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6648|回复: 3

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曾默默地陪伴在四周。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当它们消失后,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2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nbsp;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曾默默地陪伴在四周。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当它们消失后,我们才发现,那都是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比如即将消失的老街、老巷、老屋。</p><p>&nbsp;&nbsp;&nbsp; 1月13日下午,一个名为“老街·陋巷·故里”的摄影展在襄樊三中举行。此次活动共展出了200余幅以建筑为主的老照片,基本涵盖了老襄樊的大街小巷。</p><p>&nbsp;&nbsp;&nbsp;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泛黄的老照片的主人竟是一个稚气未脱的17岁少年。他就是襄樊三中高二(5)班学生刘冰。</p><p>&nbsp;&nbsp;&nbsp; 【现场】</p><p>&nbsp;&nbsp;&nbsp; 收藏老照片,收藏城市历史</p><p>&nbsp;&nbsp;&nbsp; 上世纪70年代未被破坏的杜甫衣冠冢,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广场,上世纪50年代的定中门,上世纪60年代的汉江一桥,桥身上还挂着毛主席的大幅照片……</p><p>&nbsp;&nbsp;&nbsp; 1月13日,当人们看到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老照片时,都忍不住感慨万千。</p><p>&nbsp;&nbsp;&nbsp; 襄阳区档案馆副研究员王力明告诉记者,刘冰收藏的这些老照片集中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的城市变迁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刘冰还拍摄了许多有关老建筑的新貌的照片,新旧对比间,城市沧桑变化的感觉跃然眼前。</p><p>&nbsp;&nbsp;&nbsp; 据刘冰介绍,这200余幅老照片都是他家族的一位亲戚所赠,新照片则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这些照片只是他收藏品的一部分。</p><p>&nbsp;&nbsp;&nbsp; 【缘起】</p><p>&nbsp;&nbsp;&nbsp; 拾荒之家走出的小收藏家</p><p>&nbsp;&nbsp;&nbsp; 刘冰的父母开了一家回收公司,他开玩笑说,父母回收的那些破烂儿让他从小萌生了对古旧东西的兴趣。</p><p>&nbsp;&nbsp;&nbsp; 上学前班时,父亲从郧阳回收了一卡车古旧字画,因为仓库放不下,便堆在家里。刘冰说:“我躺在那些字画上面,随手撕掉一个角或抠出一个洞,心里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些破玩意儿。”</p><p>&nbsp;&nbsp;&nbsp; 等到能识字了,刘冰才发现,父母拉回来的破烂儿里居然藏着那么多宝贝,他在里面“刨”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1966年出版的《毛主席语录》。</p><p>&nbsp;&nbsp;&nbsp; 家里堆放的陈年物品还培养了刘冰对历史的兴趣。这个1990年出生的男孩,在同龄人迷着上网玩游戏时,却沉迷于父母回收的历史书籍中。</p><p>&nbsp;&nbsp;&nbsp; 他还喜欢上了古玩店,因为在那儿他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样子像个茶壶盖的陶制品,原来是陶镜;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圆石头,竟是宋元时期攻打过襄阳城的襄阳炮的炮弹。</p><p>&nbsp;&nbsp;&nbsp; 他的有意识的收藏活动与襄樊五中退休教师李治和有关。刘冰回忆说,有一天,他在襄城北街闲逛,无意中,与一位老人擦肩而过。刘冰突然意识到,这位老人就是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本地名人李治和。他快步追上去,拦住李治和,说:“你是李老师吗?我想跟你学收藏。”</p><p>&nbsp;&nbsp;&nbsp; 那一年,刘冰才上初二。</p><p>&nbsp;&nbsp;&nbsp; 【经历】</p><p>&nbsp;&nbsp;&nbsp; 每件藏品后都有一个故事</p><p>&nbsp;&nbsp;&nbsp; 走进刘冰的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型博物馆。他随手掏出一件物品,就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p><p>&nbsp;&nbsp;&nbsp; 一个小小的泥制人头,嘴巴周围却留着几个小窟窿眼儿。刘冰得意地说:“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其实是古代的玩具,那几个小洞是用来放胡子的,像不像今天的芭比娃娃?”</p><p>&nbsp;&nbsp;&nbsp; 他从墙角举起一个瓦当,同行的李治和老师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之后连声叫好。李治和说:“这个瓦当上面刻有一条龙,说明这座府第的主人级别相当高,起码是王室。”</p><p>&nbsp;&nbsp;&nbsp; 刘冰又像变戏法似的掏出了两块砖,一块刻有人物画像,另一块刻有佛像。他说:“这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和佛像砖。”</p><p>&nbsp;&nbsp;&nbsp; 在他家里还摆着一个重达60公斤的石头。2005年夏天,刘冰乘公汽路过襄阳公园时,觉得公园门口一块白色的石头有些眼熟,他当即跳下车,对着石头苦思冥想起来。“这是襄阳炮的炮弹。”刘冰想起他曾看过一篇文章,上面描写宋元战争时期,元朝军队曾用抛石机进攻襄阳城。那天,他花钱雇了两个人,将这块石头运到樊城家中。石头太重,搬运时蹭到他的腿,一道伤疤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上。</p><p>&nbsp;&nbsp;&nbsp; 每逢节假日,刘冰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建筑工地上寻宝,到老街老巷寻访往日的故事。现在,他搜集的宝贝包括:西汉时期中国最早的储钱罐——扑满;百余个“襄阳炮弹”;清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印章;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上面登有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p><p>&nbsp;&nbsp;&nbsp; 【另类】</p><p>&nbsp;&nbsp;&nbsp; 年轻的男旦票友</p><p>&nbsp;&nbsp;&nbsp; 襄樊三中校长李明凯对刘冰印象深刻,因为在学校举办的文艺节会演上,刘冰反串旦角演唱的京剧《苏三起解》轰动了校园。</p><p>&nbsp;&nbsp;&nbsp; 对刘冰唱京戏,学校流传着种种说法,有人说他师从于京剧团的一位名角,有人说他的堂姐是京剧演员。刘冰告诉记者,他唱京戏全靠自学。</p><p>&nbsp;&nbsp;&nbsp; 2005年暑假的一天,刘冰在家看电视,因为央视十套的信号突然中断了,他便调到了央视十一套,恰好里面在放李维康演唱的《霸王别姬》。刘冰顿时来了兴趣,他很想看看,京剧是怎样演绎这个历史故事的。</p><p>&nbsp;&nbsp;&nbsp;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精美的唱词、婉转的唱腔打动了刘冰,他不由得跟着唱了起来。</p><p>&nbsp;&nbsp;&nbsp; 初学京剧时,刘冰曾试着唱过程派和尚派唱腔,却都无法适应,惟独梅派唱腔能唱上去,他便跟着电视无师自通地学了起来。一次,听说票友们在市京剧团聚会,刘冰不请自到。在演唱了《苏三起解》的一段流水板后,一些票友告诉他:唱得不错,但有些细节需要完善,比如今日里的“日”,应发“锐”字音等。他们还告诉刘冰怎样运气,怎样吐词。2006年国庆期间,我市举办了京剧票友比赛,刘冰荣获青少年组一等奖。</p><p>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曾默默地陪伴在四周。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当它们消失后,我们才发现,那都是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比如即将消失的老街、老巷、老屋。</p><p>&nbsp;&nbsp;&nbsp; 1月13日下午,一个名为“老街·陋巷·故里”的摄影展在襄樊三中举行。此次活动共展出了200余幅以建筑为主的老照片,基本涵盖了老襄樊的大街小巷。</p><p>&nbsp;&nbsp;&nbsp;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泛黄的老照片的主人竟是一个稚气未脱的17岁少年。他就是襄樊三中高二(5)班学生刘冰。</p><p>&nbsp;&nbsp;&nbsp; 【现场】</p><p>&nbsp;&nbsp;&nbsp; 收藏老照片,收藏城市历史</p><p>&nbsp;&nbsp;&nbsp; 上世纪70年代未被破坏的杜甫衣冠冢,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广场,上世纪50年代的定中门,上世纪60年代的汉江一桥,桥身上还挂着毛主席的大幅照片……</p><p>&nbsp;&nbsp;&nbsp; 1月13日,当人们看到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老照片时,都忍不住感慨万千。</p><p>&nbsp;&nbsp;&nbsp; 襄阳区档案馆副研究员王力明告诉记者,刘冰收藏的这些老照片集中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的城市变迁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刘冰还拍摄了许多有关老建筑的新貌的照片,新旧对比间,城市沧桑变化的感觉跃然眼前。</p><p>&nbsp;&nbsp;&nbsp; 据刘冰介绍,这200余幅老照片都是他家族的一位亲戚所赠,新照片则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这些照片只是他收藏品的一部分。</p><p>&nbsp;&nbsp;&nbsp; 【缘起】</p><p>&nbsp;&nbsp;&nbsp; 拾荒之家走出的小收藏家</p><p>&nbsp;&nbsp;&nbsp; 刘冰的父母开了一家回收公司,他开玩笑说,父母回收的那些破烂儿让他从小萌生了对古旧东西的兴趣。</p><p>&nbsp;&nbsp;&nbsp; 上学前班时,父亲从郧阳回收了一卡车古旧字画,因为仓库放不下,便堆在家里。刘冰说:“我躺在那些字画上面,随手撕掉一个角或抠出一个洞,心里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些破玩意儿。”</p><p>&nbsp;&nbsp;&nbsp; 等到能识字了,刘冰才发现,父母拉回来的破烂儿里居然藏着那么多宝贝,他在里面“刨”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1966年出版的《毛主席语录》。</p><p>&nbsp;&nbsp;&nbsp; 家里堆放的陈年物品还培养了刘冰对历史的兴趣。这个1990年出生的男孩,在同龄人迷着上网玩游戏时,却沉迷于父母回收的历史书籍中。</p><p>&nbsp;&nbsp;&nbsp; 他还喜欢上了古玩店,因为在那儿他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样子像个茶壶盖的陶制品,原来是陶镜;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圆石头,竟是宋元时期攻打过襄阳城的襄阳炮的炮弹。</p><p>&nbsp;&nbsp;&nbsp; 他的有意识的收藏活动与襄樊五中退休教师李治和有关。刘冰回忆说,有一天,他在襄城北街闲逛,无意中,与一位老人擦肩而过。刘冰突然意识到,这位老人就是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本地名人李治和。他快步追上去,拦住李治和,说:“你是李老师吗?我想跟你学收藏。”</p><p>&nbsp;&nbsp;&nbsp; 那一年,刘冰才上初二。</p><p>&nbsp;&nbsp;&nbsp; 【经历】</p><p>&nbsp;&nbsp;&nbsp; 每件藏品后都有一个故事</p><p>&nbsp;&nbsp;&nbsp; 走进刘冰的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型博物馆。他随手掏出一件物品,就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p><p>&nbsp;&nbsp;&nbsp; 一个小小的泥制人头,嘴巴周围却留着几个小窟窿眼儿。刘冰得意地说:“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其实是古代的玩具,那几个小洞是用来放胡子的,像不像今天的芭比娃娃?”</p><p>&nbsp;&nbsp;&nbsp; 他从墙角举起一个瓦当,同行的李治和老师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之后连声叫好。李治和说:“这个瓦当上面刻有一条龙,说明这座府第的主人级别相当高,起码是王室。”</p><p>&nbsp;&nbsp;&nbsp; 刘冰又像变戏法似的掏出了两块砖,一块刻有人物画像,另一块刻有佛像。他说:“这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和佛像砖。”</p><p>&nbsp;&nbsp;&nbsp; 在他家里还摆着一个重达60公斤的石头。2005年夏天,刘冰乘公汽路过襄阳公园时,觉得公园门口一块白色的石头有些眼熟,他当即跳下车,对着石头苦思冥想起来。“这是襄阳炮的炮弹。”刘冰想起他曾看过一篇文章,上面描写宋元战争时期,元朝军队曾用抛石机进攻襄阳城。那天,他花钱雇了两个人,将这块石头运到樊城家中。石头太重,搬运时蹭到他的腿,一道伤疤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上。</p><p>&nbsp;&nbsp;&nbsp; 每逢节假日,刘冰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建筑工地上寻宝,到老街老巷寻访往日的故事。现在,他搜集的宝贝包括:西汉时期中国最早的储钱罐——扑满;百余个“襄阳炮弹”;清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印章;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上面登有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p><p>&nbsp;&nbsp;&nbsp; 【另类】</p><p>&nbsp;&nbsp;&nbsp; 年轻的男旦票友</p><p>&nbsp;&nbsp;&nbsp; 襄樊三中校长李明凯对刘冰印象深刻,因为在学校举办的文艺节会演上,刘冰反串旦角演唱的京剧《苏三起解》轰动了校园。</p><p>&nbsp;&nbsp;&nbsp; 对刘冰唱京戏,学校流传着种种说法,有人说他师从于京剧团的一位名角,有人说他的堂姐是京剧演员。刘冰告诉记者,他唱京戏全靠自学。</p><p>&nbsp;&nbsp;&nbsp; 2005年暑假的一天,刘冰在家看电视,因为央视十套的信号突然中断了,他便调到了央视十一套,恰好里面在放李维康演唱的《霸王别姬》。刘冰顿时来了兴趣,他很想看看,京剧是怎样演绎这个历史故事的。</p><p>&nbsp;&nbsp;&nbsp;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精美的唱词、婉转的唱腔打动了刘冰,他不由得跟着唱了起来。</p><p>&nbsp;&nbsp;&nbsp; 初学京剧时,刘冰曾试着唱过程派和尚派唱腔,却都无法适应,惟独梅派唱腔能唱上去,他便跟着电视无师自通地学了起来。一次,听说票友们在市京剧团聚会,刘冰不请自到。在演唱了《苏三起解》的一段流水板后,一些票友告诉他:唱得不错,但有些细节需要完善,比如今日里的“日”,应发“锐”字音等。他们还告诉刘冰怎样运气,怎样吐词。2006年国庆期间,我市举办了京剧票友比赛,刘冰荣获青少年组一等奖。</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6: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5: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9 16: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2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