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论“眼”
( G. u% [; E7 d4 P5 V应唐大先生嘱托,对叶形、圆盘形石器做一简述,因时间和知识有限,未能做拓片和线图,仅有描述和浅薄观点,望各位老师指正,后续会继续修改此文章。
2020年春,农家还未耕种,是调查最佳时间,一场大风之后,驱车前往,历时15天采集多件石器及陶片,其中4件残破石器引起了我的兴趣,调查结束后,查阅了众多考古资料,未找到考古出土记录,就残存石器谈下个人看法。
整个北城子遗址周边、公路两旁台地及水库周边进行了踏查。敖汉旗北城子遗址位于敖汉旗之东,隶属于下洼镇,东侧丘陵,西傍干沟子河(属教来河支流),南接漫台地。站在北侧山顶(此山暂定为龙凤山),山半腰处立有一龙一凤纹石雕像(图一),山右侧半腰处立有龟形石雕像,山顶捡有打制石器。右侧山下季节河蜿蜒向南,流入西侧干沟子河(属教来河支流)。放眼远望,公路贯穿东西,山下公路北侧山下台地地表有长方形围壕,可见灰坑、房址等遗迹呈南北方向整齐地排列着,如果赶上雨天之后,地表所显示出的房址轮廓会更清晰,这是古人居住过的半地穴居址。历经近万年的漫长时间,形成具有黑色土质的文化堆积,与周围的原生土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的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锅腔子地”。公路南侧为台地,分布有小山包。两侧均为耕地。
' M$ h; ]5 A" Y! x! F( ~图一 龙凤山7月份照片后续上传)
+ n4 j- p y8 p: h. q- o
图二采集于敖汉旗下洼镇龙凤山西南面公路南侧的红山文化遗址,定为第一地点,该遗址在敖汉旗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分布在以平顶小山包为主的西南和南侧,灰圈儿从山顶以平行状态从北向南横向弧形排列,约有8排左右,其中下两排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重叠,在整个遗址最高处山顶灰圈儿位置采集有红山文化彩陶钵和罐的残片、残断石斧和刻槽圆盘形石器。
刻槽圆盘形石器灰白色石灰岩磨制,残长8.5厘米,残宽15厘米,厚3.5厘米,据此计算得出,器物如完整,应为最长20厘米,最宽17厘米。圆盘形扁体,背面平,正面漫鼓,直边,沿边缘向内磨一道深槽,正中位置一道片切割的直线槽,由浅入深将鼓面平分,背面三分之一处一道片切割笔直槽,与正面的直槽正好呈“十”字形。
图二 刻槽圆盘形石器
+ O$ @1 [3 [: B* I% Q3 r1 o
在敖汉旗下洼镇龙凤山东侧,北城子遗址北侧,采集有陶片(图三)、石核、椭圆形绞索纹石器(图四),采集位置为遗址的最中心,经过反复复查,确定该区域为赵宝沟文化遗址,定为第二地点,灰坑东西方向整齐排列,无任何文化层叠压。圆盘形绞索纹石器采集于整个遗址的最中心,石灰岩制作,圆盘形扁体,残长7.5厘米,残宽13厘米,最厚处3厘米,据此计算,器物如完整,应为最长21厘米,最宽17厘米。器物背平,边缘处起近高1厘米,宽0.8厘米边棱,正面起鼓,棱向内漫弧与第二道凸楞在一端形成眼形(也是变形之字纹组合),一道片切割阴线将眼形与相连的面分成单元,阴刻线两端向内面又延伸出两道阴刻线,两线与边缘之间形成对称的单元,三条阴刻线将中间分为独立单元,单元内为网格纹。如果画出残损部分,猜测应是两两对称的,中间应为四个‘人’字形组成,内分布网格纹。
图三 篦点纹残陶罐
) c6 g2 Q. l5 j8 m9 r
图四 圆盘形绞索纹石器
/ n ~5 Z# \. u- \6 O6 U图五采集于敖汉旗下洼镇龙凤山下红山文化遗址,为同去的刘先生采集,定为第三地点,此遗址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重叠,采集有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片。桂叶形石器为灰绿色透辉石岩磨制,一角略残,残长15.7厘米,残宽8.2厘米,厚2.8厘米。整体呈桂叶形扁体,一面平,平面边缘一周向内斜收。一面鼓起,鼓起面沿边缘一周起凹槽,正中漫脊两道笔直切割线,两切割线到边缘距离相等。
图五 桂叶形石器
, e% ?# m; p. d/ I. [) S图六为朋友采集,敖汉旗下洼镇风水山红山文化遗址,距离龙凤山20公里,风水山红山文化遗址群分布范围广,遗迹丰富,地表能捡拾到大量的陶片和石器。椭圆形石器辉岩磨制,长17.8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椭圆形扁体,一角略残,底内凹,有弧度,正面隆起,边缘薄。
图六 椭圆形石器
F4 o+ g5 K6 z8 L7 a9 ~# ]
以上为本人亲自采集或征集,另也看到类似的藏品,比如图七(图片来源于网络),辉岩磨制,半圆形,断裂,近边缘一周凹槽,一面平,一面鼓并中部起脊,脊两侧两道切割痕。
图七 半圆形石器
( N: _( s, _6 d, t o
图八(图片来源于网络),桂叶形石器为辉岩磨制,一角略残,整体呈桂叶形扁体,一面平,一面鼓起,鼓起面沿边缘一周向上斜收,正中起宽脊,脊到边缘距离相等。
图八 桂叶形石器
" C& q% M3 X4 |/ V2 T% ^图九(图片来源于网络),刻纹桂叶形石器为黑绿色透辉石岩磨制,仅剩存半截。整体呈桂叶形扁体,一面平,一面鼓起,鼓面近边缘一周起凹槽,正中脊两道笔直切割线,两切割线到边缘距离相等,并在两侧切割线内管钻两个圆圈。
图九 刻纹桂叶形石器
- s" o& x7 w0 C& \+ L9 d1 R. ~
图十(图片来源于网络),桂叶形石器为绿色透辉石岩磨制,一角略残。整体呈桂叶形扁体,一面平,一面鼓起,正中起脊,脊两侧两道笔直切割线,两切割线到边缘距离相等。
图十 桂叶形石器
! G1 _2 I9 p, I2 Z2 J% M- x% N5 w
图十一(图片来源于网络),桂叶形石器为透辉石岩磨制。一角残,整体呈桂叶形扁体,一面平,平面边缘一周向内系斜收。一面鼓起,鼓起面沿边缘一周起凹槽,正中漫脊两道笔直切割线,两切割线到边缘距离相等。
图十一 桂叶形石器
图十二(图片来源于网络),刻纹桂叶形石器为灰绿色透辉石岩磨制,略残,整体呈桂叶形扁体,底内凹,有弧度,正面隆起,正中四道阴刻线分成三道脊,脊两侧对称两道阴刻弧线,脊与弧线内刻动物纹饰。
图十二 刻纹桂叶形石器
; b/ `9 W+ V; _( h# f7 D$ W多方查找考古资料,并未发现有考古出土器记录,仅在呼和浩特博物院和国外的考古资料中有类似发现,如图十三(呼市博物院藏),图十四(巴克特里亚文化器物)。
图十三呼市博物院藏
- D) m$ q8 a3 D \2 G' |: A图十四巴克特里亚文化器物
4 x+ H7 J# ]6 `+ \+ _) E' I
现就时代、材质与制作工艺和纹饰、意义等问题作如下浅析:
一、时代问题。曾去古玩市场,见有此类器物,咨询摊主,回答是辽代,接着又有几人说是在辽代遗址所捡,但是问有否遗址重叠,他们也说不清楚,所以有辽代说;后来有人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捡拾,又有夏家店下层文化说;还有人因为制作工艺将此类定为新石器时代。此类器物近几年见到多次,经常考察年代,但都未得到确切年代,因一次朋友拿图六来询问,索性直接约了他们去遗址调查,方圆20公里以内遗址几乎全部留下了脚印,也算颇有收获,通过遗址内采集到的器物与遗址地层有无叠压关系等比较,认为目前蒙东和辽西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均有此类器物存在。
二、材质与制作工艺和纹饰
此类器物目前国内主要发现于西拉沐伦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嫩江流域等其它北、西北地区也有发现。其材质大体分为二种,第一种为石灰石制作(图二,图四),此类年代较早,大体为赵宝沟和红山文化时期;第二类为透辉石岩制作(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粒状结构,内含角闪石、黑云母,所以有闪闪金点,颜色有灰绿色、黑色、黑灰色等,此类年代应为红山晚期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从制作工艺上来讲,均为磨制,器表均光滑有纹泛丝绢光泽,均为圆盘、椭圆或桂叶形,均不完整或断裂,均为片、线切割组合,直线凹槽上宽下窄。
三、意义
图十四为巴克特里亚文化考古出土器物,和本文中的器物属于同类,官方也未解答寓意。图十三为呼和浩特博物院藏品,标注为新石新石器时代石女阴,从形状来说,此说法也可,但我有另一个认知。从采集与征集地点来看,此类多发现于西辽河流域,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从材质、器型、完整程度分析,此类石器属于专有定制,材质有专属属性,器型有专业用途,几何图案有对应意义。图二形状简洁,整体似人面形,两面组成“十”字,一横一竖相交,符合人面部比例,横为两眼直线,竖为面部中线,有阴阳之意;图三相对复杂,几何图案共分五个单元,两两对称,凹凸有致,像整个面部嵌两只眼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为一类,同呼和浩特博物院藏品,除图七、图九、图十二外,均为桂叶形,大多具有两道阴刻线或仅中部起脊,我认为中部起脊为闭眼睛形式,阴刻线的为睁眼睛形式。图七为半圆形,更是眼睛的具象。图九两侧各钻有一圆形,更不像呼市博物院所说的女阴,而是睁着的一双眼。从生理结构讲,眼睛形状大同小异。图十二比较特殊,两侧对称四个组合动物纹,更不是女性生殖器,只能是苍穹之眼,大地之眼,眼之天地,可观宇宙,是天空之神。我认为是蚕身鸟首的组合器,也有可能是爬行类两栖动物,也是表达宇宙之眼的缩影。
此类器物均无使用痕迹,均不完整,均采用拟人化几何图案,是对先祖的身体崇拜,是塑造人体自身艺术的最高境界,眼是人之灵魂,属于固定眼谱精神崇拜,祭祀之时,画出圆脸,摆上神眼,祈愿天地相通,以眼为证。说明此类石器的功用为祭祀,有统一使用规则,有性别、单双眼、级别之分,不同祭祀场景使用规则不同,因目前无完整器出现,考虑在祭祀时实行毁器损葬方式,破损之后可以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陪伴,是全能全知之眼。
{著名的荷鲁斯之眼是天空之神和神权的象征。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阳。右眼角代表1/2,眼球代表1/4,眉毛代表1/8,左眼角代表1/16,眼睫毛代表1/32,眼泪代表1/64。具有神圣的含义,荷鲁斯之眼也成为辨别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护身符。荷鲁斯之眼作为葬礼护身符,同生命之符一样,它经常被描绘在死者的棺椁上,它保护死者在地下通往永生的路上不受伤害;同时荷鲁斯之眼也代表着死后在地下世界对身体进行的修复和保护。(来自百度搜索)} 新石器时代各文化之间相互承袭和影响,在璀璨的考古学文化中,这只是其中的星点,希望能对蒙东地区、辽西地区、张家口地区等不同时期文化的祖先身体崇拜和祭祀文化提供帮助。
本文仅是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和老师们指正,我将虚心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议,以此提高修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