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495|回复: 0

藏瓷奇石—赏石的八重境界,很多人只能到第四重【天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境界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玄笺注:“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原指疆域地界。后来境界被引入佛教中,系指“六识”各自所辨识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艺理论中,境界一般指景象、造诣或意境。近代学者王国维评鉴唐诗宋词,曾提出“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所说的境界,意义基本相当于意境。笔者这里借用,取造诣修养之意,表示石友对奇石的鉴析能力和认知水平,意义类同于人们通常所谓的段位或层次。笔者以为,人们的赏石水平,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可以概括为八种境界。
: o& B& E# t; T
奇峰显幽(灵璧文石)
一、色境。也可称之为皮境,处于赏石诸境界中的最初始阶段,居于这种阶层的人,大多系初入石道者和纯粹没有玩过石头的人,其对奇石的认识呈最皮相状态。古人说五色迷目,鲜艳的色彩,总是具有强烈的视角冲击力,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愉悦感和美感,如鸟的羽毛,花的颜色,洁白的云朵,青湛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油菜花等等,对这些美艳的色彩,根本不需要任何审美能力和经验,凡是肉眼的功能正常者,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故此,一些以欣赏皮色为主的石种和石头,如果在图、纹、形方面乏善可陈,只能遗憾地说是最低级的观赏石,连奇石都算不上。参加过石展的石友都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越是色彩鲜艳的石头摊位前,围观的人就越多,但是真正的赏石家,却很少光顾或驻足这里,其原因就在于,这些石头除了色彩美艳而外,其自身美的意蕴非常有限,根本不值得多作留恋。

8 m5 P) F5 l2 Q+ I
鸿运当头(葡萄玛瑙)
二、肉境。本文所说的“肉,”系指奇石的质地,因此肉境也可称之为“质境”。所谓质,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坚密,坚密的石头硬度高,不怕磕磕碰碰,便于收藏;二是润透,润透的奇石柔韧性好,耐琢耐磨,为理想的雕刻良材。在自然界的各类石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色彩特别美艳的石头,通常质地也会异常润透,一般都能达到宝玉石的水准。但就石头的奇量和观赏性而言,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奇石的主要看点是“奇”和“异”,它的观赏价值全在于天然,最起码也的半天然,最忌讳人为加工。而宝玉石的看点在“稀”和“珍”,除了色质而外,宝玉石大多不具备图、纹、形等方面的观赏性,只有经过后天的人为加工,才有观赏价值,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宝玉石在图、纹、形方面天然地具备了“奇”和“异”的特性,往往会成为奇石中的极品,珍罕无比,价值连城。

" W5 l" J5 ?7 Q5 W9 K
藏瓷(金钱龟)
* n; c1 I* z1 o: z7 W; [2 W0 W7 w
三、象境。所谓象境,就是指奇石的肖物性,即平常人们所说的这块石头像个什么,也就是石头的雕塑感。奇石虽为天成之物,是大自然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无意之作,但却能达到“缘情体物,自有极致之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的极美,比起人为的雕刻作品来,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可以“笼天地于形内,现万象于石上”,天地间的一切物体,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等,都有可能在石头中找到对应物,令观者目瞠神骇。但在时下的赏石界,有人生搬硬套齐白石老人的画论,称象形石“不似欺世,太似媚俗”,应该非驴非马,半人半鬼,才算好石头。其实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作为天然的肖形石,当然越像越好,越逼真越有价值。唐代张彦远在论画时就说过:“夫物象必在乎神似。”须知,“神”是通过“形”来表现和再现的,因此,“形”愈肖的石头,“神”才会愈真,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模样都模糊不明,似是而非,哪里还会有神韵。可以说,肖形度差的石头,就像尚未长成人形的胎儿,是根本无“神”可言的。

5 P+ Z3 F/ s+ x& o: \# e/ u3 A( l2 g+ p9 n
白龙马(风凌石)
四、画境。就是指能像绘画作品一样,给人带来强烈艺术美感的奇石。有画境的石头主要为画面石,但也包括一些山水景观石和神形兼备的象形石,因为绘画不仅仅包括中国的水墨画,还有西洋画的油画、板画、漫画、素描等多种形式。但不论是何种画,画境的灵魂则是意境或神韵。有意境的石头,能摹形写神,追魂摄魄,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生动地再现于石上,让观赏者坐赏烟霞,卧游山水,在鉴赏品析中,领略画中之精蕴,画外之远致,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但属于这种层次的赏石者,还处于被动感受美的阶段,人与石的关系,还未达成契合境界,就同人们欣赏一幅画一样,人是人,石是石,人与石之间的界限是明晰的,人是主体的感受者,石头是客体的被感受对象,二者之间泾渭分明,相互“隔”了一层,人虽然能充分地领略石头之美,心里也有审美愉悦,但人石远未溶为一体,人的自主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石头来说,人只不过是一个观景者一样的看客。

* `' J1 i2 X( \5 j
竹(潦河石)
五、诗境。如果说,处于画境者与石头的关系,是一种“无我之境”,他眼里的石头还未染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那么,诗境就是“有我之境”,这个层次的赏石者,对石头的爱恋,已臻于成癖入迷的地步,他们“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石头已经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心灵,面对美石,欣赏者不由地会诗兴勃发,诗意满腔,萌生出一种想抒发想倾诉想渲泄的冲动,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不足以抒其情,畅其怀。诗人毛泽东的几首咏山诗,如《登北高峰》:“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十六字令·山》:“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等,就是赏石中诗境的典范之作。需要指出的是,诗境其实并不是文化人的专利,文盲大老粗面对美石,同样也会在胸中产生诗境。这有如大观园里的焦大和林黛玉,一同欣赏梅花,看到梅花冰肌玉骨,凌寒怒放,林黛玉会写出一首水平极高的咏梅诗。但焦大则有可能会说:“梅花啊,你他妈真美!”尽管其言粗鄙,但谁也不可否认,这也是贩夫走卒者流焦大胸中诗情的一种另类抒发。  

  x% M( G+ W/ W* z1 u/ E. Q7 w/ `
满文遗韵(乌江石)
六、禅境。简单地说,禅是一种能予人以启迪的精神引领力,具有这种功能的石头,可以称之为禅石。宋代的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归依佛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及至后来禅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告诉我们,禅是肯定—否定—再肯定后的自我感悟,是一种静观寂照,直指心性的修身养性法,禅忌讳“执”,重视“悟”,所以,它既是心悟灵启的方法论,又是避世独修的世界观。禅的最高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要求把大千世界和自我意识,都淡化得一片虚无,然后在这种虚无中,求得心性的洞明澄澈。但笔者认为,赏石活动中的禅石,不能说得太玄乎,如果像禅宗讲的禅一样,完全不囿于物,不拘于象,不执于理,不碍于情,把石头看得空空无也,镜花水月,认为“禅即是石,石即是禅,”就会过犹不及。为之,石中之禅,应该是通过品读石头,来开启智慧,滤化心志,历练品格,超拔情操,进而达到以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静定地对待一切。否则,禅石只会成为少数人故弄玄虚,欺世盗名的工具。

4 N3 U, _  H3 t* ?9 T+ q! F. E5 _
《禅》红蛋白
七、灵境。所谓灵境,就是指赏石者与石头的关系达到灵犀相通,水乳交融的地步。在此境界的玩石者眼里,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通灵的石头能知心,人与石完全契合,人亦是石,石亦是人,人石相合,不分彼此。辛弃疾《贺新郎》词云:“问何物,能令人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情与貌,略相似。”大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两位大文人,不约而同地把石头看成有感情,通人性的活的生命体,与石头相互吸引,彼此感应,处于一种高度默契的状态,石头是诗人的朋友、知己、师长,人和石头可以相互沟通,平等对话,倾心交流,甚至互相欣赏,惺惺相惜。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腌脏了,诗人的满腔苦闷无处倾诉,只能在现实以外寻找对象,因此说穿了,石头只是诗人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是诗人无处着落的灵魂的寄居地和附着物,是另一个自我。尽管如此,在诗人心目中,人与石完全可以悠然心会,实现心灵的交感和共鸣,其相契程度,只可心会,难以言传,是妙处难与君说的。
; F  s& |; w) n" w& U1 i
蟠龙玉骨(英石)
八、哲境。哲境是赏石中的最高境界,能充分发掘并领略石头的内涵美,将赏石与个人的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因此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玩,而已升华为一种自觉的修身养性行为。孔子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还说“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怀璧,小人怀刑”,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是要从石头的“美”中发现“真”和“善”,领略石头的内在美。老子则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遵从自然规律,不逆天而行,清心寡欲,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先贤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赏石很有启迪意义,比如石头的坚贞,石头的冷静,石头的缜密,石头的缄默,石头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可以说是人学习的榜样。《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代人玩石赏石,既应效仿石头积极入世,坚定有为的进取精神,又不忘记石头济世惠民,勇于牺牲的奉献意识,进而以石为师,以石为镜,努力锤炼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同时,在开发利用石资源时,勿忘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会珍爱资源,不搞疯狂性、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应提倡绿色、环保、和谐的科学赏石观。  
* G( O9 q- N, f+ D
藏瓷奇石精品(中国人)

/ |2 H0 S" y  y% d8 x* T4 w8 r
  \) y1 _2 E+ v& C
. S( `2 o# ]) S2 I" Y4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1 16:09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