经营的超市理货和中餐馆打工,勤俭度日,以积累资金。有了积蓄,就开办餐厅和超级市场。1994年9月16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4个福清人合股投资开办第一家超市,营业面积130多平方米,投资金额6万多美元,生意兴隆。1年后,这4个人又各自在其他地段另开超市,其中1人拓展10几家分店。他们的成功为福清人以后在阿根廷超市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03年底,福清籍华侨华人开办超市的数量增加到近1300家,2005年,超市发展到3000家,占全国超市80%。 又据当地华侨报纸介绍,祖籍福清的王命达,在阿根廷创业多年,是阿根廷著名的餐饮大王,也是世界福清同乡会副主席、阿根廷福清同乡会副会长,他先后把300多名亲戚带到海外,由于他的带领和扶持,这些人都经营餐馆、超市,大部分人事业都有所成就。王命达1989年到阿根廷求学,1991年创办THE GRANT’S集团,在当地从事餐饮业,经过几年发展,拥有12家大型连锁餐馆,当地大多数百货超市都属THE GRANT’S集团名下或占有股份,集团员工900余人,年营业额上亿美元,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此后,集团开始多元化、多地区发展,公司业务涉及餐饮业、连锁百货业、房地产业、汽车业,公司属下的安第斯山矿业公司还拥有南美超大的钨矿和锡矿,占地面积3.4万公顷,公司经营范围也从南美扩展到北美、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开发房地产业。
我来到这里的一处新的工业开发园,这里被计划建成阿根廷最大的食品深加工工业区,主要投资者都是美国跨国食品企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美国企业的背后投资者是阿根廷人资金。这些阿根廷投资人把钱从阿根廷偷偷汇走后又用外商名义回来,这和中国人颇相似。这个世界的财富就如一条大河,这河水没有国家名字,却有人的姓名。有位姓翟的先生(请读《中国贪官如何在美国创业成功》)正在为一家中国大企业做咨询项目,计划建立一个老年人专用食品企业,把当地有机农业食品原料加工销往中国。大家记住一个换算公式:每减少1斤肉的消费就可以增加7斤粮食。阿根廷也有空气污染,其中大部分不是来自汽车和工厂,而是来自众多的牲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