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泉社-
! }( Z( i5 ?, O: a * 贴子主题: 孙仲汇9.27讲座记录 5 K: l3 w3 }, x! Q( o; }# E
# ?* B8 w* S4 V* o E) a ayangfei " r3 n. J- Z0 t6 p: E, [
6 p2 G4 ~; j1 V* r- a
4 S# L& R1 u8 J8 f! l
孙仲汇9.27讲座记录
9 B7 p! A& p! \6 |9 g# O8 L2 a6 N) i4 Z& U& E1 o* T- }( s2 K: E X
孙仲汇:欢迎大家来上海参加活动,今天补充下明清部分。 / q% v# ~' I# h k& U' J: S* ~; i* z
明代后期的版式开始复杂起来了。以前发现过几个明后期雕母,以前发现过明代后期的雕母,一个是嘉靖十一两、一个是万历大字,还有一个崇祯通宝背上星的雕母是罗伯昭的;根据郑家相说他还有崇祯敕二的雕母,但没有见到实物没法下定论。
: t. {7 i1 \/ H. t1 h 以前的那个大元国宝铅钱的性质大家都有还有争论,我在家里找到了原拓,十月三号的时候会带过来给大家看看,还有一些其他钱币实物;明亡之后有南明,南明福王造了弘光通宝,折二钱比较少。小平版式很多,折二还分大字小字;王荫嘉曾得到一个大字折二母钱,书上折二光背钱是张叔驯的,他的这枚钱没有带走,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就卖给了上博,文字平夷,开门真品;有一枚弘光折二背凤,我看是老假,非常厚,至少有四毫米,原来也是张叔驯的,听说是以前人家送给他的,弘光最少的就是这几种。隆武最少的就是上南,分大南小南;日本钱谱上有背留钱,实物未见,是否老假没法下定论;南明钱中少点的还有大明,有人说是明后期的,有人认为是南明的;背帅在甘肃大量发现,这究竟是何时铸造还有争议,我很早就发现过甘肃出大明帅,现在这钱多了相对来说背工和光背反而少了;大明背招原来仅见,后来发现了第二枚,我倾向于真品;特别是博物馆那枚招字都已经平夷了,是自然磨损的;比较复杂的就是永历了,永历的版式非常多,大致都比较多,特别是五厘一分的版式特别复杂,小平上府级少,小平上府究竟有没有?有人认为是用永历小字背布改刻的,有人认为是上户改刻,我迄今未见实物。小字上部、上道较少,里面还有各种版别,敕也不多;比如以前发表过的小字背定,大样背定,现在最多的就是背明,价格15元左右。永历还有种折二型的和折三钱,都多了;背二厘现在也是出的比较多;南明时比较乱,很多小平和折二都差不多。有种背辅的,都是很厚重的;永历背文的钱大小不一,是小平还是折二也是很难定的,从明天启就开始了这种经济萧条导致的混乱;除了南明还有农民起义的,比如李自成的永昌和张献忠的大顺,,有种小平的楷书大字比较少,很特殊的版别;折五永昌的版别也很多,我没有太多关心过这个问题;大顺最少的就是川户,在上海博物馆,最近造了很多减的川户;张献忠还造了三种质地的西王赏功,金银的基本是孤品,比较薄,文字比较浅平,大小也只有一种;解放钱造的假银钱相当厉害是用手工刻出来的,凡特别厚重的西王赏功肯定是假的;明末清初还有三藩钱,利用洪化版别也多,背星的比较少见,前人对南明钱认识不够;以前在西南地区来的废铜里经常找到昭武篆书大钱,
" e5 S9 t, X1 |% X8 P 1644年清兵入关,入关前造过两种钱,一种是天命汗钱和天命通宝,一种是崇德汗钱;天命汗钱的面值很难确定,有很大的,重5克以上的,应该说也是受了明钱的影响,小平和折二的划分不是很明显;天命汗钱有上圈纹的少,最近越来越贵,很少看到汉文的天命通宝了,最少的还是那种天聪钱,历代古钱图说上有种特殊的,小一点 3 S7 `% Y" \6 ?* ]9 K
,背穿上有满文,穿上满文十,穿右满文一两,原品是杨成麒的,他的儿子拿出来给张公午先生看过,是假的。他儿子以前在上博工作,不喜欢钱币,反而喜欢瓷器,可惜买的大多不对;这个东西大家都要注意看下,可能是老假,我们以天命通宝为例子,历代古钱图说上有种小平天启的改范钱,迄今未见; _8 j/ O7 t: k7 C4 x( y
我没有见到过真的天命汉文折五折十的大钱,天聪汉文和天命满文大钱所见皆假。天聪汉钱版别非常多,我见过20多种,天聪小字版的少;顺治有个雕母原在博物馆,老一辈都认可,但现在看来可能要翻案;从字体上看这枚钱字体接近乾隆以后的字体,这个钱只见到过几个子钱,没发现过母钱;是否是乾隆年间用子钱修成的雕母,而且雕母也可能不是铜雕的。为什么顺治康熙年间的雕母那么少,乾隆以后雕母就多了?顺治康熙时代是不是用铅锡做的雕母?铅锡很容易毁掉,咸丰年间也有铅锡母钱;另外一枚是康熙通宝,另一面是乾隆通宝,这个就可以告诉大家,乾隆年间,不但搞过乾隆雕母,还造过康熙雕母。顺治大钱有十一两,原因不得而知,为什么不出在北京,而出在浙江嘉兴?连后来的康熙宝源当十大钱也是出在那里,是不是民间私铸?但想想没可能,当时的私铸都是很劣质的小钱,没有可能臆造大钱。顺治有种大钱很少见,原来定为折二型,我认为是折五型,这钱是金黄铜,非常精美少见,什么性质,说不出。顺治背二也越来越少,顺治背面有很多汉文钱;顺治有五种大的版式,最少的就是上延,一种是汉文版,所见顺治上延只有一枚,仅见之品,就是王荫嘉的那枚。现在就是右延的也少;张叔驯的那个上南是有疑问的,这个钱的版式和上昌是一样的,是改刻或者是钱局戏铸,老一代都认为是真的,我也见过实物,.好象是没有刀痕,说不定用高倍放大镜看能看出打痕来,这个钱应该是戏做品。顺治背陕到底有没有?现在还没发现过。顺治右昌我也没有见到过;还有以前的荆一厘也是未见真品;顺治背穿上福有当年造的,但折二的那种是顺治还是乾隆时候造的,就要怀疑了;其他几种顺治问题就比较少了。康熙年间大的版式少了,小的问题多了;背西、背北都是后来造的,背巩是当时的还是后来铸造的,还有疑问,我见到过几枚真品,认为是老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康熙,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个人认为是康熙年间的东西。关于各个版别的存世量我们可以在论坛上讨论,发一个大家有的话来跟帖,这样可以比较精确地统计,这就是集思广益,靠所有的人的努力办成这件事,如果跟贴的人多了,自然存世就多,如果很久没有人贴出同样的,那肯定就少。版别研究要从大处着手。雍正版别就没有康熙那么多,雍正有一些特殊的东西,雍正雕母是否都真,也需要重新考虑。包括上海博物馆的,特别厚重,但从未发现过母钱和子钱;有一种混入流通的雕母肯定是真的,张季量在地摊上以普通钱的价钱买到过雕母,和流通钱的版式一样;此外雍正还有折二型的,可能是开炉样钱或进呈样钱;雍正宝陕宝宁都有见到过,都很少见。雍正没有20个钱局,折二型的有宝济、黔、安等,都很少见,有人根据古钱图说仿造黔局折二,有10多年了,大家要小心。乾隆各局都有很多,:乾隆很多雕母都没有开金口,开的是小方口,乾隆版别比康熙多,还有些私铸,版别更没办法说了。康熙小钱当时叫小制钱,两枚小制钱等于一枚大制钱;在清代大额交易用银子,小交易用制钱;清代最早以100枚为一贯,后来以35个为一贯,有七十枚八十枚当一串的,有次我们拍卖会上卖光绪原贯钱,价钱上万。所以说小康熙不一定全是越南版;从乾隆以后,版式之多简直多如牛毛。1 t; ]: e& B. h5 _$ ]0 @
玉泉斋主:请教孙老师这本原拓的性质?我这本49拓/ I! L% Q( C, i1 g
" X2 W! ^, Q# U b
4 c9 [! K7 y! L
6 _+ L& ~3 m y* i8 Y/ K1 o% p' v i& F n# e7 a
4 O' `/ O6 O5 n- ?) v7 d9 V- z1 r5 Y+ E9 E& A
" A9 n; R5 o+ z
; F9 j) z9 ^; _0 _+ V* k
+ d' K2 U* s: g# L- m& m) |* s I
/ Z/ m' ^0 F, `$ Y+ i9 _- w/ f+ h# b& s5 S
3 y1 d$ d8 U+ Y 孙仲汇:足斋泉拓收录了钱币100品,有装订成2本也有三本的;当时是对外卖的,不是孤本。在上海博古斋拍卖中有卖过,我亲手看到过一两册,他选了一百个比较好的钱,每一个都做了拓片;六吉棉连是越薄越贵,当时的价钱是一刀一两黄金,最薄的一批颜色是带点淡米色,透明,象蝉翼一样,现在手艺已经失传了。第一代的纸就象蝉翼一样,半透明的。张叔驯的拓片做得比较多,张叔训用的纸也比较多,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工艺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是第6、7代了,戴葆庭用的纸是第二代的。最初的时候是互相赠送的,后来张叔训不愿意送出去拓片了,因为有人造假。帮张搞拓片的人爱喝酒爱打麻将,人家就利用这点搞出了这些,戴原来是打100本足斋泉拓的;但是帮张叔训搞拓片的人爱酒好喝,有人就以利诱,又搞了一套出来;但打的不止100张,上下册应该是100张,上下本装订的是每本50张,装订时候少一张也正常;当年呆葆庭剩下的拓片装到一个皮夹里被抄家没收,后来戴志强查找这些东西,我帮他从库房灰头土脸的找出来,皮箱密封很好,里面的纸还是白白的。当时我和他还不大认识。沐园泉拓的工程量很大,当时罗伯昭要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上博就帮他拓了三套,一套留给他自己,两套留在博物馆,文革后罗府的东西找不到了。
: K( j5 @$ i, {7 F 玉泉斋主:请问孙老师。方药雨有原拓成集的吗?
. Q [6 n: W$ B 孙仲汇:有,雨楼拓本《古话杂咏》,沐园四十泉拓在解放前卖过;一般清代或民国的古钱拓片都很贵,一般要看拓片的质量和所有人的知名度,尤其是一个搞一百张的话,需要很大的精力。
* B9 y9 M* N* l4 q'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7 21:46:32编辑过]* ?9 l1 \4 f! H' A2 e3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