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在建置初期使用的多是“制钱”(孔方兄),较大额的交易使用“墨西哥鹰洋”以及小部分“碎银”。德占之后,殖民地内均使用鹰洋结算(帝国补贴除外)。1900年之前鹰洋兑德国马克的汇率在1:2.05至1:2.10之间浮动,1个鹰洋折合今人民币200元左右。
* L$ J4 D) |) }2 f当时中国劳工的月收入,辅助工约5块鹰洋;瓦工、木匠、桶匠约6块鹰洋;铁匠、铜匠、钳工和石匠约7.5块鹰洋。这相当于山东内地劳工工资的4-8倍!却仅等于一个德国劳工十分之一多点的工资!
" u4 Q5 S" Y3 h5 u! w8 }) d9 j自1901年开始,马克在青岛的汇率暴涨,至1902年11月已经达到1:1.66。在这期间,由于德国商人超量订购消费品至青岛,导致青岛市场消化不掉,大量滞销,甚至引发了小规模危机。之后,马克又在青岛暴跌,商人先吃了大苦头,随后总督府官员的钱袋子也开始收缩(青岛绝大部分物资交易均使用鹰洋),投资人对青岛的前景均持观望态度。8 h' ?, Y, k; a, `3 O) I
1905年之后,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定型,但马克贬值却变本加厉。1906年11月达到1:2.39的高峰。因青岛没有统一的金钱代用品(纸币),支票债券等发行混乱,欧洲人携带鹰洋和铜圆不便等情况,于当年在德国帝国印刷所印刷钞票,1907年6月15日正式在青岛推出。这种钞票以墨西哥鹰洋为单位(青岛版),有充足的抵押担保和保证金。因此,1907年的亚洲经济萧条对青岛影响不是很大。。! `% V, u( {. W8 l; `, ^! H
推出该钞票之后,德华银行开始讨论辅币问题。在1902年前后,银行就研究过该问题。在当时认为,若铸造和中国铜元成色相仿的铜币,成本相当高,面额非常小,足银的辅币成本亦如此。因此镍是最好的选择。但当年中国境内并没有流通镍币,担心在市场上认可度不高。该计划搁浅几年后,通过观察朝鲜半岛的货币发现,镍币在东亚是可以流通的。于是,在1909年5月15日,开始铸造1角和5分的镍币,铸造量分别为10万枚和15万枚,同年8月27日起航,10月11日到达青岛。- g" K, J& Z$ Z; y% Y6 k" y
第一批到货后,镍币数量马上吃紧。皇家铸币局又在1910年7月23日发了第二批大德国宝,其中1角面额12万枚,5分面额6万枚。
3 f, E; }! u* [; y. F0 I3 f第三批发货时间是1911年5月12日,其中1角面额25万枚,5分面额20万枚。该批次流通于世,市场马上饱和,消化了一段时间。3 Z2 S2 U+ o& }& o3 }) i7 K2 l
第四批发货时间是1913年9月27日,其中1角面额20万枚,5分面额20万枚。6 A T; K& I S+ s: U
这些货币虽然发货时间不同,但是币上的年号均是1909,不少人误以为它是“一次铸成”。最终数量为:1角67万枚,5分61万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