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半岛都市报9 b5 a' Y& \: I X" R, T' i
# l# P3 R, T. o8 E% Z
龙泉窑瓷碟 ' I, @* j/ @6 m5 l. q
$ A! K! s/ Y2 X* M9 d# p
% ~" }& W& T5 Y
* w5 O5 u# v& d0 x北宋金钗
2 e# S6 v2 L, Z: T/ ~ E- ^
3 b! d' X% k# G8 _% u ' z! ` D% v5 T" \' F2 ^4 q# Z
" M5 m$ e& u1 ~1 X8 w
双耳瓷壶
5 x3 A9 S' J( m3 m; g" D# m* G: q# L+ @/ j
9月28日,胶州市板桥镇考古发掘工作继续进行,考古发掘人员在现场清理出了北宋时期龙泉窑系的很多件青瓷碟碗,在一个灰坑内还挖出了一个制作精美的双耳瓷壶。考古人员还向记者透露,此处还出土了大量的海鲜贝壳 ,说明当时这里吃海鲜很流行。而9月21日考古发掘人员在板桥镇遗址上出土的一个北宋金钗,经过专家的精心清洗,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露出了“芳容”。 ( m9 p, f! d1 c+ ]* K
- c8 I0 a1 j+ F4 Y; D& r, D, ?+ [ 出土多件龙泉窑青瓷
0 Q6 ?; G/ W& ?1 t8 g8 Q, {( l4 T5 }3 N* @
9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胶州市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发掘人员已经对北宋时期的文化土层展开了清理,而且发现了一个精美的青色瓷碟。记者看到,这个青色瓷碟带着裙边,看起来非常精美。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初步鉴定,这个瓷碟为北宋时期龙泉窑系所烧制的。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系最成功的瓷器技术就是烧制青瓷,虽然在此次发掘工作中已经发现了不少,但是像这样带着裙边的青瓷碟子还是首次发现。 ( v3 ~0 R% k Q
6 Q1 P% g0 s. R3 E) S+ W& O
考古发掘人员继续对现场进行清理,接着又发现了一个青色的瓷碗。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瓷碗也是龙泉窑系瓷器。在随后的清理工作中,发掘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多件龙泉窑系瓷器。
( C, v! X3 |" }& O& [# Z
$ n% D+ Y- V0 ]- O 双耳瓷壶藏身灰坑内
8 T" `* b" R" R$ p- c' w" R/ e* ~0 J& j4 M2 |' A2 q% W/ _
当天下午,考古发掘人员在清理一处灰坑时,还挖出了一个精美的小瓷壶,清洗后发现,这个小瓷壶的色釉以咖啡色为主,瓷壶上方还有一个耳朵,直径约有8厘米,壶的内部也十分光滑。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小瓷壶为双耳瓷壶,可惜的是瓷壶的另一个耳朵已经遭到了损坏。“在北宋时期烧制出咖啡色的瓷器,确实非常少见。”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北宋时期的瓷器以白色、青色、蓝色等为主要色调,而这个小瓷壶却别具一格。通过这个小瓷壶的制作工艺,初步判断为普通民窑烧制。
2 }& Y& K* Z9 x1 ^$ g( a% J$ W3 I) \7 J6 h [+ a& a+ O( I
北宋时期就流行吃海鲜 - [) {- V: I- R$ ^% o7 c4 _
; \; T4 [& V7 I8 g% v7 T 9月28日,记者在板桥镇考古发掘现场采访时,考古发掘人员告诉记者,此处曾出土了大量海鲜贝壳,其中最大的海蛎子皮有20厘米长,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板桥镇应该是十分繁华,吃海鲜在当时很盛行。 8 w3 A' v: n3 \: ^5 |, F8 u
1 E* U- J# i) {3 ~- z$ ~5 M; t( a 北宋金钗揭开神秘面纱 - u1 a& ?) p, L7 ?3 A% N. n
1 V1 o* \# }7 H; t/ [
9月21日中午临近下班时,考古发掘人员在清理土层时,曾经发现了一对金钗,因担心出现意外情况,考古发掘人员立即将这对金钗入库保存,当时现场采访的记者也未能一睹金钗“芳容”。 $ R$ }7 U y6 t: Q7 _
% I7 U- y! @3 j* a9 p" `9 H
28日下午,在胶州市博物馆内,这对经过精心清洗的金钗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记者也有幸见到了这对金钗的真容。只见这对金钗闪闪发光,规格和工艺也都相同,金钗的头部呈尖圆形,上面的图案也相对简单。据考古发掘人员介绍,这对金钗的长度为15厘米,为女子所用。专家告诉记者,在北宋时期,普通人只能使用骨质或木制作的头钗,能够使用金钗的人,身份肯定非常显赫,因此,这对金钗的主人应该为大家闺秀。
+ R; Z `* M5 q9 }( L; ?/ v# t1 D! g" c! k# N* a( w& b2 h
本版文/图 记者 黄超 3 Y2 [+ L1 a6 \ k
1 h. G$ }/ S% R
■相关链接 2 a- b8 D! \8 Q4 ]2 P2 h8 P
7 @# ?0 a: @+ ^4 F& P/ C
板桥镇曾架起海上“丝绸之路”
$ A6 K B- o7 N5 N, S
+ ^! g$ t2 l, |3 J$ V 据《胶 州史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知密州(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范锷上书奏请朝廷在板桥镇设市舶司,并分析了设市舶司的六大利处。范锷的奏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初,已经升官的范锷会同其他官员,专程到密州板桥镇实地考察,再次上奏朝廷“板桥镇堪兴置市舶司。”朝廷在很短时间内议决,终于在同年三月十八日设市舶司于板桥镇,升板桥镇为胶西县(今青岛胶州),属密州所辖,自此位于胶州湾畔的板桥镇成为我国北方最早设海关的口岸重镇。设立市舶司后,密州板桥镇“人烟市井,交易繁伙”,胶州湾成为“商贾所聚”的重要海域。当时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港被迫闭港,板桥镇港口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北方通高丽、日本的唯一口岸,其航线被称为东路航线,这一航线发挥着其海上贸易的独特作用,当时被称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6 `, M$ z' C( [# r/ h; v
0 Q# d7 K6 I, f4 ~ 当时的高丽还专门出资在板桥镇建设了“高丽亭馆”,专门接待、送迎高丽使节以及各国来板桥镇的商贾。苏轼当年调任登州途中路过板桥镇,看到高丽亭馆的穷极奢华,不免感慨地写了一首诗:“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邪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由此可见,当时的板桥镇口岸作为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当时板桥镇的繁华场面可想而知。
' a. O; o( R7 T8 r B; e) A
& ~9 _8 c2 E5 }7 G: ~9 `
, [6 M" i/ F. B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