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 孟青% y% M6 c: V; j& K7 ~, ]
镇江,位于江南运河的北端,其历史悠久,以“人文史迹之贵,八方交通之便,自然风景之秀”而蜚声国内外。(《镇江要览·序》,镇江地方志办公室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镇江城建的历史与运河息息相关,城市发展与运河河口变迁关系紧密,为江南运河沿线城市所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7 P8 [7 R6 Y2 k: [ y, x( U; S% r5 ?/ i3 r) S: `
8 d. y5 j2 a+ ?5 q+ S) C 1、三国时期
8 M) Q8 U0 o% M. C/ u/ n6 m
9 h+ s5 |* ]) U) d8 ^ 兴平二年(195年)东吴孙策派部将孙河“屯京城”,为镇江市区建城之始。建安九年(204年),继由孙韶“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统河部曲,食曲阿(今丹阳)、丹徒二县,自置长吏,一如河旧”。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自吴(今苏州)移治京口(今镇江市)。京城,即后人所称铁瓮城,在今镇江市北。史书中称为子城。((元)脱因修,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卷二考述:“(镇江)子城吴大帝所筑…)
3 v, R4 w# {0 J# b. c8 _5 h6 z" N
2、东晋至唐
6 b/ A/ G4 R, }. N
. H( v6 [5 q, D& p6 B4 u$ F# D$ [4 C 东晋元帝时,琅琊王司马裒镇广陵(今扬州),欲由江南运粮西出京口(今镇江市),乃自丹徒向西延伸运道,遇水浅涩,立丁卯埭以节制水量,粮船始通。丁卯埭故址在今镇江市东南丁卯桥附近。此后,江南运河出江北口基本稳定在京口。随着运口的变化和京口控扼长江、运河地位的上升,晋元帝太兴(318年-321年)初年,晋陵郡及丹徒县悉移治京口。晋陵郡城址位于今镇江市北固山东南花山湾,其罗城遗迹已于1984年被发现并作了试掘。此城因山为垒,凭高据险,军事控守功能十分明显,六朝时期的史籍中经常提到的京口城就是指的这座城。根据晋陵罗城“夯土内的墓葬,最早见于唐代晚期”推测罗城之废弃大约在唐代中期运河出江口改在北固山西侧之际。宋元时期的至顺《镇江志》称晋陵罗城为“东夹城”。 唐朝中叶,运河出江口京口堰,改在北固山西侧,润州因绾毂运口,过往船只皆需停靠在京口堰内外候长江潮生而越堰。
+ H8 n* n {' F# ?
$ ?6 Q# w6 i' s 3、两宋时期
5 \) R( D1 t. g# c5 v# H4 Q: E
* V* a# p4 d6 N+ y* c 随着江南运河水运日渐繁忙,京口堰内外等候江潮而越堰的人员往来不断,买卖业、客馆业、仓储地纷纷出现在堰坝附近,京口堰一带渐成市井。镇江城市的生长点不可能再局限于北固山东南岗丘上的原京口城一带,而只能向西扩展,即向运河两岸延伸。特别是两宋时期,京口堰经过几次重修被改造成多级澳闸,以减少越堰的劳累,吞吐能力加强,大型转般仓、军资甲仗库、交钞库等国家仓储纷纷在城西沿运河增置。另外,南宋在北固山下又开辟了一个江船避风港,并加修甘露港上下闸,通过穿城的关河南联运河,增加江船入运河的通道,以减轻京口闸积船的压力。于是在原京口城与运河之间形成建筑面积几倍于旧京口城的新建城区,并出现了五个市场:大市、小市、马市、米市和菜市。史载“宋嘉定甲戌郡守史弥坚作新门七”。城市性质逐渐摆脱单一的军事行政职能,而向商业、手工业及水运转输中心发展。这一职能转换的奠定,大致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嘉定年间(1214年-1224年),以史弥坚新作镇江府城的完成为标志。因此,虽然镇江府城子城及东西夹城仍属于唐代城市范围,未脱离北固山东南岗丘。但是宋代在岗丘与运河之间的低地修建的新城,城市规模一直保持到清朝中叶。1 v' a# _! X' C; [' {
6 E1 s3 C0 f- {$ L( n; t 4、南宋至明清,城区稳定,市场则随运河变迁而变。
7 @5 C. j# k- | h1 W; ?% r0 t" w2 V- f3 v- B" V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西北、西南诸路财赋全仰仗江船运至镇江府下卸,再转运河船运至都城临安,镇江的转输职能远胜过前代,遂能刺激城市的发展。尽管南宋镇江府主要行政机构仍然集中在旧京口城(时称“子城”)内,而且尽管元代镇江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宋代曾有所减慢,但城市核心向运河岸侧转移及城市职能转向口岸商埠的趋势,直至20世纪中叶,一直未有间断。使我们不能不承认正是江南运河对城市的吸引,才使历代镇江城市的城址发生转移,并进而获得发展的机会。19世纪长江主泓道北偏,镇江江岸由侵蚀冲刷转变为淤积为主,在宋代城址与江岸之间形成新的港埠区。
7 j$ F2 e6 [& L0 S% Z( c$ b6 C4 G/ @3 u& l2 ]$ l1 K
5、民国时期
3 r; V7 z3 Q t. Z6 [- ^2 b3 A8 ]6 P8 K: F, y# o7 V) S
1928年夏,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委员会在7月17日召开的第90次会议上做出将镇江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决议。同时,丹徒县改名镇江县。
6 D& j" |! Q4 N% G+ } c) V' ^9 {! k+ i0 W
镇江临近南京,地处江苏中部,交通便利。铁路通车后,镇江已成为铁路、江河水陆交通枢纽。当时镇江县境域呈“T”形,西界江宁县、句容县,东及东南界丹阳县,西南一角界金坛县,东以夹江界扬中县,北以长江及江中几个沙洲界仪征县、江都县。其时世业洲的西部归仪征县辖。东西长约百里,南北宽约25至40公里,面积1046平方公里。1 D4 x3 u# h& z4 A& e
* E- w O- A4 X+ d/ C; j4 t$ @
县城在县境域中部偏北。按当时地域形势分为城里、城外、小码头、河北4个区域。城里为古城区,尚保留明清县城模样,四周筑有城墙,长7600米。据《中国城池史》一书评说,镇江县城的城墙不似其他县城城墙大多为正方形,而是呈不规则形状。北城墙东西各有一处凸出,西南段城墙似弧形。这可能是因为城墙沿山沿河而建,随着山势河道而走向的。镇江县城的4个城门也不开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向。东门名朝阳门,在东城墙段偏南;南门名虎踞门,在南城墙偏东;北门名定波门,在北城墙东首;西门名金银门,在西城墙偏北。城门多为二重,瓮城建城墙外,惟西门三重,城楼高大、壮观。每个城门外有河,河上有桥,西门叫通阜桥,南门过城门名虎踞,东北两桥则简单:东门桥、北门桥。城南城北还建有关河的出入口:北水关、南水关。后来,西门附近又开二座便门,通粮米仓,南为新西门,通宝盖路,北为越城小门,通粮米仓。镇江城里可谓真正的城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城区。
/ s/ d( `6 A- z& E& X- d' G: C& m! O6 H' j7 u$ d0 K
镇江城里虽是县政府驻地,但与其他三个区域比较则比较冷落。市场全在城外,繁华尽在城外。城外自开埠后轮船业兴起特别是沪宁铁路通车后,成为商埠重心,“以西门大街为主要市场,商店、银行、旅馆多集中此。”江边码头由西向东,逐个排开,港池内轮船进出,汽笛声声;铁道上火车飞驶,时东时西。码头、车站间旅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7 _" c9 {& e' T% E; A
8 I$ y+ |5 k. g& U' J 小码头是城外西部又一个繁荣区域。这里工厂多,金山河为木业市场,新河、金山河为天然避风港,帆樯林立。沪宁铁路通小码头的铁路支线为水陆转运中心,工商云集,民居栉比。* ]' y/ |1 A v( Z) O- G# n
* d/ u9 o( i# D 城外还有一区域也很兴旺,就是当时流经城外的运河(今中华路)以东、北城墙外部区域,当时称河北区域。这里姚一湾东西为大口门、小口门,商行堆栈集中在这里,荷花塘一带直至北固山下,设有许多煤栈、油池,电厂、自来水厂都在这一片,是能源集中所在。; w2 b/ k) }$ w: B
3 ?. i5 m6 ?! B- W: _6 \/ i 总括而言,镇江古城与运河变迁关系密切。古城源自东汉末铁瓮城(子城),但其时仅为军事性质。东晋南朝后运河入江口改道,故新建罗城,与子城联为一体,成为郡县治所。唐宋因运河之利,城市向西扩张,商业性质凸显。明清以来西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