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先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变化引起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谈了宋、金铜镜纹饰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山房先生砖抛得好,一看就知道有备而来,成竹在胸,谦让为砖,实质美玉,此类美玉银子是买不来的,敬佩!1 E; P4 |5 O- O5 ^% ?
5 ~6 _0 h9 K& \& l
: q* ~3 c( a' z. t+ o
! B- L2 }) P& y9 I& }$ @/ p, G
历史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生产力条件密切相关。铜质变化,形制的丰富和变化、文饰趋向自然、生活、民俗化,是宋代铜镜三个特点。这里我先就青铜到宋代的发生质变谈点看法。& t" O s2 m! L, {' M" H5 Q7 _
3 l2 V0 c1 c$ V3 Z9 c4 |& e% o8 P" e) @
说到铸镜青铜合金含量到宋的变化,许多学者和著述中,往往从铜镜实用角度去分析青铜含量为什么会变化,我对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有不同的思考:
7 @7 J: P' K1 {, y3 o+ _, a7 I) r
) A5 M" K! @: U$ H- ~7 n# F0 `
6 k7 _; V. [- n+ o" O. j. R0 a1、我认为不能从研究铜镜的角度来分析高铅高锌韧性铜质的形成,因为单从铜镜铸造分析,高锡青铜和高铅青铜对铜镜的使用寿命、保存、铸造时对纹饰影响等都各有利弊。不同种类青铜的形成和变化,决不是专为铸造铜镜而服务的,铜镜只不过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普遍应用材料而己。而任何一种普遍应用的材料,在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条件下,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军事需要而已。- j& k+ M& y0 B0 R, |6 M
0 ?3 j! i" R4 a) J5 N$ m, ?
9 O, D4 u9 ^! }$ }- c0 x3 Q& a( J2、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若非要追索历史,钢性高锡青铜的产生,一是有先秦时科技生产力条件决定的,二是首先服从制作生产劳动工具的需要和制作征战兵器的需要,生存和安全基本解决了,再服务于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才有礼器、酒器。人类先有生存需要,才有享乐、精神追求的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
" j$ d+ R, `$ |" B- }. Z7 y, n: }8 n+ O" i
2 r& x) |! Z3 Z5 m, T# J3、青铜文化的主体,从商周到汉以后的消亡,一是别等级、明体例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二是科技生产力发展,有一种更坚硬、更普遍、更低廉的金属材料可取代于青铜器作为兵器;三也是有更华贵、更精美、更轻巧金银器可替代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汉唐代以后的金银器逐步兴起和发展不是证明吗)?
0 s+ g# k' p0 _7 a# J* \
e8 u4 |7 W( ]( w+ S7 x; ?9 {" H- n2 F+ G
4、当青铜主要的社会功能不需要以后,剩下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生活用品(铜镜是日常生活用品啊)更省工、更经济更实惠的问题了,所以说铜质改变是青铜主体社会功能退出历史舞台的结果,铸镜铜质改变也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必然,当然铜质改变从唐后期已渐变,是一个慢长过程,不是突变。+ j/ G$ k6 V% b& x1 F W
) e/ l) Y' h4 M, t$ q7 {& f
6 T+ |$ I1 {( i. b2 [一家之砖,引众家之玉,切莫见笑。
5 U7 k/ u1 U {' `* \ z: n
! F/ A8 C( G2 h1 W7 J/ G再:宋、辽、金镜在年代上互有交叉和包含的,与其说在年代上区别不如多考察在地域土质包浆,民族风格,社会体制在铜镜中的表现和区别更实际些,荣远先生提的“半明半暗”现象确要引起真赏镜玩镜的镜友们重视。
& o3 ?! R( X: F! f2 t% i$ g& G5 ^" N* D7 ^8 ]9 b+ f
东北的老大哥们对辽、金镜是颇有见地的,望众家三言两语,不拘形式,大家提高。: ~9 b) E, E$ ^9 b
4 |2 B1 l0 s# g
+ C4 d5 S- o4 S. h# F/ c
) a& K2 o; @1 t. X; }
1 a/ @! u/ a1 U7 U/ w[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 18:03:55编辑过]
2 Z; a2 l9 f. f) D6 u0 r4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