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079|回复: 3

一块特殊的大石头,见证了大连地区怎样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3 1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巴比葫芦 于 2022-6-23 15:14 编辑
0 h& T( ~9 O( P' y. f* j0 q
* M! ^1 t& `0 [: G
从“石碇”、“木碇”到“铁锚”
      风不止,水愈动,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随风飘摇,或被水流漂走,或被风吹振荡。但凭借沉入水中的重石,依靠其本身的分量来拴系和稳定船只,古人便发明了一种停泊工具,作为船只的附属设备。而那块沉入水中的重石被称作“碇”,因此,古语中的开船谓之“启碇”,停船谓之“下碇”。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行技术的提高,水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海上航行的开展,只靠岸边停船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水上活动的需要了。比如,岸边水浅,大船无法靠岸;又如,在汪洋大海之中遇到风浪,四周茫茫,哪有岸边可以靠拢停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发明的停泊工具,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船锚”。
      从考古资料来看,锚的发展经历了由石碇、木碇(或木石结合)到铁锚这三个阶段。史书记载“系石为碇”(《三国志·董袭传》),或以适形重石,对拴系位置进行琢凿,最终成为“锤舟之石”;或直接制成“网兜石球”,如: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最早石碇。
      而石碇只能依靠本身的重量来固定船只,当石碇的重量有限时,在风浪太大或者水流过急的危险关头,石碇的重量不够,常常系不住船只。随着人们航行经验的积累,便发明了“木爪石碇”,将木与石进行了结合。这是航行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木爪石碇不仅有了碇石自身的重量,而且木爪可以扎入泥层,跟木桩的作用相同。这样,固定船只的力量可以增大好几倍,成为更加有效的停泊工具。因此,在明朝以前,海船普遍采用木爪石碇作为停泊工具。
      从造字法则来看,有形声、象形、会意、指事等几种,而“锚”字在文献中也常被写作“猫”,显然按照古人的理解,这两字之间是相通的,即人们在观察到猫爪啮抓现象后受到启发而模拟出“锚爪啮土”。再从锚具选材来看,同等体量的铁锚比重显然要比石碇及木爪石碇重得多,所以从单位锚重的系船能力比较,铁锚要优于其它锚具。当金属冶炼技术成熟之后,铁锚便应运而生了。
8 Z/ K; h% s, H/ C% Y
由“系石为碇”,见证大连地区海洋文化
      眼前的一幕犹如穿越,远景是搁置在船板上的现代铁锚,好似在向近处挥动臂膀;而近处则是被发现的“系石为碇”的碇石,其两侧凹槽留下了3000多年历史的痕迹,梭形的体态让它牢牢嵌立于水中,它又好似一位老者,在为我们讲述着大连久远的往事。
      大连地区的先民依海而居,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他们积极开展着海洋文化的交流,并实现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影响,目前在已经发现的两地区重要文化期陶器及玉器中,均也得到了彼此诸多的印证。而舟船的广泛使用,成为大连先民在航海及海上作业时的必备条件。大连地区出土的大量陶舟形器依照当时的舟船形状而制作,从这些陶舟形器的形状上判断,史前时期大连地区的先民不仅使用独木舟,也使用由多木垒列而制成的木板船进行航行。当风浪聚起时,“系石为碇”或许便是给足了大连先民更坚定的信心。
陶舟形器(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正是这种信心,孕育出大连地区海洋文化中征服、开拓、进取和冒险的精神。大连地区先民同汹涌的大海进行无畏地“斗争”,他们有着拓展的视野,去接触和尝试新发现的事物,最终促进了辽南地区文明曙光的出现。
      当亲手捧起这重达20.8斤的史前青铜时期“碇石”的时候,沉甸甸的。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也因为这遗存的实物,更见证了大连地区几千年以来悠久的海洋文化。
+ f* \! p8 B3 D$ X/ a$ G% O

点评

精彩!  发表于 2022-6-23 15:50

评分

参与人数 1粟米 +10 收起 理由
杖意执言 + 10 感谢参与活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23 15: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填补了俺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15: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杖意执言 发表于 2022-6-23 15:55
0 K  H! Q2 e' e+ G5 p7 q. ^8 m2 N填补了俺的认知!
- Z+ ], F( C" A. f8 e
此物少见,因多沉于水底
! ]2 L* r( ^) v. u4 P+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9 21:4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