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子孙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物,龙是帝王权利的象征,历代帝王均以龙为尊,故自命为“真龙天子”,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几千年来,不论是帝王的尊严,还是工艺品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将龙形运用到服装、饰品、器具等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因此,龙的造型多种多样,但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造型独特,十分罕见。 $ T! {2 M) X p) `1 z 历史上的金朝(1115—1234)为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共历九帝119年,曾与南宋对峙。统治过淮河以北的近半个中国。白山黑水是女真人的故乡。公元10世纪,女真完颜部首领绥可率部定居安山虎水(今阿什河)沿岸。1114年(辽天会四年)阿骨打反辽,1115年(辽天会五年)建立金朝(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后为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遗址),史称“金源”,“内地”。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周长11公里,以古城墙中槽贯东西的腰坦为界,分南北两部分,由南、北二城组成,气势宏伟。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金代早期都城的阿城会宁府遗址,留下了无数女真先人的皇家用品。历年来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作为阿城市如今的城市标志,更作为国家级的出土文物,铜坐龙早已被太多的人所熟悉。然而它在出土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z9 c' t5 y- J/ D4 Z1 d' A
, D9 X N$ b. ] “铜坐龙会叫”,也正是因为这个,发现它的那户村民才将它交到了文管所。1956年在阿城金上京会宁府南城中的北段,南城村九组裴家屯一家农户,在自家挖菜窖的时候,偶然挖出了一尊高19.6厘米、重约2.1公斤的铜坐龙。当时此农户并没将它交给文物部门,而是藏在了自己家的箱子里。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农户将这尊铜坐龙拿出来玩赏,并将它摆在了自家的窗台上。龙头朝着屋内(北),不想刚放在窗台上,这尊龙竟然发出了“呜呜”的声音。这位农户赶紧将铜坐龙收了起来。可是以后,只要他将龙拿到外面,不知为何就会偶尔发出叫声。这样一来,这家农户以为是铜坐龙显灵了,觉得自己把这个宝贝藏起来很是不妥,1965年,这尊“金源神龙”,终于落户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 u0 p7 K1 }5 S# g! p5 D 3 p% M! ?) Z% H) \' ~: |6 Q
据有关专家及文物鉴定者讲,铜坐龙会叫的原因也并不神奇。因为铜坐龙本身是由响铜制成的,背部有缝隙,当有风吹过时,铜坐龙确实可以发出声音。在史料中记载,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据《金史》、《大金国制》等书记载,熙宗曾扩建皇城,增筑宫室。海陵王于1152年(金天德三年)迁都燕京,(后改中都今北京)而北京自那时起才第一次成为中国的都城,海陵王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在北京建立都城的帝王。1157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上京皇城宫室,使之夷平,听任耕种。世宗即位后,1162年命上京庆元宫建殿九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大定十三年(1173年)“复以会宁府为上京”。1181年复修宫殿,建城隍庙等,由于金世宗对其祖宗发祥之地重视,上京城遂进入复兴时期,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以甓束其城”。大定二十四年五月,世宗东巡至会宁府。金世宗完颜雍曾重新审定皇帝所乘坐的车,《金史·舆服》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二月规定,将金辂(皇帝乘坐的大型豪华车辆)“轼上坐龙改为凤”。由此可知,800多年前的坐龙实物曾用于皇室御用专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又据“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记载,可见大辇车顶轮之上也曾施放坐龙,以示皇微。有关专家推断:此坐龙与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巡幸析津(今北京),如乘金辂”和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巡幸上京所乘大辇上的装饰物有关。铜坐龙当是金熙宗至世宗时期皇室的御用器物,表现了女真人蓬勃的创造精神,是金代文物的精华,同时也反映了女真民族的智慧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铜作龙是中国历代王朝以龙为尊,相同又相异的别种。1990年,铜坐龙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由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调拨到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如今铜坐龙已成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黑龙江省历史文物的象征和标志。 * \7 a) p, S) ]0 A' _( m 7 n# M, M! p! G! Y( I. p: L9 H6 C 铜坐龙体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黄铜铸造而成,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是与他物相连接固定而铸。仔细观看这座铜坐龙,就会发现它那半张的嘴,微闭的眼睛,悠然自得,似乎在抒发着一种昂扬的心境,它脚踏瑞云,龙尾卷鬣,不在飞却似在飞。形象地体现了金代前期女真民族,斗志昂扬,唯我独尊的气势。它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寓意,象征着稳坐江山,天下太平。这尊构思巧妙的铜坐龙,造型独特优雅,形象逼真,工艺精致,栩栩如生,它集四种动物特征于一体:龙头、犬身、麒麟背、狮尾,中华民族是龙文化的故乡,几千年来,龙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将几种动物完美结合于一身的坐龙形象在中国历代龙的姿态中极少见到。1990年,在北京中都遗址的宫殿内,也出土了一尊金代铜坐龙,为金代贞元元年至贞祐三年期间的遗物,明显晚于阿城出土的铜坐龙。这个铜坐龙集龙、虎、狮、麟等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于一身,是金代中晚期的铜坐龙,与阿城出土的铜坐龙相比,少了那种发自灵魂的勇猛与威力,也难怪,中华民族传统的融合力,消磨了女真人的气势,让这个民族固守半壁江山不再进取,最终只能让位于后来居上的蒙古人。今天,每当我们看到这尊铸造精美的大金第一都的“金源神龙”时,就不禁会联想到800多年前,气宇轩昂、刚劲勇猛的女真先人们那段逐鹿塞北,问鼎中原,饮马秦淮的英雄历史。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