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外开放是因版权所限
+ P# d" h8 w: N0 }( R
3 N% {* b+ u/ K( {, J “图书馆不是藏书楼、不是博物馆。衡量一所图书馆的优劣,不是看藏书的数量,而要看每年有多少书在流通。”昨天,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微博)表示,现在各高校的观点正在发生转变,从注重“藏”向注重“用”转变。# h. k* t, q2 S7 e- a
! C3 [4 b- G& Y/ _( u" n l' {" ^/ t 葛剑雄表示,能够让图书为更多人所用是高校图书馆共同的目标。他认为,图书馆除了是学习、研究之地,还应该作为无形的文化象征,陶冶学生的性情。; ~( }- r' n# o8 ?: ^4 g
6 \. H8 o; W9 l, L9 G, Y
“实现馆际互借,邮寄实体书显然太不方便了。有些善本古籍出于保护考虑,不适合多看,但是数字化后,传阅会很方便。”因此,要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必须推动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
( |' h0 l3 n+ ?, X% K: |8 x; d. z% x: M9 G: a7 S* R' s% m
将珍贵图书“数字化”,这是否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葛剑雄表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目前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通过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再海量的数据都可以储存传递。可以说,你需要的文献,无论在北京、还是美国,我们都可以去调。但是电子文本的传输,有的牵涉到版权,有的牵涉到商业利益,这是目前扩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面临的主要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