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281|回复: 2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9 0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乃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6 y! ?  V' w1 g, J5 a/ Z/ q4 M
2 ]9 p1 A. Y" w; E) Z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有三种方法能止息。
& R; h) D( F/ S; a2 M+ B6 N2 Z% B1 i/ C2 z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0 g0 d$ Y6 D- n4 c' i9 F( P) t  Z, {. I- A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2 G$ Y' \! w, W" f0 [1 B) [
2 y6 r8 c" {4 G% U' s% s+ H对治之道:
6 p: m- x  p. M1 L1 I% _' j+ r& i4 m) B. ^0 X& y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 P% u2 I7 |0 \/ T& g5 q
& n$ U- s+ E5 D3 U. r, C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 B" `3 N  b- x% t
3 y; f7 y* O6 r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C6 O) q/ g* y! o
: Z" U6 B; j  e) O9 X2 `7 Q6 B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 d& u3 G/ i, |; |/ S
& ?9 }' f2 z- G1 X&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a+ M" V' \; A9 u+ e

( t% j4 E" |" W, l1 h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t: K9 c# I. M* d

* Z) i" I1 ^) n' `8 l' N) r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0 e' \. Y  x' B; R, m4 k. L9 a
3 T- X0 O, D; E' l: T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 g4 t/ ]$ `* x2 n9 R* j
; A" A4 ?8 x7 v! z$ a  b对治之道:0 l" A7 m: e1 Q/ o, l) K

$ @% I7 A$ R0 U7 U! |, r5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0 B; M( ?# X' l2 J
0 y$ o: L9 U0 z
1. 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0 o) s0 k: m5 D
" V6 x3 ~# b! n$ Z/ g
2. 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v2 ~/ e: L" M9 Z' s
6 ^" t) Q3 |9 e+ Q# c" c2 G# d
3. 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 y. {9 R' Z3 b
6 y* Z1 R  e) x1 x# G6 j7 E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N9 m9 f) J. f& ?. A0 U3 u
. i7 t5 e9 F3 V/ H, d0 O! c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4 Y( e+ k3 p7 H" Y8 v' ^- i6 G% L" t$ x
对治之道:
) l* t6 d- d1 p' x9 a) z& ?
+ U% X* z  @8 y6 M1 D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T8 V. Q  u  b  j1 _* I! N

3 S( b# X0 U: O3 n4 l; R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w) V6 h5 W+ F' v
" O4 Q% _& Y1 E# n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 |: E9 {8 R1 i& h# M
6 }& j' y- P2 R" Y- I5 C7 F# u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4 u' s+ ^7 U# z1 z9 D2 A8 z6 ~
2 ?' g# ?0 d+ o8 e: ?& y2 m结语:: ^3 M- ~  s! c, J8 W
! `3 o4 w3 t+ T4 s+ @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1 08: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0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33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