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4545|回复: 54

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3 15: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生不揣浅薄,爱玉玩玉亦有数年,平时喜爱收藏明代玉带板带饰。自2010年开始集藏带板至今也陆续略有收获,通过相关研究考证,略有些许心得体会,草就一文,以供诸位师友品鉴。7 Y0 ]/ R  b, N- `1 J" O
本文已刊载于2012年第11期《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谢谢。
IMG_02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5: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
3 `( l! ^9 r" s                                          
                                               徐旸
5 s$ ]! D) A3 i, T   

# v) ]6 e$ S3 k' o6 a* w8 f) z, w6 K   服饰以金玉,起源久远。而束带之用玉,则典籍载之最早见之于唐。而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条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将目前所知的玉带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北周时期。自唐已降,历五代、宋、辽金、元乃至明。历代都将玉带与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所相匹配,超迈金犀,拱若至高。本文详细介绍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 N; h" @! u: L5 E6 N
   《明史o舆服志》载:“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用玉带”。《大明会典》上绘制的明代宫廷使用的腰带有大带、革带、束带、素带、带,据图可知,大带之上无装饰,其他带上装饰有镶嵌件。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带及大带二种:“革带佩玉,长三尺,大带素白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由此可知,嵌玉之带为革带。革带上所镶嵌之玉件,据《大明会典》记载:“永乐三年定玉带,青绮鞋,描金云龙纹,玉事件十,金事件三”。“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革带的嵌玉集中于带的前面。定陵中出土玉革带10条,其中6条为缀玉20件,一条缀玉13件,三条缀玉24件。据此而论,明代玉带嵌玉并无明确规定,但在考古发现与传世的明代玉带中,以20件玉饰组成一带最为多见。由此可知,玉带作为一种腰带的形制,以玉饰带自明代起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服饰,同朝服冠帽一样,并有数量上定制。(图1)0 \( Y: B. q- w$ i4 t; f

: a/ M/ w! v6 L[ 本帖最后由 南熏 于 2013-10-23 16:00 编辑 ]

图1

图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美文美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皇族使用外,明代朝廷还将玉带用于赏赐。《大明会典》中“给赐”记:“渤泥国……永乐六年,王来朝,给冠带、袭衣,王子袭封,还国,赐金镶玉带一条。”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也有此事的记述。文武官员的朝服革带,也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图2)
; [- U9 P. T: D( l4 S  u3 q     明代玉带分光素与琱文两类,光素玉带使用较多,《明史》中也多有记载,定陵中出土玉带中有10条即为素带,已发现的明代藩王亲贵墓中所出玉带,素带也占很大比例,可见光素带并非等级较低者使用。就出土发现与传世光素带之质地看,多以玉质精纯的白玉为主,不饰纹饰可能与玉质较好,为凸显玉质之美有关。

图2-1 明代官员佩戴腰带示意图

图2-1 明代官员佩戴腰带示意图

图2-2 明代官员佩戴腰带示意图

图2-2 明代官员佩戴腰带示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6: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明代玉带的特征  唐宋玉带多以浅浮雕图案为主,如胡人戏狮、胡人献宝、高士图或云龙纹。至元代,镂空技法发展至玉带上,开始出现双层镂空之龙纹、花草等题材。至明代,玉带的雕琢技法相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艺繁缛细腻,以单层高浮雕、双层镂空雕乃至三层镂空雕为精美。
; |# x. R# s6 g$ A4 t  明代玉带的装饰题材多样,分为瑞兽类、人物类、花草类与吉语类等,依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对明代玉带题材分为六类,即龙、飞龙、麒麟等瑞兽图案,狮、马、驼、鹿等动物图案,云鹤、花鸟等禽类图案,花卉图案,人物类图案(如婴戏、高士等),以及文字类图案(如喜、万寿等)。就目前出土与传世所见者,以上图案题材中,以龙纹、麒麟为最多。其他类题材所见不多,尤其以人物类图案最为少见。《天水冰山录》中记载查抄权奸严嵩府邸,得玉带202条,且每条玉带都有名称记载,根据名称可以看出这些玉带所涉及的瑞兽动物类纹饰有鹿、仙鹤、麒麟、斗牛、蟒、狮子、孔雀、螭虎、飞鱼、犀牛、凤鸟、海冬青捕天鹅、鹊、月兔、鹰熊;花卉类纹饰有松、灵芝、牡丹、竹节、葵花、松竹梅。相当数量的纹饰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如松鹿阔白玉带、灵芝麒麟阔玉带、牡丹蟒阔白玉带等等。这些纹饰大都是寓意吉利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贵、灵芝和仙鹤寓意长寿、鹿代表“禄”、雀鹿隐喻“爵禄”、鹰熊为“英雄”的谐音等等。, E. D! `. r$ Q: a& N) _7 F
  明代玉雕自中期后受到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影响,画面构图也开始出现模仿文人画的构图,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达清新的书卷之风。同时也有“五老图”“八仙庆寿”“百子婴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纹饰。在镂空图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后雕漆工艺的影响,底纹常饰以锦地纹,如十字锦地纹,万字锦地纹等。
! D8 B0 r4 F8 \: G6 f1 D; e* d6 ?二、明代玉带板的收藏及鉴定要点
; e3 n' E0 I6 b1 Z  明代玉带板相较于前代之唐宋时期,存世量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为出土品。目前见于馆藏及著录发表之成套明代玉带有百余套(图3),而民间所见成套者,应极少,多为单片(图4)。近年与拍卖市场偶尔得见成套明代玉带者,或为光素,或为缺一二片,工艺繁缛、玉质精纯成套者十分罕见于收藏市场。但就收藏而言,单片之玉带板也颇具收藏价值。玉带,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玉料与工艺琢制,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从使用者的品秩上的严格规定也决定了其存世量相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题材的多样,纹饰的多变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9 G2 S; v/ w% K1 K, f明代玉带(全套)

图3-1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3-1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3-2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3-2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3-3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3-3 考古出土及馆藏

图4-1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1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2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2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3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3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4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图4-4 民间收藏所见明代玉带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一两年来,玉带板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以笔者个人收藏玉带板所观察到的价格走势,自2009年至今三年多来,明代玉带板整体价格上涨近150%,玉质精纯、工艺繁缛、题材少见者涨幅超过300%,成为明清玉器收藏市场中的热捧品种。究其原因,无非有三:其一,随着玉器收藏的升温,明清玉器以其存世量大、鉴别难度相较于高古玉器较低,工艺题材贴近当下社会而倍受青睐。而随着价格的水涨船高,玉牌子、圆雕件的价格涨幅很猛,而过去不引人注意的玉带板以其价格相对较低、可佩可玩、玉质工艺俱佳成为市场新宠。其二,明代玉带板,代表着明代的官作玉器,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沾染皇家气息,国人受“蟒袍玉带”等传统富贵观念影响较深,也乐意收藏这类玉器。其三,当下的古玉复仿制技术发展迅速,逼肖程度高超,尤其表现在明清玉牌子、圆雕、器皿摆件类,大大提高了收藏者的风险系数。而明代玉带板,原本并非市场热捧,且工艺繁复,费时费工,同等玉材的仿制玉牌子获利比例远超带板,且工艺耗费远小于带板,故而仿品很少涉及。基于以上三点,玉带板在近年成为收藏市场热捧品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 s5 U; g6 }) O" D9 i9 u9 s1 E' N
  普通收藏爱好者在收藏明代玉带板时,应追求玉质与工艺都精良的作品。但面对罕见题材时,应以题材为优先考虑因素。即优先考虑少见之题材,其次考虑玉质与工艺的优劣。应先收藏较为常见的明代带板作为基础品,用以熟悉明代玉带板的工艺与形制。对明代玉带板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以涉及少见题材与工艺繁缛之作品。! T$ h: j1 r" `6 s( D1 D' D
0 @- v% s1 M2 ^7 j7 t
  关于目前市面上随着玉带板收藏热的兴起而跟风而至的一些仿品,笔者就个人收藏经验,谈谈一些个人的心得要点,以供同好参考。. K0 X0 U* p1 v2 {) d! a" B4 C0 K
* @- P+ [. P7 I
  1.从玉质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应全部使用和田玉料琢制。但明代所用玉料整体质量前不如宋后不如清,质量相对较差。但作为官作玉器的玉带板所用玉料相对常见之明代玉器而言要精纯很多,尤其是光素带板与工艺极精良者尤甚。故在鉴识明代玉带板中,玉料如非和田料者,新仿品的可能性极大,即便确为到代真品,也因玉质差而价值大幅受损。! W3 U/ d& H, y: U! G! r

" O  t. j6 e+ Q$ l% r  2.从工艺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的工艺可谓当时所有玉雕工艺汇集于一身,尤其是浅浮雕、镂空锼拉工艺与减地高浮雕工艺。应特别注意锼拉工艺的痕迹问题,如无锼拉痕迹,或痕迹刻意做作者就为仿品。
, G: ?3 ~) ?* p) @- M6 d) t7 |& L- k; J' O- E' w- u% f; k7 ]
  (1) 带板正面及四边均抛光精良,即为所谓“玻璃光”,背面因系镶嵌或穿缀,故不抛光(图5)。留有旧工艺的切割痕迹,即大面积的砂坑状斑痕。

图5 明代玉带抛光示意图

图5 明代玉带抛光示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2) 背面多有为减重便于佩戴而进行的掏打,即将带板正面纹饰较厚处,于背面用桯钻或砣轮碾磨薄,用以减轻整套带板在佩戴时的重量,这并非残缺,是旧工艺特点,应于鉴定时注意(图6)。
2 w* q% p! N, r8 a  s: b(3) 背面排方多有四对牛鼻穿孔、圆桃一般为三对、辅弼为两对至三对、铊尾四对至六七对不等。旧制带板皆用金属丝穿缀,久之即易损坏牛鼻穿孔,故而背面之牛鼻穿孔多有反复打钻,重新利用牛鼻破损旧孔一眼而再打一眼而做成新穿孔的情况,这也是鉴定时的细节之一(图7)。" y3 J: E, C: c, m
(4) 带板之四角,多有轻微的倾斜,是为了便于镶嵌进铜鎏金托或金托之中,这也是旧制使用中的特点,今所见带板基本金托不存,故而鉴定时应注意这一点(图8)。. e8 L- y$ M! E' P. l- ]" K% D: k6 n
(5) 明代玉带板中常见带板边框阴线有交错歧出的现象,相较于明代玉雕整体风格的略微粗犷,这也成为明代带板的一个鉴定要点(图9)。
- Q3 ?* c/ J9 \. e& q& n(6) 在较多的明代单层非镂空工艺玉带板中,所使用的高浮雕工艺后往往将“地子”碾琢的较为平整,并精细抛光,与带板整体形成和谐完整的光泽。经过几百年岁月积累,包浆多熟厚自然,与鉴定中亦需注意单层高浮雕带板的“剔地子”工艺痕迹(图10)。

图6--明代玉带板背面的掏打减重痕迹

图6--明代玉带板背面的掏打减重痕迹

图7--明代玉带板背面的钻孔痕迹

图7--明代玉带板背面的钻孔痕迹

图8-明代玉带板边缘的轻微倾斜

图8-明代玉带板边缘的轻微倾斜

图9-明代玉带板边框线的歧出

图9-明代玉带板边框线的歧出

图10-明代单层高浮雕玉带板的“剔地子”工艺痕迹

图10-明代单层高浮雕玉带板的“剔地子”工艺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3.从题材及尺寸角度而言,明代玉带板之题材莫过表示等级之龙、麒麟瑞兽之类与喜庆吉祥之题材。近来所见有“鹊桥相会”“张生红娘”等戏曲题材,究其题材生成年代及主题都不应出现于带板这一表示封建等级制度器物之上,多为明清尤其是清代玉牌子题材,故而出现此类题材也应综合判断,需警惕考虑。明代玉带板的尺寸皆有定制,虽无文献准确记载应该有何等尺寸,但以常识判断也可辨识。近来所见一块圆桃带板,长宽都已超过12厘米,按比例计算,排方当已长十数厘米,铊尾更是巨大至二三十厘米,与旧时冠服制度已然不成比例。纵观明代玉带板之尺寸,排方基本在5-8厘米长、4-6厘米高、厚0.5-1.5厘米。圆桃基本在4-6厘米高、4-5厘米宽、厚度等同排方。辅弼基本在2-3厘米长、5-7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铊尾基本在8-16厘米长,5-8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超越这个范围者,需要特别谨慎的综合判断,虽不排除有特大尺寸的真品存在,但这种现象应该极少出现,不会轻易碰到。
6 ?8 R4 b7 g: I' c, ^+ ^) {  w$ ^+ [/ g9 n) }, H
! Q+ E% j0 e5 j4 z" }

$ ?( ]5 W6 e- F! e! k% K% B" W明代玉带板作为中国古代玉带制度最后的辉煌,贯穿明代始终,成为玉带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随着古玉收藏的兴盛,玉带板作为一个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受到玉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7 Q. }: v4 C4 i& x& p7 E

% U) H8 r: `3 l6 T! P& C知识点, O& Z3 j8 J  C" N
, G( K' r% M7 U' H
古代的玉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鞓、銙、铊尾。至明代形制发展成熟,种类变化复杂,虽如此,亦仍以旧制中三种形制为基础变化而来:# _+ V4 E1 K  M' N6 [1 W
+ D$ |+ Q$ m) |, v% O+ b  s* p
鞓:即革带。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饰可以看出,革带使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的一节两端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以为穿系。(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秉承蹀躞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而后期明代之玉带悬而不束,非实系,故双铊尾。)( Z9 |# `9 Y8 w, z% M
% k, y5 B# c5 A7 I
銙: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带衣所御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蚡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又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环。至唐代时,玉銙日益趋向制度化,又把环去掉而留下镶嵌之玉片,此即銙。
" N' q$ a8 Q0 x$ z' S: k3 j3 k) M( w  U& Y% w
铊尾:亦作“獭尾”“挞尾”“鱼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谐,实为一物。即为鞓端的饰物。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完   
- Y3 V* o+ v4 z' b3 e5 D$ e$ p  Q; K  s7 E. [! E
谢谢各位藏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6: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6: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管理员加精!感谢诸位师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6: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8: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兄弟是学者型专业人才,佩服。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本人在他网看到此贴  觉得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有很大帮助   就冒昧转载了  由于疏忽未注明出处  在此向@南熏兄表示歉意   也感谢@简狄妹能及时删除转贴  再一次表示诚挚的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20: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拜,严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樓 的帖子

感谢兄的理解 更感谢兄的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1: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墨客888 于 2013-10-23 18:10 发表 0 E$ Q" Y1 D! ~( p$ q+ a
徐兄弟是学者型专业人才,佩服。学习了
# @8 {( |) z7 n/ A
兄过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22: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4-7-27 09:03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