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当代醴陵窑釉下五彩传承人陈扬龙大师如2013年6月22日下午3点与世长辞!享年72!!!我们万分悲痛,仅几月有余,两位国大师相继过世!!中国陶瓷界、醴陵陶瓷界又一位巨星离我们而去~!~!
" P/ r1 F5 {, F: {
6 q; O6 |6 I E9 Z# D
陈扬龙,1941年生于湖南醴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彩”传承人。出生陶瓷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承袭祖辈“生于斯,奉献于斯,死于斯”的精神,在创作中,他深入生活,大量写生,收集素材,运用写实性的手法,装饰性的拼图,使作品回归自然,清雅淡逸,空灵隽秀,意态高洁,表现一种淡漠超然的心态,其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其作品给人以玉的感觉,雅的感受,被喻为“禅在花草中”。
; R, m) R$ @1 {' Y3 F; ?50余年来,大师一直潜心釉下五彩的装饰研究,专攻釉下工笔花卉,参悟出“薄施淡染”的釉下绘制秘技,并在醴陵陶瓷中得到全面推广,他曾承担轻工部《釉下彩色标研究》课题,对200多种釉下色料,6种不同釉料,多种窑型烧制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历经三年,为醴陵釉下彩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和实物依据、为普及釉下彩作出了显著贡献,他进行了“以印代画”的技术革新和运用“以喷代画”的技术,分别提高功效100倍和数十倍。对内销瓷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 L2 ~; j* C' h: P. \+ V |他擅长花卉,继承传统而超越传统。他以“写实手法与装饰性构图”相结合,在形式上走出了瓷坯上作画的圈子;在传统釉下彩彩绘平填收水法表现画面明暗的基础上,运用“薄施多层渲染”等方法,丰富和增强了画面的主体感和层次感,经历近1400℃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作品色彩明丽、画面生动。他设计制作的花瓶胎薄、色白、彰显了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5 |$ }9 V6 y$ B9 b
他曾多次担任国家用瓷的设计,其作品并在《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集》,《中国陶瓷全集》,《中国工艺美术珍集》等发表介绍,有大量作品别列为国家礼品瓷,并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6 K3 A. G, C9 y
2008年8月1日,陈扬龙先生创办陈扬龙陶瓷艺术室,是一家专心研制釉下五彩的科研性艺术室。7 h) c G3 C' [3 w2 P2 }1 w2 ^
艺术室秉承“务实”的原则,奉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遵旨,以“努力提高釉下五彩上升到新的台阶”为理念,在陈大师的号召下,汇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技师,主要从釉下五彩的材质的改进、工艺技巧的提高、器型设计、装饰形式,色彩运用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艺术室的作品以追求艺术效果为第一目的,力求精致,精细,以达到“玉的感觉,雅的感受”。
/ v' b6 a4 Y/ m: ~7 {* b4 g* M4 s收 藏 获 奖 部分简 历1981年1m《秋艳》挂盘陈列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O7 v$ a. G) Q9 N0 l% Z6 x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大名窑设计烧制,40cm《玉兰》瓶,60cm《牡丹》瓶,40cm《茶花》瓶,60cm《牵牛》瓶在香港展出并刊登在《中国当代名家特制陶瓷精展品》一书中
+ Z- O8 Y/ B9 A7 G4 m4 i' U, l( F7 q# Q0 A1998年60cm《槐花》瓶在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并刊登《陶瓷艺术珍品集》
8 ^ d8 X3 J1 u8 K+ N+ A; W. ]/ z3 E1998年60cm《牡丹》瓶,60cm《芙蓉》瓶,70cm《凉瓜》瓶,40cm《茶花》瓶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陈列并收藏
7 i" w o3 t+ V2 w: x) D. P, U2004年56cm《国色天香》瓶,42cm《春色满园》被山东中国陶瓷馆收藏* Q1 J2 T4 [( c4 |
2005年56cm《圆肩牡丹》瓶湖南省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1 ?0 |2 P/ X' i, z' n2006年《牡丹杯》、《牡丹笔筒》、《牡丹花插》,56cm《国色天香》瓶,42cm《春色满园》被国务院收藏且陈列( ~" r2 D$ C3 ]; [8 ^
2006年42cm《春色满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P7 K+ H2 m% x( a
2008年56cm《国色天香》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d! W4 R9 z7 k
2008年38cm《菖兰》瓶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获得金奖(器型设计清华大学教授杨永善)
. M6 Z/ s' q. x7 V3 W2008年38cm《菖兰》瓶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6 }/ W6 c2 m8 B! z+ D9 b
2009年36CM《清风曲》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 z( p' X" N. g2 i l7 }6 B' M1 x, p8 F" C
[ 本帖最后由 樊江平 于 2013-6-30 13:0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