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向盛唐之汉文化的传承
P. L+ p" W2 i- @6 G3 o* K( Y& v2 l" w
第三幅:绿釉陶楼 6 `+ d/ h9 n- G
东汉(25—220年) 2 x" C. ^3 S* \- M' V8 M
0 f( b, L, b3 L通高216厘米,基座边长82.8厘米 0 T& I; u, @* S! |( j( w! m
' y5 B2 U+ m2 r3 Y* {% f
1984年河北省阜城桑庄汉墓出土 + k l; k* ^% l1 b" r
. r9 d2 @/ h) t6 p) G3 B) a0 | e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 ]- b; _- R" P q% z' q
; F* u# ? r% p0 Z* T0 ~: z陶楼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为仿木建筑陶制模型器。各层门窗、屋脊、栏杆等部位都塑有人物、花鸟等。楼阁与底部基座、栏杆、门楼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装饰繁多。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大型塔楼。因汉代地面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能体现我国汉代楼阁式建筑式样的绿釉陶楼就显得更加珍贵,它直观地再现了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是汉代陶塑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反映出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构筑庄园坞堡,拥兵自卫的社会现实。 X# H Q6 d/ x
2 [. \- Y+ w$ y* @( @第 12 幅:错银铜牛灯——早期环保灯 , F4 O N9 t" p- @3 M* F
& ^, f5 D: c0 X. I7 a/ @- P
7 j! F/ h4 f' I5 `7 O" ?0 F3 i. x2 S东汉 ) Z7 w# P4 n- r; [$ S4 H3 `
1 M: h2 o* \+ t4 o, Y8 h) d r
高46.2、牛身长36.4厘米 # D- r; E! d4 r9 g6 f: }: ^/ e
: E7 u7 i1 k0 U3 E0 W$ h
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出土
. v; v1 a+ ^5 G. V0 A! ~5 q; S( B* n# X* G
南京博物院藏
. z, x! I( t% U/ C' H h% B# ?; c& x* s! i* m1 ~( M
铜质,错银工艺装饰。. K+ D* T* |: o9 [2 a' J5 R+ s
2 {& Z% f3 c5 d
这件已经成为南京博物院标志的错银铜牛灯,整件器物作牛驮灯盏的造型,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伫立状的黄牛,好像是一头神牛驮着光明来到了人间。最值得称颂的是烟道的设计。烟道为一弧形圆管,由牛首顶部向上生出,接连于灯盖顶端的中央,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可将燃灯时产生的烟炱溶于牛腹的水中。这种防空气污染的设计,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油灯,直至15世纪才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一千五百多年。
8 _9 J9 H; U3 ]+ F1 w4 x+ q, \# F/ g7 C1 E* R z
! q6 `, S* X7 n+ @/ p( D g- s" r. {! m
第 14 幅:青瓷兽形尊
# j2 k$ {% M: ?. s+ H! U/ s
* e) `$ [+ I" Q! t* K西晋" f9 O* d3 v3 [. V
" ?2 \6 ^* b" w( e# ~; r
高27.9,腹径23.2厘米
- O. U3 A6 {/ \1 v O8 q) }7 i7 e+ a7 i; u
1976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墓墩出土: E0 e: H7 U, B: L
) j' Q: M! k& _4 B8 x南京博物院藏
! v1 D1 Q! j2 O/ Z7 F2 ~' h# L* F2 P
整体造型颇似渔民所用的渔篓,器底刻有“东州”二字。棕色胎,通体内外遍施青灰色釉,釉质细腻光洁,晶莹滋润。肩腹部两侧各塑有三只横桥形耳,呈品字形排列,可穿系绳索以提携。腹壁堆塑一神兽,兽口含珠,下有绳索状的四肢。后脊背有五处角状突起,表示丛丛鬃毛,兽身双翼、翎毛则以简单的线条勾勒,突出了兽首、脚爪、后脊等部位。
0 e _: r3 p& x- `& k2 `- c5 Q7 m
魏晋时期中国青瓷有很大发展,以动物造型的瓷器大量出现,此尊胎质精良,釉层均匀润泽,造型奇特,融实用与观赏性于一体,代表了魏晋青瓷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