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玩趣二、三事! _ R& S4 M1 v6 {: e# N% q
. n4 B9 G4 Z3 }% Q: j( b' _, K 在我的收藏物品中,许多东西别人看来也许没有用处,甚至不屑一顾,但是我自己认为很有意思,回忆之际津津有味、赏玩起来自得其乐。0 d: \3 z) W# x6 \( H/ r A, f
一、旧书趣藏读有味
* x e8 G; X8 {( l5 x# v6 z 收藏旧书偶尔阅读是一种什么趣味呢?一篇主张趣味读书,把书读出活色生香来的《善读书不负风月》的文章颇得我的赞许与认同。
$ S! q; C/ ]& W 文章举例了郑逸梅的读书心得:心中无一事萦系,然后读书得其奥、饮酒得其趣、睡眠得其适、游赏得其幽。读《离骚经》宜于茶余,诵《剑侠传》宜于酒后。天下惟善读书者,不负花月、不脱酒盏、不离山水、不绝美人。读美人传宜缓,缓则愈觉缠绵。读英雄传宜急,急则豪气直达。读《红楼梦》宜于暖阁,读《水浒传》宜于风廊。风日晴爽不出游,有负天时;明窗净几不读书,有负地利;高朋满座不饮酒,有负人和。7 P2 \% b- P& K( P5 i6 \/ K* u
文章引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读书体会:“杀害了一个人,即是杀害了一个理性动物;但杀害了一本书,却是将理性本身杀害了。” % R/ I p( ?, C( X a% I4 E( ~# b! q
文章最后用港人董桥《藏书家的心事》中的话:“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歌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麽回事了。
$ p" Z) d2 }/ g! N- u9 a哇靠,这三人的读书体会,有意思吧!
3 `5 R; w! m4 N& u! X 我多年以来,节衣缩食,以拾荒精神收藏旧书,经年积攒,大约也有三、四千册了吧。闲暇之余、开卷阅读、想象溯源、自得其乐。个中趣味,颇值咀嚼;不敢说能开智明理、广知博识,丰思润想,但是绝对能够陶情逸兴,自得其乐矣。% k- v; ~+ l9 j1 B* `3 |- Z
比如《诗经体注图考》,是一套四册的线装书。书中偶有一些插图,如“十五国风地理图考”,刻印的是一幅古代地图,虽不精确,也没有经纬度的划分,但是让我们知道了古代的地图是个什么样式。翻看中一不小心,思想就游离开去:仿佛自己就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在蒹暇苍苍的的芦荡水泮,远处传来两只斑鸠“咕咕”的应答鸣叫,眼前是涟漪清清的流水,心中思念远方的美丽女孩,趣味隽永。' h: r* H: g: k- r: J$ Y
再如《何谓文学》(作者卢冀野)、《经学常识》、《曾文正公言行录》、《左宗棠家书》等等这些书,都是民国初年的启蒙教材。这些书能流传到巴蜀内地民间,说明当时发政府重视教育的力度还是很大的,新学推广也进入了内地乡村的,反映了国学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广泛影响,以及清末维新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民智开启过程。看到这些书,可以感受到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P: m$ ~1 Y6 `1 |* W7 l# h3 B8 x8 Z
旧书这个东西,版式、题例、纸质、印刷往往与现代书籍不一样,观其内容又经常使人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觉:为什么当时是那样,不是这样?偶尔还要扼腕叹息一番。就好象梦中情人很难成为现实的爱人;也好象初恋时因思想单纯幼稚和不成熟,当时闹得轰轰烈烈或刻骨铭心,后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即使结婚了,实际生活往往还是平平淡淡的。
( f8 O) p, F( G3 B 所以,我认为翻看欣赏老旧藏书,追寻久远年代的人、事、思想,就象怀念自己的初恋时光或年轻时的恋爱情节一样:在追忆中去品味那悠远如梦、甜蜜缠绵、幽怨哀婉的难忘情趣而已。不过,回忆往往是美好的,我自己翻阅旧书的趣味,不过如此罢了。 ! k, f$ B8 u* q* {) ?* V' B
( N% E/ W6 K0 f! ^+ r8 ~8 }! S0 ^, P5 _% ]
[ 本帖最后由 且听风语 于 2011-8-21 20:5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