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画画的老冯2022 于 2022-11-13 20:11 编辑 + Y0 K; V- ^8 q8 u z2 h' D
6 ~2 V! L2 s* G7 M0 A0 n" m 实际上,我学习“齐家文化”文献资料已经不少时间了。在完成礼县的项目前,我已经着手了,但是非常惭愧,虽然对于齐家的器物上手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也翻了不少,也有朋友指点、讨论,但是自己的论文、项目研究都没成形,感觉没摸到门路,学习内容有些乱。什么草根纹、碱皮,什么砣钻管钻,还有各种圈内的八卦倒是了解了一点。“齐家文化”是门大学问,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以只能漫谈式的说说自己查出来的历史,谈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地域文化的崇敬,如有不妥,请各位批评。 为什么想研究“齐家文化”? 第一,离得近。开车去临夏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博物馆、临夏博物馆也就一个多小时,去甘肃省博、兰州市博也就20分钟;
) S, W% b9 p( U# }: L1 I' m7 L ' s3 m& k0 x3 O5 b+ i3 w G7 {
" N* Z% I5 `; v; c+ k
+ P3 O2 Y: U: M6 d, V0 G3 J0 A 第二,周围收藏齐家器物的朋友多,各种群里经常都在讨论“齐家文化”的各种器物,民间收藏与官方收藏相争已久; 第三,以前官方对“齐家文化”的重视度相对低,研究成果相对少。这个也没办法,甘肃的文物太丰富了,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马踏飞燕、仰韶人头瓶、马家窑彩陶、魏晋画像砖等等,一般数10个代表也不会数到“齐家文化”。据说以前有研讨会上闹过笑话,与会代表把“齐家文化”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家”混同了。专家的认知有局限,这是正常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以前学界大圈子里对“齐家文化”的认知度是有限的。 第四,好多人说“齐家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因为“齐家文化”的文化特征是继承、交流和创新,所以有意思、比较怪的器物多,虽然整体比较“素”,不够花哨,但是这正是我喜欢的点。 ' `9 s) r5 `3 y$ ?% z3 ~3 [( L
本来我想看看能不能写论文或者做个项目的前期研究,然后开始翻阅各种资料,从齐家玉器、石器、陶器到陶器上的纹饰,从文字到实物,从材质到溯源,研究的结果是先做出了一套“齐家文化”题材连环画的草图,一共10张,用油画和连环画讲讲“齐家文化”的故事,打算后面有空了就画出来。上素描课时,画了一张齐家文化带柄素陶盉,这是广河齐家博物馆的馆藏品,请大家欣赏。
4 X' \0 t9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