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底到7月底近两个月时间里,海口市两次出台针对房地产的救市政策,这在各大城市里显得非常扎眼。 先是5月29日,海口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决定推出购房入户政策。自2014年6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在海口购买12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品住房的海南户口居民,可在该市申请登记本人、配偶、子女及其共同生活父母的户口。但这项政策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据媒体报道,一个多月里仅吸引了7户人家前来购房。 到了7月23日,海口市政府再次下发文件取消限购政策,购房者不用再提供住房套数证明,可以随便购买商品房。具有“喜感”的是,文件要求在终止执行房地产限购政策后,“遏制投资投机炒房,抑制商品房过快上涨”。 其实海口的地方官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商品房过快上涨”,不仅仅是海口,整个海南的房地产市场目前都走到了悬崖的边上,前面就是万丈深渊。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掉下去,而不是会不会飘起来。我之所以对海南房地产这样悲观,是有足够依据的。 我们先看人口。虽然海南建省、成为特区已经26年,拿下“国际旅游岛”的头衔也已经4年,但这个美丽的海岛一直没有吸引来多少增量人口,至少2000年以来都是这样。我这样说,海南省统计局的专家们也许不同意,根据他们的统计,海南常住人口从2008年的854万增加到2013年的895万,大约增长了5%。 但悲催的是,统计局提供的另外两组数字泄露了天机:从2008年到2013年,海南全省在校小学生人数从90.64万人减少到74万人;在校初中生人数从46.38万人减少到34.68万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孩子们不上学没有别的选择,除非举家离开海南。如果从2000年算起,也是这样一个趋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际旅游岛并没有改变海南人口流失的状况,虽然有外来人口迁入,但显然有更多人选择了离开。 我们再看经济状况。鉴于海口和三亚经济总量实在太小,我们还是拿整个海南省出来说事,跟东莞这个地级市做个比较吧,海口的数据当个参考: 项目 东莞 海南 海口 GDP 5500 3146 905 城镇人口 738 474 165 总人口 832 895 217 资金总量 8630 5953 2955 施工面积 2838 6173 1806 销售面积 803 1191 338 上述表格中,所有数据均来自海南、海口、东莞统计公报。其中GDP的单位是亿元,人口单位是万人,资金总量单位是亿元人民币。其中资金总量指的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施工面积”是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单位是平米;“销售面积”是房地产开发销售面积,单位也是平米。这两个数据,都没有包含小产权房、军产房、集资房、保障房。 关于东莞的实际人口,我在此前的文章中论证过,被大大低估了。东莞真实的城镇人口应在1100万左右,总人口接近1300万。即便按照官方数据,我们也可以算出海南“城镇人均”商品房施工面积是东莞的3.37倍;海口市“城镇人均”商品房施工面积是东莞的4.65倍。而东莞的整体经济实力,不仅远远超过海口市,也超过海南全省。 海南经济实力不仅弱,还结构单一,高度依赖房地产。比如三亚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在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税收收入中,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6.6%、57.9%和62.7%! 你也许会说,海南的房地产本来就不依靠岛内居民,而是依靠全国购房者的资金来支撑。这当然没有错,但关键是即便考虑这个因素,海南房屋开发量仍然偏大,销售出去的房屋空置率惊人。据报道,克而瑞信息集团在2012年5月派出100多人把海南所有县市跑遍,并结合官方数据调研发现,未来3至5年,海南包括在售、库存和准备开发的合计潜在供应量达到1.079亿平方米。按照2013年1191万平米的销量计算,也需要9年才能消化。在三亚,外地人置业集中的小区,超过8成房屋常年空置,业主常常拖欠物业费、水电费。 事实上,由于连续多年的炒作,三亚等旅游区房价超高。根据禧泰数据,2014年6月三亚平均房价仍然高居全国城市第六位,每平米19475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23%。“国际旅游岛”概念出来之后,三亚物价水平全面上涨,每到春节等旺季,酒店价格比巴厘岛、普吉岛、马尔代夫等国际旅游胜地高出不少。加上当地旅游行业屡次爆出丑闻,所以对国内游客吸引力在下降,这也让当地楼市雪上加霜。 对于很多外地购房者来说,每年房屋使用时间不长,出租则面临诚信等麻烦问题,不出租要负担高昂的管理费和资金占压成本。未来房地产税出台后,旅游物业转嫁房产税的能力比较弱,业主持有成本会更高。如果选择卖出,又很难找到接手的下家。所以,那些在“国际旅游岛”概念出台后买房子的人,大多被套住。 上有套牢盘,下有大量库存,本地消费能力不足,外地热钱缺少“忠诚度”,海南楼市如今已经陷入泥沼。即便放松限购,也于事无补。等待海南的或许是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漫长的经济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