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9983|回复: 21

小钟一个25公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5 2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N, v5 ^/ `/ K( O8 w# \

- ^: [% I! g3 y. [& z# K0 `: d1 S6 R4 q4 T: n' y
2 J7 A- K% m, `, w. ^( H! [' ^; C

# ]' j- ^- R9 n, P
; L+ R9 F; L9 f-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1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兄的這件钟很漂亮﹐只是感覺銹色有些發浮。器型應為戰國早期器物。個人觀點﹐說錯望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10: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虽说不大,但很漂亮。包浆好。工的力度也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17: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钟(镈钟),我持反面意见,望假行家先生勿介意,因为我觉得是现代失蜡法制作。网上看图毕竟差异很大,铸造特征是个重要方面,是不应不分南、北方的,还望既望兄赐教。& H. [+ _1 u; V3 o9 D

6 z7 P5 c: p# B/ S; H8 {# g: @5 [6 N2 p+ p1 X4 E8 a6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6 17:43:18编辑过]
3 }4 m& V' S" I% N7 a( w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谗眼,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23: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老师藏器看图还是比较开门,JL否% A& v4 v, J. t9 m+ {* I8 B
和一件8 |" e3 M+ M0 k/ a; D

2 n9 Z6 j8 x- D( p& j* A
) ^  ?! K1 F2 b5 H3 [7 v' s+ m$ V. e' ?5 L0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6 23: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鉴坊兄:这支镈钟是真品无疑,是编镈中的倒数第一或第二,纹饰的力度非常好,皮壳也还干净,唯一的缺点是半水坑的东西,但蓝秀还是很漂亮的。实用器,里面必有调音槽。如果有镈顶或镈腔的照片,我们就可看到范铸的痕迹,这种表面积比较大的铜器,如果是细打磨,器物表面的范痕和垫片是不容易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7 0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藏古人所贴镈钟是典范,仅从网上图片看就可立断,与第一图镈钟可大不相同。现在南、北方青铜器都不一定要看范线、垫片的,有!当然可以判断,没有也好判断,因为陶范铸造并非仅有范线、垫片特征,还有其它的特征的。因为光从“网上图片”看,没有局部大样,第一图镈钟具有“现代失蜡法”特征,所以我怀疑,若上手就可进一步说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7 11: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们的交流就是最好的老师。请您们继续的讨论交流,我也省得再去买什么古籍善本啦![em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23: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诸位的评判.甚慰.既望说的很正确.百先生也不无道理.因为看不清图片嘛.我赶紧的把九个收齐了一并奉献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30 2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句题外话:
! D. g. m7 Q! j1 o& b
7 `; x/ j6 @9 u, P    曾侯乙的墓出了近十吨铜器,大家无不赞叹出土的青铜器无与伦比的精美,列鼎,组簋,庞大的礼乐组合,把西周时的礼乐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为什么春秋晚期时的孔子却发出“礼崩乐坏的”哀叹!,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的好多出土资料都证明,礼乐制度在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崩坏,到有发扬光大的迹象,象淅川下寺春秋墓,太原赵卿墓,蔡侯墓,都有例鼎和编钟,难道孔子在春秋里记错了吗?; ^# a1 r. c4 j! Y, G3 t2 L& O
* L  X3 p* d: q6 {( {! ?6 W; ~2 y

3 L$ W% _7 c& ^4 i% D' P+ Q- c5 g!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30 20:26:48编辑过]$ h9 b% C0 L  h$ D3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30 22: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P$ H  c( I% {
" R* v, a7 t9 ]' l+ f
[ ........ 004-6-30 20:23 .. ]的发言:

. b- G/ S6 Y) Q* l" ]$ {3 R5 ^: Q# l' S说一句题外话:
6 K5 Y8 q8 c8 j4 }2 Q/ w- `6 Z# G+ [3 }- Y3 |+ ^# q7 I; G! x- R
     曾侯乙的墓出了近十吨铜器,大家无不赞叹出土的青铜器无与伦比的精美,列鼎,组簋,庞大的礼乐组合,把西周时的礼乐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为什么春秋晚期时的孔子却发出“礼崩乐坏的”哀叹!,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的好多出土资料都证明,礼乐制度在这个时期不仅没有崩坏,到有发扬光大的迹象,象淅川下寺春秋墓,太原赵卿墓,蔡侯墓,都有例鼎和编钟,难道了吗?
孔子在春秋里没记错!而是曾侯乙太腐败了,有逾越之嫌。( i1 @9 C8 J* P+ `' q$ ]

+ ^: v$ l! R! p/ a9 u" B- f
3 }; @3 }7 t5 ?" c* z. t4 i& x# |" Q+ a

3 E: B0 s! G2 W  S9 I9 `. [
4 Y# L" n# {& Q! N6 c7 G- 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30 22:26:19编辑过]
( w; `! v1 Z8 I% }: |)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30 22: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我想礼崩乐坏应该并非指没有了。可能是太多了。国人讲礼数,礼重在数。天子列九鼎八簋是礼之数;编钟三枚成套、五枚成套、七枚成套也是礼数。不该用的数用了就是崩坏。湖北京山曾墓出九鼎,用天子礼数,是谓礼崩。曾侯乙那一大套编钟是否可定性为乐坏,我不能断。还有,西周晚期是否就有这现像也在考证,举一例:盛世吉金的四十三年鼎是十具为列的。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14: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崩乐坏也许主要表现在齐鲁之地孔夫子的家乡.其它诸侯国没那么严重.后人不是有句'齐鲁之地出什么什么;吗;不过周晚至春秋早这期间青铜器的质量确实不咋地.主要表现在华北地区.商周之诡秘在当时铜器的体现和发扬少之又少.若干年后春秋晚期至战国期间.繁华的纹饰.漂亮的镶嵌出现在铜器上.让后人觉的它远不如商周的那么神秘.现在的人又喜欢探索神秘的过去.自然吃香的是商周铜器.我个人看法是.商周时期人崇尚是神秘的东西.孔夫子时期崇尚造反精神.而后崇尚的是华丽的精神.就象文革前   文革中    文革后.犯困了, `; Z7 S' ~$ X6 |9 [; R2 g' s, l

9 E2 x% [* F. _7 I$ N4 q. x2 @( [  o5 D  J
" H5 ~: w  F4 ]. a3 d% M

6 b, M4 D/ Z4 m) a/ u, K5 r. E" ^1 A! K  J% |  k  u  |: H

$ U0 d2 K5 A; e) J4 J) W% k[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3 22:08:54编辑过]' G( s6 i- H* p' H6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 2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史以来,一辈新人换旧人,看春战时铸造之精美繁华比商周的神秘抽象也是一种进步。恐怖的饕餮说白了仅仅是统治者对百姓的一种精神压迫。“反”自然更有理了,胜者王侯败者贼嘛!当然,商周重器人人想得,王者之风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7 2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钟对,战国得,说别得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5 16: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出!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5 17: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春秋时周礼乱了套 孔子看到一件越礼的觚发出感叹"觚不觚 觚哉 觚哉 是可忍 孰不可忍"__"觚不象觚了 是觚吗 是觚吗 这能忍了 还有什么不能忍"    瞧睢 把老头气的
1 ^( D4 }2 a4 |. Y% _3 n; 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5 21:12:02编辑过]9 T9 R; h2 S: O+ Y1 h( f3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9 0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9 08: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9:4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