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5038|回复: 30

镜说八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9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9 V5 _8 N4 d. f      在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不少表现古人宇宙观的图像。反映人们对于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一种探索与思考。也是古人“藏道于器”观念的集中体现。八卦图纹即属于此。( }' d% ~# }3 q. L. H5 G- p6 f$ V

% j+ G  M2 ?2 X; T      悠悠数千年华夏铜镜史,八卦图纹登上铜镜舞台究竟源于何时?八卦镜的发展演变有何规律?其作为中国古代铜镜的一个门类,是非常值得藏友们深入探究的一个课题,致为有用,绝非小道。作为一名年轻的铜镜爱好者,我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自己对于八卦镜的一些认识;及对八卦镜的发展演变规律不甚完备的归纳与众藏友分享,以图深入探讨。! i2 B1 Y7 M$ V  @: F# N1 L# D4 M; E; n

( V# O3 e: g4 v# u" c      我想在说八卦镜之前,有必要首先论述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上古神秘文化的瑰宝—八卦。众所周知,八卦是《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八种图形周匝环围,其中心又有阴阳鱼形图(见图1)。2 Z8 R5 G3 V, Q0 D
- e* m3 M" F$ C
% ^# Z, P# Z4 L% o

$ R0 b; k: W/ n/ j1 q4 |据说,不同卦象可预兆吉凶祸福。若相互配合,还能演绎出天地间的一切现象。因此,八卦可以说是古人对于天地宇宙的一种高度概括。
& |# C$ l" w  [. \% P& b& h. A) e' V* h! b- G" M
      那么八卦又是何时开始出现在铜镜上的呢?《易经指南》曰:“相传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携图而行,为道家珍藏,至唐宋渐传播”;再有,《太平广记•王度》篇中叙述了隋汾阴侯生临终前赠王度古镜一枚,“曰:‘持此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俱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这面镜子的纹饰除有八卦以外,正是隋唐之际所流行的四神十二生肖镜。如果上述两则记载可靠的话,那么八卦纹最早登上铜镜舞台应在隋末唐初,但在当时它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纹饰。" _; z" Y% V! K5 u  y; X
" I4 T/ j6 G/ D$ h) I' j2 M
      晚唐至五代八卦镜已甚流行,且八卦纹已成为主题纹饰,配置有十二生肖、干支、星象、鸾鸟等。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I$ `( `8 g. S$ M) x# \
(一)八卦镜  圆形,龟钮。八卦像环绕配置,素缘。此类镜中亦有作方形者。(见图2)& ?7 U& q- _1 P7 |7 Q! ]& V5 P9 k2 i

1 o6 l# o. j, o! P/ P0 d* [7 x
, _. k" \$ a7 W8 c
" g% ?" ]2 R7 M/ }0 K; t" Y( Q
5 S5 l- f, ?3 n; E% F5 }$ A- M) j$ h# i  L! f6 j, s
(二)八卦水银镜  亚字形,圆钮,八卦像方折绕钮。其外有“水银阴精,辟邪卫灵,形神日照,保护长生”铭文,素缘。(见图3)4 c( |# c: h2 J4 |. e% W, U
" }/ h  P% v/ f0 w
5 t  V; `$ w: }, ~

) \0 P5 a/ k0 a) D
( z# q0 ]2 g, n( n. A) z% O5 e  J) k/ `$ N1 g4 r
(三)八卦十二生肖镜  圆形或葵花形,龟或兽钮,葵瓣座。可分三式:一种八卦像围于钮座外,其外环绕十二生肖,生肖形象写实,素缘(见图4);7 |- ?7 b$ v; e* Q3 a$ v* ?) l
5 V0 Q: u" C( x9 X" y! [& i# v4 B2 m

- C7 D& a+ f" X5 y& M0 t8 \$ t# h' w7 ~* W  M3 r  S  w! ^

; r) K& j& {7 Y% J7 w; \另有一种布局分四区,从内向外分别为八卦八字铭、八卦像、十二生肖、铭文带,铭文为“水银呈阴精,百炼得为镜,八卦寿象备,卫神永保命”,素缘(见图5);
$ t2 Z1 S, B9 E, ?1 k
. J, ]: A. l" m, e
; y! ~2 v! p( T$ w+ S% ~4 M' ]7 I& u8 a& P# f% A  A' {
# j$ t% }: M9 z9 U
第三种为八出葵花瓣缘,钮外双线方框,钮区框角饰宝相花,框内八卦纹,框外四方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外圈为十二生肖(见图6)。 ' h- r. a3 l; F* W: @! j# r

- N7 r8 D9 u. p* n4 j% ?& G! u: x+ }" r" s
" S/ L! `. j& D) Y- j& t: F6 k

- b% U' G. J# o- z/ j4 g( n% z( V& q( `& C) D
(四)八卦干支镜  圆形,圆钮。分四区,从内向外分别为符箓、干支铭、八卦像,素缘(见图7)。
( i( A. b! p; P4 F* T2 c
8 \$ i2 u6 i/ _7 u
# U% G0 {; `; N# Q5 O' @
. K7 \8 G" }* Y. z( E/ W1 c& E+ Q' e
" I) a- A9 j9 m9 d& T" N! t9 z% b6 I, T. }
(五)八卦星象镜  圆形。分三区,内区八卦像与阴阳名铭,中区同形符箓八,相间道家语铭八,外区不同形符箓八,相间八组星象,素缘(见图8)。7 y# _. B+ O* [0 t# P' W9 b

$ u( ?; ?; F; U; z# [8 s1 ^; m& e% \. B9 z, p7 d. l5 w/ w
7 A: J$ H1 b4 L% w2 f) F

: @9 h- ?' H' \. z3 W8 Z* X; `5 V& l% e7 U1 b9 s3 \
(六)八卦双鸾镜  葵花形或圆形。内区双鸾振翅翘尾,挟钮而立,钮上下方图形象征天地,内区“上圆下方,象于天地,中列八卦,备着阴阳……”四十字铭,素缘(见图9)。
- B( J5 g0 k  g6 d
+ M, z& I7 }0 s9 a& c: }2 e: y% y5 G
' h# _8 K1 v& p& T  T% N
' B* ]: ~( e; t% E4 _

/ d5 Y4 t0 ]' A9 e5 E(七)龟自卜八卦镜  圆形,龟背纹钮,三区配置,以铭文为主,素地,素缘。内区为八卦纹一周;中区饰篆书铭文;外区为楷书铭文,内容与中区同:龟自卜,镜自照,吉可贞,光可耀(见图10)。
. w$ ^5 @# i! u( n+ c) \" t" e, X% h3 @# w$ C6 P3 n; J

- X  l: J# M8 i$ [  F8 z0 ?
3 h8 Z. b9 q' ^; h: |
9 }9 h, Q' Q4 u9 G' v( P! @8 C  f$ O
: b/ P9 k7 ~6 Q% y! |# R" u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记载,504号墓出土有八卦镜。该墓年代为中晚唐,可以大致确定八卦镜流行于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 @& H  [# {: [* `( t& ]

0 Z0 m/ Z; {3 B% m; n4 K      接踵而来的宋代,研究八卦的风气甚浓,留下了不少关于《易经》的论著。八卦深奥的哲理罗辑顺理成章地在宋镜上得到体现。宋时的八卦镜有圆形、方形、亚字形及盾形等多种形式,钮座分圆形和花瓣形,主题纹饰是八卦符箓与四神;日月星辰;十二生肖;十二地支相配。或单纯以八卦符箓为饰,四神八卦方位的排列一致。可分为以下六类:6 A' S% Q; |/ h! w- y9 d8 _/ y6 k
(一)        方形八卦十二生肖镜  内区为八卦,外区为十二生肖- `( g8 K0 b7 M. l1 u( Q
(见图11)。
$ Q% v' u/ x/ X1 Q# W8 Q) I4 d2 e. p
- ~/ S* [1 f( i% i

9 g7 O3 @$ z( K9 d" V, a
( H# {# y/ S7 G(二)        菱花形八卦镜  八出菱花形,小圆钮,花瓣纹钮座,
6 t+ P2 r7 }  s" N$ @座外两周连珠纹分区,内区即钮座,外区饰八卦纹(见图12)。, u) z, }8 c) e- \

6 N# z; ~" x3 k: q0 M8 }5 O) R! ?. c. l& z* _) c% I$ _  j

; M  y0 h% s/ ?  Z" s" U  I: `
" a" {0 p# q0 ?# l) j& ^$ z/ O5 |0 z. o, J9 s6 ^  |6 z; j8 [
(三)        八卦地支五行镜  六出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文章嘛
9 ~0 P1 k) P2 K# g* L  W7 P基础扎实,材料翔实,叙述简明扼要,配图精美得当。
, l7 y. H' z7 n% |  @( T- X& v此文出自一位二十左右年纪的小朋友
; a8 X; c9 Q9 n( p$ Z实在是后生可畏啊; d& E# U+ n! g! _' d4 t2 i3 d2 J2 u
希望李郅强继续努力,拿出更多成果以飨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7: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帖子、图文并茂!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7: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够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7: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叫真玩家!在玩中学习、研究;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9: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 u* Y: I* l- M/ W% }+ M, v- o$ u
; w! G" J% p8 N[ ........ 004-12-19 18:43 .. ]的发言:

$ @+ J6 K  }+ a; _5 V; M这才叫真玩家!在玩中学习、研究;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19: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叫玩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0: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志者事竟成[em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玩出品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郅强先生,你对八卦镜的排队总结非常之好,很多品种其实都是少见的,很有意思。我想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大家讨论。1.宋镜(四)【图14】应为唐镜,社科院历史所的王育成教授撰文《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论证该镜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设计、铸造的“上清含象鉴”。故其铭文也是“天地含象,日月贞明,……”。《中国铜镜图典》将其归为宋镜,是因为《图典》763页的那面镜子出土于北宋末的5号墓。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也讲到同样的观点。2.唐镜(七)【图10】中的铭文最后是“光不耀”,不是“光可耀”,应该是笔误。以上意见,仅供参考。[em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知无畏在2004-12-19 21:12:37的发言:
) m: N$ i+ ]; Y6 j2 `$ I& M好文!玩出品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知无畏在2004-12-19 21:12:37的发言:& S" z/ M. D( c0 J4 `% g
好文!玩出品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9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 {8 Z7 T) u: x# C: J7 P
# G/ h% e1 d( B7 Q1 A
[ ........ 004-12-19 18:43 .. ]的发言:

$ Y1 E5 o/ Y# p, y, |4 n! F这才叫真玩家!在玩中学习、研究;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1: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啊 长见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悦目版主的总结!那面镜的确是“糖”的!2 F% h, E+ n1 j! l0 s. U
9 ?4 B0 d8 y) K; i8 I

5 i& g6 ~( P0 p) ?  u( s. k!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0 15:12:11编辑过]- ]9 `  L1 D$ {; S1 Q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0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小李同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1 09: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印象中李兄是考古专业的。是吗?$ m/ |2 r4 [+ p8 x5 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7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谢谢 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4-30 19:1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