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3款遭否样币方案:流传至今已成名珍
( s" T& w' f, W" R4 g7 [* U0 i1 _: A& X" E. y& |
# V4 ] X% Z( w- N% w: J4 ?& j$ d( y: u5 y/ J4 v+ ~) u* a
5 W$ v. v: n+ W5 f! `/ b, g" S
; _ D" s$ f, p# z/ [; x5 b
1 |' `4 G I* S. n! ?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五角样币,NGC鉴定MS63,J.C.Lee旧藏。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五角样币,NGC鉴定MS63,J.C.Lee旧藏。
! C i3 x$ X/ j) U b
1 Q# V% q l! \6 O& y; v q2 R3 {8 U* T6 I
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五角样币,NGC鉴定MS63,J.C.Lee旧藏。原味五彩,原光十足,铸模深峻,打制周正,镜面底板,字口高挺,龙鳞饱满,龙额高鼓,齿边锐利,样币风采,品相完美,状态顶级。作为各大钱币专场拍卖会贵宾,丁未样币系列壹圆尚可见踪影,五角则极为稀见。
- V/ }4 Q+ s, Y7 o- F4 X; h& U
+ u5 e; R! ]4 _ 丁未系列样币试铸仅为400枚
7 K. w3 t* W @; o( T/ A4 g7 t. q1 |+ V& k1 h% u, I' j
) `$ C: ]" _% {% P& ]: C* g
丁未大清银币系列是光绪33年(1907年),由天津造币总厂试铸,比较规范的名称是“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钱币收藏界俗称“大清丁未”,五角样币面值则俗称“丁未五角”。丁未大清银币作为试铸样币,资料记载铸额仅为400枚,加之回炉及损毁,好品无多,是清朝银币中的珍稀品种。
. N4 y# n) P1 r) C1 x( k& e% F9 I8 J0 v7 i: Y2 w% f& E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一辑《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九日载泽等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章程折》所记载,丁未大清银币当时试铸样币四种面值,分别为壹圆、五角、贰角、壹角,这四种币值的样币,各自铸造数量均为400枚。1 B4 t0 r0 {! Y& N0 z% F- k
T# Q+ F" e* t5 S3 Y
节选如下:“本年三月二十八日,奏请先行试铸通用银币,当经奉旨允准在案,数月以来,妥议章程,一面筹拨铸本,安设机器,业于五月二十四日由臣部造币总厂开机试铸。臣载泽于本月初七日赴津,亲莅总厂考察一切,鼓铸尚称合法,于初八日回京,滋将新铸各种样币装盛十二匣,恭呈御览。”
p3 E: t9 I! \: o1 w
: G( ^% s9 j7 F9 T2 K 载泽所奏“臣部”即指“度支部”,由此前户部改称,载泽时任度支部尚书。试铸通用银币四种十二匣包括:一圆银币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五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二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一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 q/ m1 _" \2 }0 ^
. H9 O" K/ e( B9 T) C: M 光绪年间三款试铸样币均被否
/ I. R k5 m# C8 \5 J% X6 ^9 B( W* q4 B9 G$ {8 B5 V* A/ \( T
' Z; |+ V6 S5 r9 E 按照钱币收藏分支及承继关系,机制币是钱币收藏核心组成部分,机制银币则又是机制币的主要组成部分。机制银币主要分为清朝和民国两大板块,其中清朝银币又分为中央发行和地方发行,大清中央发行,主要包括由设在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发行的“光绪”及“宣统”两个年号的“国币”。
% a7 `/ F- x# t- Z9 J3 E/ Z6 K8 P0 K5 d' x$ f
光绪年间的“国币”是光绪年造(1908年)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钱币收藏届俗称“造币总厂”或者“造总”;宣统年间的“国币”则是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壹圆,俗称“宣三”。事实上,除了造总及宣三外,光绪及宣统年间,中央造币厂还试铸了多种没有最终被采纳的试铸样币。8 M4 Q2 \: D `7 \' [6 C9 }0 S, p
- N% U7 O/ N3 G$ v$ H6 z0 P/ ?
以光绪年间的试铸银质样币为例,实际上就包括三大种类,分别是1903年户部系列、1906年丙午中字系列、1907年丁未系列。造币总厂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开始制作“光绪元宝库平一两”的模具,泉界俗称“户部一两”,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工铸造。因系试铸,此套银币并未流通使用。
A' D+ F- q7 P9 d; f$ Z
. L! ~/ t ]9 c& v4 u; T4 Q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造币总厂又开始试铸正面有水波纹、丙午户部“中”字大清银币,“两制”系列,背面蟠龙图案,也因各省意见不一,未能推行而停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造币总厂又试铸丁未大清银币,“圆制”系列,背蟠龙图案与丙午中字系列完全一样,结果,这个方案又未被采用。% t1 u/ e7 w( `" Q
7 V0 S# y1 r! S
至此,光绪年间先后否定了三款“两制”及“圆制”系列样币,最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采用了由造币总厂铸造的“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方案,这一银币也是光绪年间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泛的“国币”,即泉界俗称的“造币总厂”或者“造总”。! d* r/ u' p8 ^4 @ v
1 [0 I& O. s8 b" G3 N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5 p7 J( [2 N M: U1 s" Y& b# n/ t8 v0 T- y( d% A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亚高)转 0 q# L1 ]: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