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S* d& Q+ o8 L6 w7 i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
; `2 O; D Y* O+ \; G6 U8 i! F7 W2 B
1 k1 m% N: h e, `& z$ {1 p形似齿轮的陶寺文化器物。
1 h) v3 }4 ^; c' x5 I+ p& ?; G
9 t3 n+ W4 m0 }5 g: G* t* p' j
陶寺文化早期的铜铃。
6 q9 O t: W; D# E P7 Z( ^8 }2 T: a W3 V$ b' v& u
公元前2300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的汾河之滨崛起。 1 m [, }" j" V, d9 r
6 g- I3 Y$ Q4 k& ?9 E# R, M4 d: _在这里,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作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备。人们不禁将它和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起来。这里出土的一件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一处半圆形遗迹,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
( l6 e1 k" ^ @ [2 O ~. l6 w- H, q I3 |2 R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凡此种种,足以将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文明史往前推进500年。然而,围绕这些结论、推断和分析,争议之声从未止息。 + o2 M" h* u# w# r% u
在7月30日开幕的社科院考古所成立60周年成果展上,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首次向民众展露真容。' Z/ J! g; A; _6 y0 T# g* I7 h
+ y7 _. o1 I' F. A/ {亦真亦幻一古城
9 ^* I/ Y f \" m- ^( o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以南,地处汾河以东,塔儿山西麓,距县城约15华里。 : p4 t9 Y6 u+ z8 k
7 V! x2 E) P! R' [" _: ?) B' \& L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藏身麦田的考古工地,在47岁的何努心里分量有多重,又有多纠结——他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 ; B3 m( ?3 C' ^6 A- R+ u
" y. n. n) L: }( G9 p& b这位谦和寡言的学者,只有谈到那些4000多年前的坛坛罐罐才会兴奋起来,娓娓道来不知疲倦。他说那些在地下沉睡已久的遗迹,在他眼里都是活的。一座亦真亦幻的城,在他的脑海里不时闪现,“跟电影似的”。 * ?: z- f* u2 O. x
; H% J; B% h8 q, [8 w- D+ G, t, s那是一座都城。君处庙堂之高,锦衣玉食。民居江湖之远,一贫如洗。
; B: c* g3 @/ v" }
$ D5 A: E- l& {1 N4 V3 r到了中期,城中掌权者易手。城址扩大数倍,社会更趋繁盛。城中恢弘的宫殿中,住着一位崇尚文德的“王”,城墙牢固,府库充盈。官营的手工作坊里,工匠们开始掌握青铜铸造技术,最初的文字被用于称颂“王”者。 0 `) H! A( K* R/ k
0 @ j1 _ z2 i1 o, _ J! I文明持续300年,不料一朝衰落。乱世者,毁宫殿、扒城墙、挖祖坟。“王”们不见踪影,成为千古之谜。 + F. _! v) i0 B; ^1 C* s3 a
# K# n2 [# C: W" U7 k/ }/ N- o
“考古最吸引我的,是我可以跟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人物对话。”何努说,这样的快乐很少有人能够分享。
2 K$ F% r7 S: v7 g+ T0 t; a$ V* t
, a) k( `/ D6 s5 Q. u: D% m; Q, h然而正是这个给他带来无限乐趣的陶寺遗址,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田野考古生活的清苦、枯燥和孤寂,何努总是一语带过,真正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发掘、求证过程的曲折。
7 X; q% r5 s( |5 O% Q& Y2 c0 E
$ K7 n. S+ |) x; L更大的压力则在于,无论是他对陶寺遗址的诸多论断、推测,还是他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在考古学界都质疑者甚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张长寿、徐苹芳等人都出现在质疑者名单中。 " ] p: G L/ @0 h0 l
( T& [3 Y! I: H5 P& o这些学者或是何努在北大读书时的授业之师,或是他现在供职单位的老领导、老前辈,在考古学界个个一言九鼎,他们的质疑对于何努而言,其分量不言而喻。何努的同门师弟、天文史学家武家璧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桩往事,有一次何努去参加一个同仁聚会,面对众多质疑,他当众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4 l% p+ k$ t! F " ^; z8 Q7 U/ r1 R! u
不过何努表示,这些前辈学者的质疑都属于正常的学术讨论,不会对他的工作造成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