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166|回复: 0

咸阳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精美的铜链梁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亚庆 5 V5 a! w4 T& C
2 k  l9 n3 q% l! u3 q" i
        1966年4月,咸阳市砖瓦厂的工人在咸阳市东北郊塔儿坡塬边取土时,发现了一座长约3米,宽约2米的墓葬,咸阳博物馆随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这批铜器种类丰富、铸造精良,其中有一件铜链梁钫造型别致、纹饰华美、保存完好,堪称青铜器中的珍品。
: K, ?/ y( r2 d! j- u* l6 u     
; D/ u. @4 w- H+ G/ [        链梁钫,一级文物,高39 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6.5厘米。钫呈四楞形,带盖,盖呈覆斗形,盖面上有两个对称半环状纽,纽中各有一系环。此钫方口、平唇、颈较长,斜肩,肩部有一副对称衔环铺首,双螭首提梁与两侧“8”字形活链相连,穿过盖面环耳及肩部铺首衔环而组成链梁钫。其链梁既便于手提,又可防止钫盖脱落,构思巧妙,匠心独具。钫的鼓腹下部两侧面各有一铺首衔环,低矮方圈足,每面正中各有一处凹口。此钫四面纹饰相同,口沿下饰两个相对而立的凤鸟,昂首挺胸,勾喙、圆目、羽冠稍上翘,垂尾三分微内卷;颈部为倒三角云纹;肩部两凤鸟相背而走,尾羽相连;下腹部两凤鸟相对欲卧半起;颈肩、肩腹之间各饰一周素面纹带。盖面等分四部分,均饰相同之凤鸟。圈足外侧为如意云纹。此钫以凤鸟为主要装饰图案,凤鸟造型生动,同中存异,且采用平雕的手法,纹饰呈半凸起状,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布局严谨、比例和谐。此器保存完好,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 h7 s- ^$ K, d# \/ g& Q3 W# _) v3 w  
) R% T/ j& k& Z7 m8 R1 ]; f' v        铜钫,即方形壶,为盛酒的容器。《说文》云:“钫,方锺也。”战国时已经流行,但往往自名为壶,汉代方壶才自名为钫。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铜钫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钫。”塔儿坡出土这件铜链梁钫铸造精良,应为上层贵族的生活日用器。
( G, k: y6 Z0 b) ^& X; e& E  6 l0 X! {8 E& w- d7 f& C
        秦统一六国之前,尤其是从春秋至战国中期以前,秦国铜器的发展相对缓慢,实用器以素器为主,质地轻薄,纹饰简单。秦国陶器、铜器铸造的基本原则是实用为主,艺术为辅。咸阳博物馆现收藏有两件带铭文的战国时期秦国铜壶——“工师出”铜壶和“雍工敃”铜壶,这两件铜壶器壁薄,素面无纹饰,铸造较粗糙,完全符合秦国青铜器的特点。
4 E, i7 I4 i$ X9 h  - e; d* m6 G! l5 L' w( n1 X
        秦国的青铜文化相对落后。这主要是由于秦国统治者禁止国人酗酒,以便节约铜、粮食等生产资料来发展经济, 也与秦国统治者反对奢华,倡导朴素的民风和建立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的一贯主张相一致。所以秦墓发掘出土的实用酒器数量极少,其使用者仅为贵族,且只限于重大的庆典活动、宴飨宾客或犒劳将士的时候。相反地,韩、赵、魏等国的青铜文化具有关东先进文化的特征,青铜器纹饰精美、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的高度的匠心及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周平王东迁后,我国的青铜铸造中心从关中转移到关东,韩、赵、魏等国继承了东周相对发达的青铜文化的传统,流行链梁壶。1987年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出土提链铜匏壶,盖、鋬之间以“8”字形活链相连;河南山彪镇战国晚期魏墓出土的链梁壶几乎与咸阳塔儿坡出土的这件铜链梁钫如出一辙。加上秦国统治这对三晋文化的渴慕之情和占有欲望“寡人欲容车通三川,死不恨矣!”(秦武王语)大量的关东铜器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流入秦国。咸阳塔儿坡秦墓同出的有铭刻铜器如安邑下关锺、修武府温杯即是秦灭魏之战利品。此铜链梁钫虽然无铭文可证,但其器形与魏国青铜器大同小异,极有可能是战国晚期魏器,魏亡后入秦。
3 ?! H2 i5 P  r+ N. Y  
& E3 a& y' {8 h        此链梁钫铸造精良,设计精巧,纹饰细腻流畅,且富于变化,体现了青铜铸造业的辉煌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39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