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877|回复: 0

临海谢氏与南宋朝廷的荣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4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南宋朝,台州的望族,无疑首推临海的谢氏。
% F+ A: _+ W& p8 r$ e8 O; o3 ~; @; J7 X. h5 O' X& o
  谢氏的兴起,是从谢深甫开始的。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他的祖上从没有出过达官显贵,按照通常的说法,都属于“隐德勿耀”。幼年时的谢深甫家境并不好,但他读书极其刻苦,《宋史》本传说他“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寐”即睡觉,说他“积数年不寐”似乎有些太过夸大。不过,他读书刻苦的程度的确有些惊人。为了不使夜间读书打瞌睡,便用瓶盛满水放在脚背上,课读时保持态势端端正正,以警困怠。他的父亲对深甫的苦读非常满意,认为他以后一定有所出息,果然至乾道二年 (1166)一举考中进士。登第后历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地方官,颇有政声。朝官交荐,入为京官。绍熙二年(1191),知临安府。次年兼工部侍郎,继兼吏部侍郎,一年后又兼给事中。在任“为政得宽猛之中”,而言事切直,戚近有希进者,深甫力持不可。有时光宗心有所许,但又害怕谢深甫的切谏,亦不敢即授。光宗有疯疾,不能料理朝政,深甫协助朝臣使禅位于宁宗。庆元元年(1195)授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没有多久迁参知政事,再迁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申国公,又进岐国公,后改封鲁国公。
! X2 U) P- t) D5 b9 ?4 Z7 Z+ k6 @2 t7 Z' X$ C) f
  深甫为相在庆元六年至嘉泰三年(1200-1203),在任整顿内治,开放学术,为政执中稳健,立身守正持廉,在对金的问题上,和战持重,以增强自身国力为先务,深受宁宗的敬重。嘉泰三年(1203)因身体多病,屡次上疏辞位,宁宗以其”守法度,惜名器”坚留。次年病剧,才允其拜少傅致仕,不久即卒于第。后来他的孙女谢道清入为理宗皇后,追封深甫为信王,又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
1 }2 Z" H6 Y& e+ Z/ U2 Y0 E1 E* e+ l+ t, a9 |5 _
  谢深甫在南宋不但称一代名相,而且很有文才。他主张文章要讲求气骨,为诗要讲求性灵。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著名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以此看来,袁枚的“性灵说”恐怕即发端于谢深甫。他的诗文有《东江集》十卷,可惜已佚而不传了。/ t& {' b$ }# D6 V0 K. @

+ f8 z" d1 W. R7 \8 Q  {* g* x  深甫有子四人,依次为采伯、渠伯、棐伯、彙伯。; a4 E) g7 w% Q

5 i7 R; \* z5 g, b& i5 K- _  采伯字元若,登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知严州、徽州、湖州、广德军及大理寺丞、大理寺正、保康军承宣使等,以节度使终。卒赠魏国公,谥文靖。渠伯字元石,号南山,官至朝奉大夫通判澧州,谢皇后道清即其女,卒后追封太师、卫王,谥恭简。棐伯字元常,与其兄采伯同年考中进士,仕至中散大夫通判漳州。彙伯字元吉,历仕朝请大夫泉州通判、内外宗正丞等职。
- |( C/ q% D/ O! U3 p0 x0 Q/ L, J5 A  K2 F& `$ O% O9 m$ B
  深甫孙辈中,仕宦益盛。
2 W; ]! }" d7 e# R6 i0 H; A, U3 x$ V! O5 A/ V2 v* v( l
  采伯七子:奕修、奕懋、奕恭、奕容、奕信、奕明、奕进。其中奕修最为荣显,历官秘阁修撰、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知绍兴府、集英殿修撰、宝谟阁直学士等。他则奕懋至刑部郎;奕恭为龙游知县;奕容以朝请郎知华州;奕信至朝奉郎直宝谟阁、知永州;奕明为武翼郎阁门祗候浙江兵马钤辖;唯奕进仅及训武郎。奕修、奕恭号称善书,又精鉴别,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甲于一时。
3 l/ J5 [% n! M6 d; i9 W# G
1 _1 ?2 _6 g# M# }3 r# ]2 x' k  渠伯二子:奕昌官至少师、保宁军节度使,卒后赠太师,封惠王;奕礼至少保、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秦国公,后又追封润王。
( o3 V6 M5 F& |+ T- C4 x4 W  l1 B3 c
  棐伯四子:奕巽官至朝请大夫知嘉兴府;奕谦至宣议郎;奕艮至儒林郎监镇江酒库;奕晋将仕郎。+ p) A6 M* U2 O
% T! N3 i/ N7 u
  彙伯二子:奕中历知严州、大理寺卿;奕正任职于诰院。 8 u+ |& k/ q" A1 I# R/ j

$ o; V; N+ @' e, s  深甫曾孙辈谢堂、谢、谢、谢垕都仕宦通显,“咸淳中皆官节度使”。四人中尤以谢堂最为通达。堂字开道,又字玉鼎,号恕斋,尚荣郡公主,淳祐三年(1243)由籍田令入值宝章阁、添差平江通判,历知歙州、嘉兴,咸淳间升节度使,德祐元年(1275)迁镇抚使、知临安府,次年佥书枢密院事。: ^) z8 j5 b/ G
. \) }" t( x+ P; B( ?
  谢氏一族在南宋朝之所以如此荣显,初由于深甫之入相,继因深甫孙女道清之为后。
7 ?9 q% L8 k  T( y# p. l# k/ H+ m! ?3 ?: h. N( [
  谢道清(1210-1283)为渠伯之女,幼时不但生得皮肤黧黑,且翳一目,容貌丑陋。奇怪的是,在入宫前,突发一病,皮肤遍发疹斑,表层皆脱。病愈以后,乃变为一个“莹白如玉”的少女了。同时,谢家又请郎中用药医好病目,从而完全变了样。
2 L. i% M4 A  b8 _+ k& g
4 M. N/ F2 a3 i6 C- n  道清由于父亲死得很早,家里的境况变得很差。她家住在台州城的东门外,村前有一条小溪,道清从小就在溪边浣衣洗菜。当地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传说:道清长得虽然不好看,但每次到溪边浣洗,见到水中映出来的影子却非常漂亮,连她自己都感到非常奇怪。此事后来被传入京城,京中派钦差大臣前来了解,结果发现真的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即征选谢氏入京进宫,并做了皇后。这“洗菜桥”的地名一直保持了下来,只是现在已变成了一条街巷的名称。这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不过,对照《宋史·谢皇后传》,传说中倒是保留了许多真实的成份。《宋史》明确记载,“后生而黧黑,翳一目。”她的父亲“渠伯早卒,家产益破坏”,将入宫时,“后旋病疹,良已,肤脱,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翳”等等。事实上,谢氏入宫与她的相貌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选上道清,是因为她的祖父谢深甫任宰相时援立过杨皇后,出于对谢氏的感激,杨皇后在宁宗死后,理宗议择中宫时,指定要从谢氏诸女中挑选。谢家当然高兴,但道清的族叔扌举 伯独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如送道清入宫,就需要大量的嫁妆。按谢家当时的境况,负担起来十分的困难,再说道清生得又不漂亮,即使入了宫,也不过是一个“老宫婢”而已。没过几时,刚好正月元宵,忽然不知从何处飞来好几只喜鹊,停落在谢家的花灯上,于是全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大吉兆,是道清的“后妃之祥”。道清因而得以入宫,被封为通议郡夫人。宝庆三年(1227)九月进为贵妃。这一年十二月,议立皇后时,天台贾涉的女儿也已入选宫闱。贾氏生得“有殊色”,平日最受理宗皇帝的宠爱,理宗当然想立贾氏。但杨太后坚决反对,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又由于“贾”与“假”同音,朝中议论纷纷,都说不应该立“假皇后。理宗出于无奈,只好以谢氏为皇后,而立贾女为贵妃。: Z" V& X, P1 K

  H- |# w2 e. F9 K: [: z  道清虽立为皇后,但并没有得到理宗皇帝的的欢心,理宗所宠爱的还是贾贵妃。贾去世后,又转宠阎贵妃。好在道清颇有自知之明,对于这一方面也就“处之裕如,略不介怀。”理宗卒后,度宗即位,尊道清为皇太后。度宗死后,恭宗继位,又尊之为太皇太后。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兵攻破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她和恭帝先后北迁,在元大都度过了余生。4 @) @  ^2 r/ F4 o" y$ F8 v& j) m" S
9 w6 C* r+ E6 N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朝,特别是到了南宋朝后期,谢氏和赵宋可谓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赵、谢的命运有如浮云朝露,同气连枝。
& Z2 l) |) d& Q8 d+ F2 h% Y
6 V! V& W$ U' ~+ x* H7 E  谢深甫出任宰相时,他对形势的认识非常清楚。他不愿屈服于“大金”,但又不想冒进,他所要做的是如何增强自身的国力,和战之间,只能持重。有一次金使来朝,昂首踞傲,气势凌人。深甫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坐着不予理睬。金使没有办法,只好按旧时的礼仪如式向宁宗进书。只可惜他的寿命不长,执政时间太短,仅仅当了三年宰相,如能假以时日,宋朝局势或许不致衰败得如此之速。 ( T# e# V* v! \, B$ J. D1 p

2 ?8 W5 Z6 i( y6 K; m  l% c  `. C7 V  谢道清一生无子,大概由于宋理宗不满杨皇后的“包办婚姻”,她自始至终没有得到理宗的欢爱,或许二人根本就没有做过真正的夫妻,但他关心朝政。晚年的时势又迫使她参与朝政。尽管力不从心,但负重尽瘁,一直陪伴着赵宋子孙走完最后的历程。
- ]0 N9 A$ n, v# {. d9 o. T- \' s
* A, n" q' Z# _" B/ [7 S  先是在开庆元年(1259),元兵一度渡过长江,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宋理宗和朝臣们非常害怕,连忙商议着往平江或庆元迁都。道清知道后,即登殿极力阻谏。要知一旦迁都,就会造成人心动摇,局势便会弄得不可收拾。在谢皇后的极力反对下,中止了这一次的迁都动议。可见身为“女流”的谢道清还是有相当的政治眼光的。幼主恭宗即位,大臣屡请“垂廉听政”,不得已,谢道清担负起内外交困下的重任。德祐元年(1275),元兵攻破鄂州,继续沿长江东进,贾似道兵溃鲁港,避逃扬州,谢道清罢了他的职。对于贾似道,朝野臣民早已恨之入骨,声讨诛伐之声不绝于耳。谢道清之所以没有杀他以平民愤朝议,大概是碍于他是贾贵妃的胞弟,又是台州的同乡,一下子狠不下心,最后下诏放逐婺州、漳州,这或许就是“妇人之仁”吧。少了贾似道,朝政并没有什么起色,当时的大多数朝臣,除了领领俸禄,争名逐利外,根本没有把国事放在心上,再说,朝中的确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人才。为了改变眼前的现状,谢太后命人起草了一道榜文,张贴于朝堂。榜文写得一针见血:“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官;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从榜文中可以看出,局势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非常时期。与此同时,谢道清陆续起用了一些有作为的文臣武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辈皆脱颖而出。在国将不国的关键时刻,他们用生命写出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刀光剑影的悲壮场面。到了德祐元年(1275)年底,元兵全线越过长江,其间常州知事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固守死节;兴化知县拒降自杀,都统密佑战死璧邪。次年正月,元兵围潭州,湖南按抚使兼知州李芾拒守三月,大小数十战,城将破,芾全家死节,僚属杨霆、陈亿孙、颜应焱等俱从死,郡人尹谷举家自焚。道清知大势已去,无复回天之望,于是升吉王赵昰为益王,出镇福州;升信王赵昺为广王,出镇泉州。对于她来说,这算是最后一次人事安排,大概意在为赵氏留一脉香烟吧。为不致都城临安全部生灵涂炭,拜表请降。这一年二月,元兵进入临安,恭帝赵和道清相继被送往元大都,降恭帝为瀛国公,谢氏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她卒于元大都,年七十四岁,后归葬于临海西郊。1 S( c$ p2 x# L: ?) o

. s" a3 N( Q4 C5 y. c% b5 X1 |) T  南宋王朝在蒙古族的铁蹄下破灭了,临海谢氏在显赫了近百年之后,重又沦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族。5 x* o8 W# u/ Q#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4-12-13 23:57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