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先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变化引起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谈了宋、金铜镜纹饰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山房先生砖抛得好,一看就知道有备而来,成竹在胸,谦让为砖,实质美玉,此类美玉银子是买不来的,敬佩!
* l% L: o4 c! J! f: c/ K, q8 W7 D% U0 i2 U7 p' E' T
9 e, `$ A1 p4 t/ S" g3 d/ g" @$ w% [! f" }# W
历史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生产力条件密切相关。铜质变化,形制的丰富和变化、文饰趋向自然、生活、民俗化,是宋代铜镜三个特点。这里我先就青铜到宋代的发生质变谈点看法。
* B2 B3 @. o* S% o! s) @* X3 O! V; p. H; Y% u
( c& b1 m( [! l' y* D/ j) F6 t! ?说到铸镜青铜合金含量到宋的变化,许多学者和著述中,往往从铜镜实用角度去分析青铜含量为什么会变化,我对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有不同的思考:: Y5 s o8 R) `8 r1 j" [
R7 T* _. h Y" _; t& W% q
- z" V) @, x# q1、我认为不能从研究铜镜的角度来分析高铅高锌韧性铜质的形成,因为单从铜镜铸造分析,高锡青铜和高铅青铜对铜镜的使用寿命、保存、铸造时对纹饰影响等都各有利弊。不同种类青铜的形成和变化,决不是专为铸造铜镜而服务的,铜镜只不过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普遍应用材料而己。而任何一种普遍应用的材料,在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条件下,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军事需要而已。
' I' l, ~4 N6 z. ?
, `7 `- K) s7 P
. Q1 o3 V; m- g2、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若非要追索历史,钢性高锡青铜的产生,一是有先秦时科技生产力条件决定的,二是首先服从制作生产劳动工具的需要和制作征战兵器的需要,生存和安全基本解决了,再服务于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才有礼器、酒器。人类先有生存需要,才有享乐、精神追求的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
$ U! f; i0 \& ?0 d& ^) |/ S1 T5 V+ f* @1 T$ z
T; z. K/ `' l2 Y2 ]$ d0 E4 G
3、青铜文化的主体,从商周到汉以后的消亡,一是别等级、明体例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二是科技生产力发展,有一种更坚硬、更普遍、更低廉的金属材料可取代于青铜器作为兵器;三也是有更华贵、更精美、更轻巧金银器可替代统治阶层尊贵、享乐的需要(汉唐代以后的金银器逐步兴起和发展不是证明吗)?
) J6 v( O/ [; {8 n) F1 v0 {, v7 @* m% E& { G& \4 F
( ^, ^; \6 b6 S: `7 a3 Q9 |4、当青铜主要的社会功能不需要以后,剩下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生活用品(铜镜是日常生活用品啊)更省工、更经济更实惠的问题了,所以说铜质改变是青铜主体社会功能退出历史舞台的结果,铸镜铜质改变也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必然,当然铜质改变从唐后期已渐变,是一个慢长过程,不是突变。2 D( g2 H* \- N% n* K, R! f7 z
% m' B$ L7 Q& x0 d, M+ n: Z! k/ ]) a$ N. \. h% E
一家之砖,引众家之玉,切莫见笑。
" {9 B0 l6 F/ b
, C- o& Y* r: M$ P5 A3 v; n$ A3 `再:宋、辽、金镜在年代上互有交叉和包含的,与其说在年代上区别不如多考察在地域土质包浆,民族风格,社会体制在铜镜中的表现和区别更实际些,荣远先生提的“半明半暗”现象确要引起真赏镜玩镜的镜友们重视。$ I2 U" M/ E$ H
1 X! ]1 p+ j# e( @; b" [5 \" y+ N# D' C东北的老大哥们对辽、金镜是颇有见地的,望众家三言两语,不拘形式,大家提高。1 X5 M0 v; \+ H$ R' h7 c
/ y% c" I( q" i2 U5 A, O8 u+ j- E! @$ E! u& p
- p/ l. [+ ~( [4 q4 ]( O: N, w4 o0 W# q! ]7 M2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 18:03:55编辑过]) H: X8 S7 ~5 b8 \' n. p0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