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古币是翻铸的,然而,对于古币哪能如此一概而论呢?我国古代铸钱技术有一个从低向高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钱币的铸造也分几个阶段,由简单粗糙逐渐走向精细优美。古币铸造方法大致有以下5种: $ l z! N; ^* ^( h3 U4 q! z
" M" {# Z# U, \, e8 f
1.阴文字范铸钱法,为春秋战国时期以泥陶子范为主流的子范铸币阶段。泥质子范,是将币形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铜液铸钱。这种钱范很不结实,只能使用一两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再制范。这一时期的钱币很难找到同版的,如有同版或钱文无棱无锋者,均可定为伪币。
7 z7 Y. k7 f% M* W w) e8 h1 V
2.阳文母范铸钱法,为从汉宣帝时至南北朝这一铸币阶段。阳文母范在铸币上称范母,范母是翻制子范用的,不能直接铸钱。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钱币。阳文母范铸出的钱币,钱面文字笔划棱角已经圆浑,不见特别锋利,钱体也不是那样平整,但绝无细小的砂粒痕迹,如有“砂眼”,必是翻砂伪造的假币。 9 m' }/ c% P1 A/ p1 X" {7 p0 I H# S
0 D7 O5 c. ]; F+ p, \- ? 3.母钱翻铸法,为自隋唐至清末使用了几千年的铸币方法。随着铸钱技术的改进,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钱翻铸技术铸钱。这时铸钱的要求已很严格,每逢改元铸新钱,先作样钱呈帝王审定。以清代铸钱程序最为典型:ㄨㄚ精雕钱样?铜雕祖钱?初铸母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以外省钱局的程序是:初铸母钱(部颁样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 6 I& R8 q8 o5 F( C
1 l2 j1 C5 M q 用母钱翻铸的大量钱币,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但钱体面、背直观无砂眼,且文字优美,钱文与地章之间深峻,无肤浅之象。 . d2 o$ c ^0 h& _
; z, e9 H5 B7 Z5 N/ N7 M
4.沉泥烘模熟铸法,即北宋徽宗所铸的“崇宁通宝”大钱。此法是将钱形和钱文铸印在泥型上,再经过高温处理,这样既可起瘠化作用,又可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少其收缩程度,称之“沉泥”。然后采用早期冶炼熟铁的方法,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熔铜精炼,并加入锌、铅、锡等,再通过冷却,使粗铜和粗合金的杂质析出,如此冷却或加热多次,所铸钱币钱文纤细锋棱,表面光洁,铜质精良,是砂型浇铸的钱币不可比拟的。 0 C# q0 J- {/ p; U; I0 q5 k2 J
8 q' x) S; p- ?* V n! g 此外,光绪年间新疆迪化设立的“宝新”钱局,仍以传统的泥窝熔炉化铜铸钱,铸造的是真正的“光绪通宝”。
. g6 A2 P" I. t7 f1 S5 [8 J
) R; l. U8 s, H. f; G9 X 5.银圆、铜圆机铸法。随着外国和香港大量银圆的输入,清代早期出现了地方当局和民间土法打制银圆。此后,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第一套机械银铸币在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厂产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最早仿香港“铜仙”加铸铜圆辅币,银、铜圆便占了铸币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