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927|回复: 5

收藏故事:文物鉴定专家细说“鉴宝”内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2 19: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收藏,正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中国内地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与此相辅相生,作为疏通文物收藏渠道的首要环节lDlD"鉴定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当收藏者怀揣"宝物",期望自己一夜暴富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今天,谁来为我们鉴宝?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进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NEWSZW_HZH_BEGIN-->
/ O8 z3 c# ]& B' A+ \2 Z<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H  \9 }: }, @5 l
2 _) F9 S; f" C/ a" ^) Z
<TR>
& p& o$ _8 y+ o2 T1 G<TD><!--文化新闻内页画中画开始--><!--文化新闻内页画中画开始--><!--C9046B2EAA0D--><a href="http://noshow.ad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amp;bid=11273,31890,31932&amp;cid=0,0,0&amp;sid=31751&amp;advid=1293&amp;camid=6265&amp;show=ignore&amp;url=http://jing.51uc.com"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ad4.sina.com.cn/200505/27/19445_360x300.jpg" border=0></A><!--$$ ae/2005-5-30 ~ 2005-5-30/A $--> <!--文化新闻内页画中画结束--><!--文化新闻内页画中画结束--></TD></TR></TABLE><!--Adforward Begin:测试勿删-->
: J5 b" @, x7 r% N8 h7 ^. ?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155.adsina.allyes.com/main/adfshow?user=AFP6_for_SINA|Cul|CulPIP&db=sina&local=yes&js=on"&gt;<br><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1 b- w# q5 f8 U% N4 j  f( D<NOSCRIPT><a href="http://155.ad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user=AFP6_for_SINA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155.adsina.allyes.com/main/adfshow?user=AFP6_for_SINA|Cul|CulPIP&db=sina" WIDTH=1 HEIGHT=1 BORDER=0></a></NOSCRIPT><!--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员、研究员夏志峰。 ( D, ?3 F# Y, r/ S0 G' I  U) F  o
<><STRONG>  事例 古玩行当“奸诈”知多少</STRONG> </P>
# w6 M$ i& Z) r, N<>  “古玩行当的奸诈由来已久”,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自民国时期以来,古玩行业就存在两种奸诈: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目前市场上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P>
" @2 R0 E; a8 ?) o  j+ [<>  把真的说成假的意在据为己有。他举例说,有人拿了一个乾隆时期的寿桃形瓷壶,鉴定者一眼就看上了这件文物,想把它搞到手,就故意说文物是假的,然后让另外一个人花了很少的钱把这个东西拿下。 </P>
$ d4 ^1 Z$ C" n# Z4 U6 }<P>  更多的情况是把假的说成是真的。记者在郑州古玩市场曾碰到一位退休干部张大爷,他看中了一个"明代"青花瓷瓶,怕自己眼力不行,就请专家鉴定,经鉴定是真的后,就倾其所有买了回来,谁知是一件赝品,张大爷气得病倒在床。"古玩市场道道太多了,不但文物假货多,鉴定也是假冒的也多呀。" </P>
' [" ^! [8 D; E$ y# A; g+ S<P>  夏志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确实有些人可以看出东西真假,具备一定的鉴定能力,但他们出具的鉴定书,往往与实物不符。他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因为他拥有知名专家写的鉴定意见,认定是唐、宋时期的文物,但这些东西一看就不是文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夏志峰认为,这是利益使然,因为社会上文物鉴定的收费,是按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另外,有些人和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将赝品说成是真的,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P>+ \* b; c+ Q' x. W2 G: e5 N' N4 m* J( c
<P>  他提醒收藏者说,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对民间出具鉴定书,只从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一件文物有无收藏价值,从来不给文物估价,收取的费用也很低,一般是按物价部门的规定,每件20元。如果你拿到了某个专家或某个团体的鉴定书,市场价标得很高,你就要小心了,事实上,只要是标出了价格,鉴定的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P>
+ @) z& C, J1 H: F<P><STRONG>  问题 古玩为何真假难辨</STRONG> </P>. r: y: U* G$ V, G! a* \
<P>  投资古玩的风险是买到假货,而让广大收藏爱好者最烦恼的也正是真假难辨。究其原因,夏志峰认为,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假东西多,作伪手段不段翻新、提高,不经磨难、砺练出一双"慧眼",是很难识别的。 </P>
) m- b' Y  N* Z<P>  中国曾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个高潮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个高潮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个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场逐步专业化。 </P>. m8 b; ~: n. z, m
<P>  出于提高鉴定技能的需要,夏志峰经常下去暗访各地的造假作坊。他说,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 </P>
+ q1 J' C1 r$ I! b3 U$ ^& D' I<P>  作旧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物理和化学两种。在物理的方法中,主要有"移花接木"术: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2 21: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07: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18: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6: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9 19: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来透口气,继续潜水
5 [% @4 N8 \# E& u& X. G% G7 u  h( K7 r" {9 o8 q) V

& c' V- t* |) I
% P! ^2 w4 I9 G- N( G, w- c, u. s  N: d; Q

' e3 K8 W5 f9 E7 Y9 L7 k  D. @
) P- X' Y3 r8 \: n8 H# t
. n+ \9 X! t$ `; x/ |8 g
5 s) c( O# v0 V2 P3 P+ C0 N
6 G% ]2 g" T2 c& a$ @, P0 Z9 ]. P0 d
* T8 N, R& q5 Q. U2 {
' A+ K, j- S/ o7 d
2 I4 t3 V* ?7 ?: g' y3 C
' U6 G: V$ |4 V# ^

4 }1 d7 c+ H6 r% a: ]7 ?% W$ b, w: q4 w( w
/ N: m4 S. k2 J* s* s8 i

9 O3 s: ]5 F4 s0 m+ H- G+ V' q/ ~在像现在这样那我就不配得到自己想拥有的,拭去︶那悼念不尽的伤悲如何治疗痔疮,蓝色的天空给了我无限的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7:00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