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39993|回复: 277

古玺印的发展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2 2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随祖先生是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对古玺印研究有素。11月18日下午在收藏讲座上,他非常清晰地讲述了古玺印的发展变化。</P># Y& _( P, b7 o& f0 k2 A
<>他首先给古玺印界定了一个范围: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他要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玺印,并且不包括明清流派印和宋以来的书画鉴藏印、款印,因为这些一般不列在古玺印的范围之内。</P>
- P6 t# q3 ?$ {" a" F# [0 {! a" ]<>我国对古玺印的研究主要发展于近百年来。如对战国古玺文字的识别,清中晚期还相当朦胧,概称作古文、奇文,随着本世纪初甲骨、竹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对这种古玺文字(通称六国文字)开始识别,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识别和释读印章上的契丹文、八思巴文、巴蜀文、古梵文,也是近百年的成果)。又如以前认为战国官印只有白文,没有朱文,后经征集,发现黄河下游地区也有朱文官印,廓清了一个事实。再如从前把秦到隋唐以前的印都叫汉印,近三十年才区分开来,有一本《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的书(罗福颐主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就是第一部按时代区分古印的书。汉代玺印规格是统一的,国君、百姓都是2.4×2.4厘米,称为“方寸”。隋唐以后官印逐步加大,但因为一直未正式发现,认识模糊。现在收集了许多隋唐印,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同时还有个重要发现,找到了印纽的过渡期。汉印印纽有桥形纽、龟形纽等,宋元是直把纽,其间的隋唐印纽必有个过渡期,怎样过渡的呢?它的印鼻是圆的,有穿孔,而且逐渐从大变小,从宽变窄,孔也相应变小(唐时更小,更纤细)。到了南宋,印纽细得就像个扁柱子了。罗先生讲时举着一本图册,看了图更加清楚了。</P>
$ s" }1 _4 x3 o1 g7 c- j<P>印章起源跟商品社会的出现、跟社会需要交流关系密切。不相识的人相互怎样取信?只有凭信物,印章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古人说:“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会中虽不能和青铜器、礼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于印章代表某种权力,是后来派生出来的意思,开初并非如此。最早的印章有人说是殷商的三方印,但鉴于证据非常孤立,本着“孤证不信”的原则,只好存疑。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印是战国印,罗先生指示我们看图,有烙印(烧红后盖在马身上),有“富昌韩君”印等,有的已经非常精致。秦代官私印开始用“田字格”,字与字之间有界格,文字趋于规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汉初期文字更规整,“田字格”仍然保留。</P>
! _# ~+ k' q) ~5 t2 j<P>罗先生还为我们讲了一种印,这种印的印文通常是这样的:“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修功德,以俟贤,世业兴,令名存”。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这是用来殉葬的,是给死人用的。清朝时有人不懂,还有仿刻一方,带在身上的,实成笑话。实际上古代有制度,官员免职或死在任上,官印都要上缴,但可申请刻一方印来殉葬。这种印多少都带有急就章的味道。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印章,许多都不是实用品,而是殉葬品。真正实用的印章都是带封泥的,字非常规整。同其他古物一样,古印也有赝品,造假手段不外乎:一、或是看到过真印或印谱,仿照做个假的,但大小可能失真(印谱比原件放大了);二、或是原作文字风格有力,仿刻则松散、柔软,不及原作(印文风格是鉴定印章最根本的要素);三、或是改动原作个把字(如把“舞阳丞印”改为“舞阳令印”),企图蒙混过去。这些只要见多识广,通过比较,都是可以识破的。</P>
0 }4 r: N6 q6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4 21:41:58编辑过]
: g; b  a# Y- h7 v0 `-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2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战国古玺<br><br>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br><br>2.秦印<br><br>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br><br><br>3.汉官印<br><br>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br><br>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br><br>4.汉私印<br><br><br>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br><br>5.将军印<br><br>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br><br>6.汉玉印<br><br>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br><br>7.魏晋南北朝印<br><br>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br><br>8.朱白文印<br><br>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br><br>9.字母印<br><br>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br><br>10.六面印<br><br>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br><br>11.缪篆印(附鸟虫书)<br><br>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br><br>12.杂形玺<br><br>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br>返回<br><br>13.图案印<br><br>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br><br>14.成语印<br><br>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br><br>15.花押印<br><br>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br><br>16.封泥<br><br>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br><br>17.钮制<br><br>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br><br>18.隋唐以来的官印<br><br>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br><br>19.宋元圆朱文印<br><br>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fu 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br><br>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br><br>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br><br>21.今体字印章<br><br>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br><br>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br><br>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
& R& K  `9 P4 A& N&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4 21:41:16编辑过]
- ~9 O8 u" J$ I& N/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6: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 14: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3.汉官印: d- @2 S: J$ v! l. V
: f) B. h. f7 T7 @, L3 W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quot;新&quot;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3 i; W1 M" ?0 y3 T

6 h$ s7 r9 [5 `% k5 A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lt;BR&gt;&lt;/P&gt;& k. c5 v8 `1 m4 B8 w

( }* ]7 y1 q* G7 ^% E7 ^8 e- G3 S纯粹瞎说
2 g! |: R1 Q! O" x9 ?[em03][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7 2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4 2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9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6: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2 19: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8 19: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0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1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9 0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3: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3 23: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4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1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07: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13: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4-4-18 22:56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