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朝彬 徐小林
! z+ u4 J% S% f0 Y$ B
+ D9 z" E* Q: `. ]% z, O 2007年10月,湖南常德市博物馆在德山恒安纸业公司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发现一批战国时期楚墓,经抢救性清理发掘8座,分别编号为2007德山恒安污水厂M31-M38(在此之前,曾在同一墓地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30座),除3座(M36、M37、M38)在先期施工中被破坏外,其余5座均有随葬品出土。这批楚墓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墓口长度一般在2.6米~3米,宽1米~1.5米之间,只是由于早期取土严重,墓葬深度均已不是原始的数据,方向多呈东和南,均没有被盗扰的迹象。
h% F3 ?+ ]! T T+ P
( n- U2 L, e3 o; i ~9 u( l8 ? 这5座楚墓共出土可辨认器形的随葬品35件套,有陶鼎、敦、壶、盘、勺、钵、匜也和青铜四山镜2面及异形青铜器3件。出土这三件异形器的M32,墓口长2.90米,宽1.50米,残深1.7米。墓内填五花土,墓壁经过简单的二次加工修整,三件飞镖置于墓内一端,集中叠放,另有陶鼎、敦、壶等仿铜陶礼器(图一)。M32是常德已经发掘的成千座楚墓中一座毫不起眼的墓葬。6 [3 I Z. p9 X$ H# b: ^9 @" s* M
7 i# Q* W1 X3 c6 R: ] 这三件异形青铜器尺寸大小完全相同,其中一件保存完好如新,另两件仅刃尖部稍有伤残,分别重21.45克、20.92克和20.16克(图二)。呈平面形,有三个略呈弧形的尖刃,一个略长,另两个略小,周身均有刃口。除刃部和刃尖外厚度0.25厘米,中部有四个对称分布、直径0.35厘米的圆孔(图三),整个器形的流线型非常流畅。' L+ ~. X; {6 n
4 C2 s. ?# E1 v" w* b' ^1 T
这三件异形器出土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却没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使我们对该异形青铜器的命名和研究都很困难,只能就器物本身特征进行推理。该器物通体均有戈刃一样锋利的刃口,还有大小渐次变化的三个刃尖、足以刺入人体和动物的致命部位、不适合作为礼器或装饰用具、个体小而精致、便于随身携带等诸多特征,推测该器物是作为一种兵器(利器)而产生和存在。那么,这会是一种什么兵器呢?中国古代冷兵器大致可分为:近射格斗兵器的戈、戟、矛、铍、殳、钺、剑、刀、吴钩;远射兵器:弓、矢、弩;卫体短兵器:短刀、短剑、匕首、袖木兑 ;防护装具:盾、甲胄、钩镶、铠、兜鍪等。从这些有记录的兵器中根本找不到德山出土的这三件异形青铜器的影子,而刘旭编著《中国古代兵器图册》、杨泓著《古代兵器通论》均不见有与这三件异形青铜器相类的器形,使得M32中这三件异形青铜兵器的出土既让人迷惑又感到惊奇,这是一种目前不见著录,极为罕见的兵器。只能将相关问题提出,并求教于方家仁人。2 p% g: S9 q8 g2 ` r
8 p5 M& Q! _7 s: p I" T5 ?
该青铜器作为礼器和装饰用品的可能性极小,那作为兵器是如何形成杀伤效果的呢?又是怎样发射出去的呢?由于器身周边由三个从大到小渐变的刃尖构成的非对称体,具有良好的流线型设计,使之在空气中有极好的流动性,在外力作用下高速旋转时,动能与重力相互作用,该兵器能保护往前运动的最大动能与惯性,周身都是锋利的刃口,与人或动物的身体接触,均能形成有效的杀伤,并形成线性撕裂性创口,不是简单的贯穿性伤口,大大增强了杀伤力。因该兵器与众不同的造型,其使用是一个不得不仔细考虑的问题。重量仅21克左右,与一般大号箭镞的重量相差无几,打击对手时无重量优势,主要是利用其锋利的刃口形成杀伤。其本身的平面构造,尺寸又偏小,根本不能像箭镞那样装上杆和羽后用弓弦通过把人的体力和物体的弹力结合起来,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其发射出去,只能置于人的手掌之中,凭发射者的手腕及胳臂的爆发力发射出去。从时代准确的楚墓(M32)一次出土3枚、造型完全相同、制作精巧等特征看,这种兵器应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兵器,并不是临时性、随意性地制造出来的。由于这种兵器的分量很轻,一般无多大腕力之人发射出去,并不会对人或动物形成大的伤害,只有长期经过手部、腕部身体强化训练的人,在发射时准确击中人、兽的头部和颈部等致命的部位,否则难以对身披铠甲的对手造成多大伤害。这不是一般的普通战士所能做到的——这种兵器是有特定的使用群体,应该是中国历代侠客和所谓的“武林高手”们使用的暗器——飞镖。其使用的特殊性与中国箭镞中的袖箭和流星箭一样,需要腕力特别强之人才能使用。文献上曾记载明代大将军刘纟廷就善于使用“袖箭”这种暗器,并在援朝战争中带往朝鲜使用。 A9 L. S/ U* w
0 C8 z" z( x; }& D4 o* A' t, o 如果确定M32出土的异形青铜兵器是古代冷兵器之一的飞镖,那么,对于这种飞镖上的四个对称分布的圆孔的作用又是一道令人难解的问题:0 `, @$ g5 V, r
+ T7 o. z8 d8 ~( [. t( a
首先,这四个呈对称分布,间距9毫米,直径3.5毫米的圆孔是否是供系绳用的呢?发射者将一种细长而柔软的绳子系于兵器之上,一端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将飞镖高速发射出去,对被袭击者造成伤害后,又可以利用绳子迅速收回,以利再次使用。但这也有许多不易克服的困难,如果绳子较长,当兵器击中对手后,收回飞镖的过程中,是颇费周折的事,还容易造成自身的伤害,同时,若飞镖上四个孔系上绳子,则发射中,飞镖则无法快速旋转,会影响飞行速度,也会影响到其杀伤力和杀伤效果。+ u& `# C! p9 W* r. Z
# V: R! I9 K, K4 D 其次,这四个对称圆孔是不是为了在发射时,利用飞镖在快速旋转、高速飞行过程中,其圆孔上下空气压力的不同,发出一种声音,达到恐吓敌人,或是向同伴发出警报的作用。如果能够发出声音,那么,其作为暗器的特殊功能会大为减轻,对手会很快发现来袭的兵器和袭击者。考虑到这种兵器使用多是在中近距离内使用,如果熟练而且腕力巨大、技术高超的人发射出去后,在五十步以内并没有给对手留下多少应对的时间,而发出的警告声音又为使用者避免触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非主流社会行态中的行为规范——“暗器伤人”而带来的麻烦,那也不失为一种既实际又可避免苛责的所谓“君子”风范。
! @' a6 ^* n( w2 k$ X1 N: q: |: z" G
) X) Z( U, S9 v- x6 z# p 第三,M32出土的兵器上四个对称分布的圆孔,是否是将这种兵器钉附于木质、竹质、角质的载体上,利用其刃部打击,杀伤敌人呢?中国冷兵器中主要的飞行载体就是弓、驽、箭、矢,而该兵器最大径6.2厘米,厚0.35厘米,平面状结构很不适应附载于箭矢上发射。而且该兵器两面均完全相同,根本没有见到钉附于其他载体上的痕迹。
% z+ w3 q: C3 v5 b. D% Q1 F
0 P) b. s; p2 q' e: o- f! h, N4 o 从其出土时情形上看,三件兵器集中存放,于一座小型楚墓中,应该表明,这类兵器并非单独携带和使用时,可能一枚或多枚同时使用。若敌人多,发射者可能一次发射多枚以上,同样会造成对方的伤害,不像在弩机发明之前的箭矢,发射者很难一次发射多枝箭矢,只能依靠其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技术的熟练程度才能保证高杀伤率。弓箭是远射兵器,近距离内,训练有素的步兵(更不用说骑兵)作战,并没有给射箭者多次发射的机会,而是短时间内就进入短兵相接的面对面厮杀中——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断定,德山M32出土的飞镖不会是真正两军对垒,面对面厮杀的正规交战中使用的兵器,是一种非正规战场上使用的一种暗器,主要用于暗杀、袭击对手或仇人,也就是所谓江湖侠客使用的暗器,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兵器,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周礼》等各种古籍及现在研究古代兵器的人们都没有记录了。其实,使用这类兵器的“侠客”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只是受到官方严格控制。法家代表韩非子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在春秋战国之季,这种“游侠”是大量存在的,而且在战国之时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四大公子”养的士中就有大量的这类侠客,大史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就专门有《游侠列传》记录这类人群,只是愈往后,统治集团的集权愈来愈烈,所有统治集团均认为这类劫富济贫的侠客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多采用镇压手段,当然再也不会在正史中为这类人立传作记了。这类特定人群所使用的暗器之一的飞镖在战国之前已产生,并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战国之后也并没有消失,只是随着现代火器的使用和成熟,才失去昔日的用武之地而消失,让我们今天难以了解其庐山真面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