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越春秋阁》藏品谈青铜兵器的发展轨迹 ----此文发表于《收藏》杂志3月号,略有修改(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Z* t( ~ L8 A+ Q! ^# R! N, l* ]1 v4 ~
中国的青铜兵器作为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其应有的价值始终被低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需要的是青铜礼器,而青铜兵器则是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处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青铜兵器在重视实用功能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美观,凝结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水平,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战事的实物资料,因此我们不应当忽视其重要性。 Y; E0 i! g0 ]) ?1 z
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汉武帝时即收藏有齐桓公“柏寝之器”,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研究青铜器的著录,但一般均以考据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即金石学的“金”,认为可以“证经补史”,发展至清代更是达到了鼎盛。但长期以来对青铜兵器的研究则非常有限,历代学者由于受儒家“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兵器鲜有著录。就连近代容庚先生编著《商周彝器通考》也未将兵器收录,直至1957年才有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问世,近年又有《中国古代兵器论丛》和《中国古代兵器图说》等著作相继出版,但与青铜礼器的研究仍无法相比。至于青铜兵器的收藏当以上世纪90年代台湾《古越阁》为代表,并著有《商周青铜兵器》图录,但该批藏品目前已大多散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U% V& ]% u1 K4 F0 ?苏州古属吴地,现今仍有诸多景点和地名都与兵器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虎丘剑池”了。苏州的《吴越春秋阁》专题集藏青铜兵器也已多年,现以其部分藏品为例谈一下青铜兵器的发展轨迹。
; W( h# n! G: y- `9 H; N6 n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文化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直至战国晚期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前后经历了约1800多年。而从铜器发源起就已经出现了具有刃口的器物,如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就出土过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更是开始广泛使用戈、矢镞等青铜兵器了。但兵器作为战争的工具一般以光素无纹者居多,而且由于战事的消耗、统治阶级为巩固其执政地位而对前朝遗留兵器的大量缴毁和青铜作为贵金属的再利用,其存世量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多,其中带有精美文饰和铭文的则更为稀少。
5 V! @& t6 v D$ {' T2 L% Z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道路上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一个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兵器的发展也是与其相一致的。商王朝自盘庚迁都以后国力逐渐昌盛,高宗武丁更是“伐鬼方,征荆楚”,由于战事的需要,促进了兵器制造的长足进步。 7 y- f4 d$ b/ b# _' k7 z; a
我们现在看到商朝晚期的兵器实物以戈为大宗,文饰一般较粗旷有力,鲜有带底工和铭文的。形制多有变化,少数有胡,戈内的形状有直(图1)有曲(图2),有透雕的(图3),装柲方式上也有用銎孔装柲的有銎戈(图4),戈援还有等边的三角援戈(图5)。在装饰手法上主要是在戈内上饰有饕餮、兽面、鸟纹、夔纹等文饰,极富原始宗教色彩。 $ s! g* e0 ?" k2 G. l: R
- n$ T% W2 w4 r[ 本帖最后由 吴越春秋阁 于 2012-1-18 22:5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