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Alan K. Outram等学者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波太遗址陶片上的有机物残留,并从89个陶片样品中提取到50个脂肪酸样品。其脂肪酸和软脂酸的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样品均进入马脂肪酸范围,这与遗址所出动物骨骼以马为主的现象一致。这些代表马脂肪酸样本的氢同位素比值δD值清晰地显示为两组,其中5个样品的δD值异常的高,与其他的多数样品区分开来,应属马奶样本。与现代样本比较,几乎所有考古样本都给出了较高的δD值,这与当时中亚地区持续的干旱气候相符。
% M( s8 V6 V0 \3 N* s. R9 S- A$ {$ B# O B0 f% u7 _
9 ` O, O7 O1 I; G8 M* d
3 Y) _) B* p9 V+ v& d0 _) ~ 该项研究通过对陶器表面残留脂肪酸的碳、氢稳定同位素分析,识别出波太人食用马奶的证据,参考其他的考古证据,说明波太的马已经被驯化。这一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并将氢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引入到脂肪来源的判断,为动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该成果也存在下列某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f9 E+ Y) D3 A5 Y( y, G
" s3 Y2 m( v/ p; D) |6 I, y2 `3 r5 o- i1 j2 [
" r6 a; ?7 h+ M$ Y 1.样品同位素比值的差异主要由食物摄入的不同及代谢路径的不同所致,现代对照组动物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和人为控制,古代动物的食物则复杂得多。由于研究结论是在与现代样本比对中得出的,现代样本能否真正代表古代样本也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 t# a" t$ M& C
% d$ D8 M, B ^2 W7 _5 j( b% i p0 N. v+ _/ m2 L) }+ I
# H! l" b/ I2 S2 Z% X 2.古代样品来自陶器表面的残留,而现代对照组则是个体明确的动物脂肪,这里似乎隐含这样一层意思,即每件陶器专门用于一种用途,即有些陶器专门用作煮马肉,有的专门用作煮马奶,而煮反刍动物肉的陶器则专门来煮反刍动物肉,如果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单一,那么,多种用途的陶器所产生的混和残留是否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当然,遗址中占绝对优势的马骨的存在似乎可削弱上述疑虑。 , w# p7 }9 ]: n, w( {
( x% z* I, X! S9 n& q; ~0 c9 T( M( n1 a
* z- p* [4 o2 L2 e
. Q$ X5 {. X, `3 D" Q$ _
3.文章没有给出现代对照组样品的具体来源。如体脂,是否为动物肉中的脂肪,或某些器官的脂肪,毕竟不同器官的硬脂酸和软脂酸的碳同位素比值是有差别的。如肝脏和乳腺中硬脂酸和软脂酸的碳同位素比值应与身体肉质部分的脂肪酸不同。由此引出的一个特殊质疑是,如果古代陶器煮过某些动物的脏器又将会怎样?
9 @8 s( Z4 _. a4 h7 R0 V+ `+ {& d7 k( j9 d
! E( m5 t% K! X5 T8 Y
3 f5 x/ e1 O1 G
4.氢同位素比值的分析法解决了马的体脂与奶脂的区分问题,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奶脂表达夏季食物或饮水中的氢同位素比值情况,如果是夏季出生的马驹,其体脂中的氢同位素是否也会表达出和奶脂一样的夏季信息?如哈萨克斯坦波太人狩猎捕获到野生小马驹并煮食其肉似乎也并非没有可能。
5 Q4 B% o5 v+ C
; v d j2 \1 i1 f8 t' {3 P: L, \* a) H
0 @% b/ A# y: V, J( c: B
三 1 E7 u7 d5 m. A
; R* \7 t4 d5 ^7 F0 ~: I5 ?0 K5 v
$ n7 M7 o0 M* ~. c
9 R& \$ V+ K% S- e# F/ D 鉴于这一研究成果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和国外的有关专家就这方面的研究交换了意见。反馈回来的信息竟然截然对立。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表示,此文非常重要,且很有价值,它提供的多重有力证据,证实波太人已开始食用驯化马的马奶,毕竟获取野生马奶的可能性很小,结果是令人信服的。但也有学者对通过古代陶器脂肪酸检测出马奶残留物的结论持审慎态度,并指出,人类确曾有过在被猎捕动物身上获取奶水的现象,并因此提出了下列的质疑:
8 G4 n* O: k* h0 [6 b1 I/ G/ h/ ]! b9 x
! P7 T, r0 w0 c+ Q* J
6 j5 L( l; H- n7 N 1.在波太遗址发掘出被抛弃了的成吨重的马骨,这些遗存堆积时间在100~200年间。研究表明这些马是被非常挥霍地宰杀了的,这不像是典型游牧民族所为。据文献记载和人类学资料可知,无论蒙古人还是哈萨克人,均有食用马肉的习俗,但真正的牧人只在每年11月底和12月初宰杀1~2匹马,目的是利用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保存马肉。偶尔也会在特别的节日宰杀一匹马食用,但牧人决不会大量地随意宰杀牲畜浪费肉食资源。
, \, o7 n* U7 b4 ^* N+ l) w( N, P3 f5 c- K
/ M# S9 ~- x# I N# y* ^5 }0 B; _0 l# L
5 _2 M6 E. l+ D6 P9 a6 a5 k/ u8 c 2.在波太遗址发现超过200座的房屋建筑(而且还不是全部),这反映出该群体的生存状态相对稳定,如此大的群体规模也不像是游牧民族的聚落。为何这些过着定居生活的群体要豢养如此巨量的马群?这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C8 D* n; p! [! c' G9 @
\9 ]" m, R' P; j6 P2 e) g% U: E( @4 n
4 w5 w8 H8 o$ x: T" t& B 3.波太遗址发现的大量马骨显示其群体为野生群体机构,而非驯化群体。病理学的极低比例也表现出野生群体特征。也许这些马中有个别是被驯化了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被猎杀的野马。 % Q; t+ v3 x" Y; p
- f# J& m# K/ |: ^- h- Z
! d9 B. R ?2 u8 Q. z9 A( x. _
: m: d G5 N$ H* x e3 Z6 E3 H/ q5 V 此外,这篇文章还对当地发现的古代马的hoogoo样本进行了检测,并以此作为这一时期马被驯化的旁证。研究者认为,那些长着纤细hoogoo的马是被驯化了的,而有着较多脂肪、较肥胖的马hoogoo则代表了马的野生特征。文内还通过图表展示了波太遗址马hoogoo尺寸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从统计学角度将野生样本和驯化样本区分开来。对这一结论,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理论上可行;反对者则表示不能据此判断马是否被驯化,因为遴选样本和检测数据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 . X# ^; J* h7 c& N/ h. G
% ^% k- F4 t+ S
1 Q/ s" z/ K( ^3 l
7 q: a/ h7 _- p. S! l0 U* o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争议,但该项研究成果采用了全新的科技手段,为解决考古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供了线索,累积了经验,其研究方法和思路是富有启发性的,值得我国的科技考古工作者深入了解并积极借鉴,以期推动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