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5201|回复: 30

我喜欢的五代宋金镜和一些对宋金镜的浅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1 0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O( c) t) V# F! G
5 }4 g( ^: H! d+ M' A, u$ g
2 d7 j0 Y( C; J$ D8 {5 U& V24CM,蒙百镜斋兄惠让.
) \4 ]3 N& |: ~7 \( L
: \/ @' V) ]7 m* }; i/ h- D% j3 H/ n8 C. z5 i- D  x2 E9 b, t

+ B0 ?: X2 Q! L/ ?! v" J22CM" S% `3 }! W  e" G3 p3 e

: t% J( B2 Z* s; q8 j* w
) O6 Z" p& @4 n1 R3 \+ e22C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0: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 x+ w& J# q% k" ~/ |( i( D1 C) P$ z, W

5 r0 g0 |: v! q18CM
7 T- x/ r; H5 ~( i2 w
3 M+ S1 @* e3 H2 C4 O7 N% E$ U* q/ y: U7 Z
7 f  g5 s! T2 i$ i: B" a) v1 |
白光,12C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宋镜的一些浅见:
- [$ j& M. d* C( m. B, N) k" F1.关于文饰
' \$ u9 o  n, P    自唐室失鹿,天下群雄并起,五代十国华夷混杂,中原世家受挫甚巨,而新兴豪强莫不崛起于草莽,于是北方大地延续唐风的艺术氛围遭到空前破坏;而南方虽然相对平静,可统治交替频繁,门阀氏族忙于应对,华丽繁爻已然无法适应时代,于是求实之风日起,传承唐风者逐渐泯逝,此期艺术呈现一片相对的萧条。铜镜艺术到了此期,或守唐风渐变(花草镜),或简朴求实用(千秋万寿镜),而与万民盼统一样,也在等待下一个大一统审美思潮的来临。- A: @; z/ @5 D4 c2 A
    赵氏统一中国,使得又一个大一统审美思潮得以有了诞生的土壤。赵氏统一中国是典型的北人统南,既由武力集团的统治阶级征服了文官政府的统治阶级,可想而知这对于南方的审美主流有着多么大的冲击!在北方早已形成的简朴求实用的审美主流的强势冲击下,宋代的铜镜文化开始了南北两地从文饰到镜体形式全面融和、衍生、开创的历史阶段。4 G+ G* g' j. ^  J$ @% Q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本来应该产生出和唐代一样伟大的铜镜艺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归求原因在于以下五点:一是北方(赵家皇帝除了徽宗没有太享乐的)简朴求实用的铜镜审美思潮太过强势;二是缺乏与外来铜镜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交流;三是商业太过发达,物美价廉已经不止是使用者的追求,也是商家的追求,所以使用工具的艺术性被牺牲了;四是皇族和士族一直有统治压力(辽、金、蒙古;天灾;变法、造反),无法很好的美化或是不敢过分的美化审美思潮;五是宋朝理学的逐步产生、发展、成熟也客观的限制了实用器艺术的发展。
% f: r, R, a9 X9 }    宋镜的艺术比较前代我以为最有突破的就是镜体形制的变化,这恐怕就是无法在文饰变化的前提下的艺术的突破吧;另外就是宗教镜的兴起,虽然从东汉就有宗教镜的出现,但显然在多种宗教盛行的唐朝没有盛行起来的宗教镜,在宋代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壤,这恐怕也与上述几点不无关系;再有就是铭文镜的突破,从谜语到祝语到宗教语到诗词,莫不内容丰富;还有就是生活场景及神话场景镜的大流行,这也说明了实用主义的主导作用(哪怕是精神寄托也是写实的);宋镜的文饰虽无惊才绝艳,却也别有新意,总算是将中国铜镜的艺术继承了下来,并且也有一些前进。- x+ L9 }( T: c5 c6 O: C
不过一家之言,先抛个砖吧,回头继续抛砖.; K( s& E/ ?! r2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1 0:34:18编辑过]
3 g$ Q6 B$ i4 a) D% e  w1 E; l1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0: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0: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7: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同意楼主的见解,纵观历史,大多数是进步的,宋代铸镜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宋镜以它镜体轻薄,纹饰细腻柔韧而驰名,镜薄为的是经济成本的降低,能铸出又薄纹饰精细的铜镜也证明了宋代铸造技术的发展。当然,战争是影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同样也影响铸镜业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宋一代影响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国民俗艺术文化,传统技艺上一反前期形质的完美统一,偏重于形色。精推瓷艺,前无后继。皇室偏爱书画,崇尚神道,驾临泰山喧嚣造势,既接天书又封神殿,神怪思潮甚嚣尘上,这些社会主导思想同样反映在铜镜上,华丽的线雕手法一度成为宋镜主流,神怪故事,道咒佛法,花鸟鱼虫,山水情趣等成为宋镜纹饰或形制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荣远斋主在2005-5-31 7:54:50的发言:) D/ i! r3 H) m$ g8 x5 F8 Z2 H" h$ F

& x' ]9 T1 {6 j( c4 f7 [有宋一代影响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国民俗艺术文化,传统技艺上一反前期形质的完美统一,偏重于形色。精推瓷艺,前无后继。皇室偏爱书画,崇尚神道,驾临泰山喧嚣造势,既接天书又封神殿,神怪思潮甚嚣尘上,这些社会主导思想同样反映在铜镜上,华丽的线雕手法一度成为宋镜主流,神怪故事,道咒佛法,花鸟鱼虫,山水情趣等成为宋镜纹饰或形制的主题。
. @# \- n% k& f8 {
; i! P, d  \$ D7 H+ D+ ?+ i)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抛砖。    在统治阶级的审美主流以外,浓重的商业气息在宋代一直影响着铜镜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而这种商业氛围与唐代的不同也是宋镜与唐镜在艺术体现形式上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5 Y: w+ W4 r; p, T! \
    唐代的商业是多方位多地域的商业,它贯穿了甚至整个欧亚大陆,它的领域从奢侈品到实用器莫不涵盖,而那个时代兼容并包的创造精神不止在生产者的创造中体现,同时各个阶层的使用者也将这种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气质融入到需求和消费中去,这就可以解释,在整个唐代,除去动乱之时,尤其在盛唐,我们基本见不到艺术与实用都在水平以下的镜子了。& A% [1 ?$ N) y9 c
    而宋代的经济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并不是说宋代的经济不发达,财富不够多,相反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朝代,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 q" J' S4 s+ Q5 c* {6 U    而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同海外的联系比前代更广;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比前代更多。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海外贸易的规模更大,经营者身份更复杂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住唐”,也有中国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 但在这种商业氛围下,却没有一个外来艺术形式、特色、意识、思潮影响到宋代的艺术主流,我以为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天朝上国的艺术封闭;二是天朝上国的艺术已经是当时的最高峰。& B! V: ~8 z: h1 A+ m
    占在贸易主导方的宋朝,和与交流贸易的唐朝不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其他贸易方的影响不言而喻,对周遍地区尤其如是,而居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影响到天朝大宋就很难了。以朝鲜为例,我曾经看过汉城博物馆的铜镜图谱,在朝鲜早期镜中,各种几何纹镜很有特色,而到了这一时期,朝鲜的镜种受到中国多大的影响诸位收藏大家发过的镜帖其实也就明确说明了。& [5 R1 S/ h9 j9 x) s9 ^
    没有外来的影响就只有闭门造车,这是一个必然,宋镜在文饰方面闭门造车中只有不断的衍变而不是不断的创造,也是没有新的艺术因素加入的必然。而统治阶层的审美不去影响铜镜文饰的艺术走向,造就了由商人或底层劳动者去领导铜镜文饰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宋镜大量的出现商号镜也是一种必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09: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到宋以后铜镜的衰弱与当时的瓷器崛起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31 10: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知兄行笔流畅,知识渊博,视野宽阔,见识独到而且极具力度,好帖好文章!下面是本人在别处的发言,所见浅陋,一家之言,权作和鸣5 }) n7 i, ]: c  N; q; f! ^- g
关于铜镜研究中的半明半暗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前人偏重于先秦和汉唐,同样反映在铜镜的研究上,宋镜的研究滞后,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偏见造成的,以至于收藏大家一说铜镜必称先秦和汉唐,对宋金镜不屑一顾,有的学者一再声明只搞唐以前的,对宋镜看不了,只要阳春白雪,不近下里巴人,这种风气已经影响了新的一代,实际上搞收藏完全没有必要趋炎附势,不能总是按照考古界的思路去指导收藏活动,不是吗,宋钱版别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宋金镜的研究是一道谁也绕不过的坎!以当今的天时之利和研究实力,完全可以搞明白这另一半!怎能因为一个前人的观点,硬是将这项很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冷置半个世纪?!对宋镜的研究,不能脱离历史的大背景,不能按照汉唐的成就来比较短长,有目共睹,宋金镜贴近于民俗,是当时市场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民众的就是实用的。考古资料众多,时间跨度小,历史的和民间可佐证文物丰富,只要组织好,选好命题,这亮丽的一半一定会光彩夺目。9 h4 I9 |) t: G* `0 i* H) S9 `1 _: }
7 i$ h. d3 S2 k,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1 10:22:20编辑过]
9 v5 Q& D6 Q  k3 P7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10: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荣远斋主兄,希望诸位多多发表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多了就成为大家之言了,我会继续抛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抛砖。2.对于宋镜铜质和少见白光的疑问    诸君中不乏宋镜收藏之大家,我所知泉镜斋兄便是其中翘楚。我但观谱中照片细品所见实物发现白光宋镜远远少于其他,此原因一向归结于铜质的不同,既含汞锡之不同,于是便有疑问如下请教诸位方家:    (1)古代铜镜在磨镜后要涂抹镜药,此有史书,实物(有古画磨镜图)为证,试想宋代亦然,《天工开物》便有镜药配方记载,但宋代铜镜制作、使用维护是否有此流程?如有此流程为何无法在出土镜中体现,既可见部分水银光于镜面?    (2)宋代汞锡产量也相当可观,此物价格也非昂贵,同时高锡铜镜的制作方法不但代代相传同时也见诸书本,并且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白光宋镜证明也有人制作出来,但为何没有广泛使用,形成规模呢?    先抛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1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1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房先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变化引起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谈了宋、金铜镜纹饰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山房先生砖抛得好,一看就知道有备而来,成竹在胸,谦让为砖,实质美玉,此类美玉银子是买不来的,敬佩!
' _% ~; L- ~( r1 T; }
/ u* {4 Q/ ]( W9 f& ^$ L3 \* L  X# w1 E+ o0 E" ?
' R' W1 ~& a6 K) W7 a  K
历史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生产力条件密切相关。铜质变化,形制的丰富和变化、文饰趋向自然、生活、民俗化,是宋代铜镜三个特点。这里我先就青铜到宋代的发生质变谈点看法。
2 Y: z  q0 c+ f
$ W& Z5 N  O9 M
2 {2 t3 k' V9 L* U说到铸镜青铜合金含量到宋的变化,许多学者和著述中,往往从铜镜实用角度去分析青铜含量为什么会变化,我对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有不同的思考:
- t' M# C- Z; ~% Y, ^' O5 A% ?8 c; F% ^9 @& F
  C' l; J8 L. e, z9 Q  ?
1、我认为不能从研究铜镜的角度来分析高铅高锌韧性铜质的形成,因为单从铜镜铸造分析,高锡青铜和高铅青铜对铜镜的使用寿命、保存、铸造时对纹饰影响等都各有利弊。不同种类青铜的形成和变化,决不是专为铸造铜镜而服务的,铜镜只不过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普遍应用材料而己。而任何一种普遍应用的材料,在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条件下,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军事需要而已。6 G) D) y+ }9 R

4 g& U! y8 l" b; `% T7 `7 M
- u! _, }$ }3 Z: S; s2、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若非要追索历史,钢性高锡青铜的产生,一是有先秦时科技生产力条件决定的,二是首先服从制作生产劳动工具的需要和制作征战兵器的需要,生存和安全基本解决了,再服务于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才有礼器、酒器。人类先有生存需要,才有享乐、精神追求的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2 N! D$ k+ E0 ~' {/ d$ J
, F1 {" Y6 n8 i
. i+ N; A; r, b
3、青铜文化的主体,从商周到汉以后的消亡,一是别等级、明体例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二是科技生产力发展,有一种更坚硬、更普遍、更低廉的金属材料可取代于青铜器作为兵器;三也是有更华贵、更精美、更轻巧金银器可替代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汉唐代以后的金银器逐步兴起和发展不是证明吗)?
% f0 T8 P5 D4 R  }) e7 w+ ?  |7 |" d* t4 _( o
. N" Z  m9 o1 ?; p- Q4 l
4、当青铜主要的社会功能不需要以后,剩下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生活用品(铜镜是日常生活用品啊)更省工、更经济更实惠的问题了,所以说铜质改变是青铜主体社会功能退出历史舞台的结果,铸镜铜质改变也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必然,当然铜质改变从唐后期已渐变,是一个慢长过程,不是突变。. F( q+ ]5 S5 R, o9 L+ E  D0 Y& z

4 B' Q1 ~( ~5 O7 W( G0 a5 n4 B; _
  t1 c* ?. O2 |% T, N) t2 T一家之砖,引众家之玉,切莫见笑。
3 a3 c, B( V+ C# d. k" a) f
% B+ l  b% z, |% B6 h' P. n再:宋、辽、金镜在年代上互有交叉和包含的,与其说在年代上区别不如多考察在地域土质包浆,民族风格,社会体制在铜镜中的表现和区别更实际些,荣远先生提的“半明半暗”现象确要引起真赏镜玩镜的镜友们重视。
; h. }% ^1 T8 `& ^) L% M; e* @: T9 j: z1 ?
东北的老大哥们对辽、金镜是颇有见地的,望众家三言两语,不拘形式,大家提高。" e7 O* j4 @# J3 a" [; |
! F+ A: r7 U! P; n6 y! N0 R
/ |" s% e9 y' R% z; s3 D! |
* L" y" ?% k5 T  E! n

* r' A# d* W' s( M- c,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 18:03:55编辑过]% q5 Y3 B5 L6 l;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20: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鉴知山房在2005-5-31 9:44:06的发言:
* k$ ]8 z# p- Y7 r2 ~. @9 T- ?# Z- @- u4 ~
    继续抛砖。! y6 l: T7 |) n! f2 I* M6 @
    在统治阶级的审美主流以外,浓重的商业气息在宋代一直影响着铜镜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而这种商业氛围与唐代的不同也是宋镜与唐镜在艺术体现形式上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 i7 j' T; M( V9 B
    唐代的商业是多方位多地域的商业,它贯穿了甚至整个欧亚大陆,它的领域从奢侈品到实用器莫不涵盖,而那个时代兼容并包的创造精神不止在生产者的创造中体现,同时各个阶层的使用者也将这种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气质融入到需求和消费中去,这就可以解释,在整个唐代,除去动乱之时,尤其在盛唐,我们基本见不到艺术与实用都在水平以下的镜子了。
. y% k: i# C9 ?1 C, v  g! j( {    而宋代的经济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并不是说宋代的经济不发达,财富不够多,相反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朝代,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m5 E" q- Q; ~& ]! a- R) e' F" ^5 `& H
    而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同海外的联系比前代更广;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比前代更多。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海外贸易的规模更大,经营者身份更复杂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住唐”,也有中国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 但在这种商业氛围下,却没有一个外来艺术形式、特色、意识、思潮影响到宋代的艺术主流,我以为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天朝上国的艺术封闭;二是天朝上国的艺术已经是当时的最高峰。
7 G: \, L5 c; s, L    占在贸易主导方的宋朝,和与交流贸易的唐朝不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其他贸易方的影响不言而喻,对周遍地区尤其如是,而居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影响到天朝大宋就很难了。以朝鲜为例,我曾经看过汉城博物馆的铜镜图谱,在朝鲜早期镜中,各种几何纹镜很有特色,而到了这一时期,朝鲜的镜种受到中国多大的影响诸位收藏大家发过的镜帖其实也就明确说明了。) p0 D' U+ U5 |1 [6 i
    没有外来的影响就只有闭门造车,这是一个必然,宋镜在文饰方面闭门造车中只有不断的衍变而不是不断的创造,也是没有新的艺术因素加入的必然。而统治阶层的审美不去影响铜镜文饰的艺术走向,造就了由商人或底层劳动者去领导铜镜文饰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宋镜大量的出现商号镜也是一种必然了。

2 o: `2 Q3 \, i6 y
: w8 i- {  x4 D+ h1 F; D2 X讲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0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再连接一些当时宋文化倾向性,与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能说的更明白。说白话就是:追求  素然与简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诸君的赠玉之情,我想爱好不止应该是拥有,也应该是交流,最重要的是思考,虽然我的藏品不入方家慧眼,但浅思拙见有只言片语可以引起共鸣,便是我在青铜网的最大收获了——得一知己足以,更何况如此之多的同好呢!
+ C! n$ H- E( k8 S% }* v    继续抛砖。
5 X$ B4 Q( [' F    艺术可以为人鉴赏首先在于它有载体,“铜镜艺术”这个概念是古而有之,还是今人看法其实是看待铜镜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铜镜艺术”这个概念宋代本就没有,这种审美只是填充实用器材空白空间的一个工艺手法的话,那么解释没有文饰甚至没有美好形制的素镜和商号镜的泛滥就有了依据。同时因为载体本身的产生就是工艺的要求,而不含有鉴赏的要求,那么解释宋镜不使用高锡铜就有了一个合理的前提:那就是不需要浪费材料生产(锡),不需要增加生产成本(制作复杂镜模、有很好的美工设计制作)。0 R5 R6 {0 _! O" s7 C
    宋代由于崇尚“文治”,仿古之风盛行,古铜镜的仿铸也很多见。有的是用真器直接制范,有的则借助摹本制模,有的匠人为求美观,在原图案基础上又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花纹,或在镜缘上加刻边款、押记等,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正是因为这种工艺手法而不是审美要求,甚至在复古思潮如此高涨的宋代,在仿古铜镜如此之多的情况下,高锡青铜的使用也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在制作的海潮中连一朵浪花也没有形成。
# j* ^0 B8 D/ `) I! P" l, P    另外对其他艺术形式审美方向的侧重也是对材料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有朋友在前贴中曾经指出宋代对瓷器的审美重视,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宋代不只是瓷器的盛行,丝绸、金银器、书画等等艺术体现的载体和其本身,受审美重视程度的加深也使得这些材料受重视的程度远远的超过了停留在实用材料的铜上。所以铜的冶炼和使用的实用化加深了,而艺术的可塑性便不在商家和工匠的考虑中了。% p4 v5 K6 }, N5 O8 z& ~. G
    由此一家之言,也可见文饰精美的宋镜和白光的宋镜的可贵之处了。    我会继续抛砖的,希望同好们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参考资料:- H: H/ H: _5 V
    “宋代矿冶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矿冶业发展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生产关系的变革、管理体制的建设、矿产开采量大幅度的增长,矿产品用途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扩大等都在宋代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尤其是北宋一代,金、银、铜、铁、铅、锡六种金属矿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以宋神宗熙宁后期(1074—1077)的岁课额为例,铜:二千一百七十四万四千七百四十九斤,铅:九百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六百一十五万九千二百九十一斤,这些数字分别是宋太宗至道末(997)岁课额的5.3倍、11.6倍、22.9倍左右,与唐代宣宗时期(847—859)的铜、铅数字相比,则分别为33倍、80倍以上。”《宋代矿冶业研究》; b: T: _" q8 c% P  ]
   “宋代由于崇尚“文治”,仿古之风盛行,古铜镜的仿铸也很多见。有的是用真器直接制范,有的则借助摹本制模,铸造的铜镜在外形上与汉唐之际的古铜镜甚为相似。但由于仿古镜与古铜镜因时代不同,在铜合金的配料比例上必然不同,因此铜镜外表的色泽也各有差异。如汉镜呈银灰色,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黄中发红,明镜黄中发白,清镜为黄铜色。铜镜的厚薄轻重也各不相同。有的匠人为求美观,在原图案基础上又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花纹,或在镜缘上加刻边款、押记等,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6 i/ k9 S  u. H) D* o4 Q' F
    宋代仿古铜镜主要是以唐晚期的花鸟镜、双凤镜、瑞花镜、八卦镜等为蓝本,其次是汉代的日光镜、规矩镜、画像镜。但无论仿造哪一时代的铜镜,都带有浓郁的宋镜特征。在色泽上,汉镜地子多为黑漆古,唐镜多为银白色地子,都具有质地脆硬不易变形的特征,而唐镜又比汉镜厚重。而宋镜由于铜合金中锡的含量降低,铅的比例上升,同时又掺入一定量的锌,致使铜色呈黄红色或褐黄色,且质软粗糙,铸出的纹饰模糊,与汉唐古镜纤细繁缛的纹饰无法相比。同时宋仿镜与汉唐镜埋于地下或在人世流传的时间长短不同,锈色也各各不一。宋仿镜的绿漆色锈,虽是由质里向外泛出的,但锈层不厚硬,却锈后镜地子仍为平面,无汉唐镜在去锈后出现槽坑的痕迹。明清仿造铜镜技术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两朝皇室内专设的机构所仿制的古物,不惜成本,只求精美,铸出了不少仿古铜镜。由于明清时期铜合金中锌的比例更为提高,仿古镜铜质色泽较前有很大区别。明代仿造镜铜色为黄白色,清仿镜铜色为黄色。同时铜镜多较厚重,花纹粗糙模糊,并常在仿造镜上标出仿造人的姓名。”《会稽铜镜和湖州铜镜的鉴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4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疑问也和大家探讨一下:
7 p# e7 q7 v; M7 i# N3 Z& r. ]1 |    辽金铜业并不发达,且铜禁森严,如此状况下我们却可多见厚重和体大的辽金铜镜,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I6 e2 w- r/ M0 t7 }8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10:19:04编辑过]
7 C' z& N# f% v+ j*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9-14 10:49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