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180|回复: 0

一件罕见的犁形青铜器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 r' r% \% S! P' D& @# p
        1986年文物普查时,原东川市文管所在其境内因民金江(牛场坪)村,征集到该村村民毛某1966年在自家果园耕耘时出土的一件文物,经鉴定至迟为西汉时期铸造的青铜犁。其质粗糙,状如阔叶,两端微翘。长28.5厘米,壁最宽16.5厘米,重1.86公斤。外形酷似滇池区域出土的尖叶形铜锄(亦称犁),但銎部为实心并有段,突出犁壁外7厘米,犁柄从外套入銎部。# ^/ |1 j, v9 c" R  N
  - y) g) c9 ^7 A6 I! h8 I3 w
        此形制的青铜犁迄今为止仍为云南省首例发现,它是探讨东川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牛耕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其来自何方铸于何处众说纷纭。4 l% t- K) p7 ^) e
  4 H+ K/ K4 ^! `
        现经查阅有关资料并考证,很可能是在东川百里(北部)矿山的汤丹一带就地铸造的。其理由有三:7 s  J7 k; J9 J" I
  
% e- n' s+ p+ L* N: Z# A; s        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和原东川市文物普查小组一起,在汤丹老明槽等处发现“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的遗迹(当地人称“爆火硐”),此遗迹时代久远,其上限可追溯到云南青铜文化早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公元前770年~公元8年)时期。据考证,那时东川居住着与滇人同族的“靡莫之属”,他们不仅在其境内的矿山采铜(“爆火硐”为证),而且铸有青铜器(“靡莫之属”铸造的青铜器为证),由此看来,这件青铜器极有可能是时居东川的“靡莫之属”,在汤丹一带的矿山边开采边冶铸的产物。/ C' s- F: y3 G$ C/ e3 R( i
  
* B7 J( }# F+ o2 i        二、1985年初,笔者和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一起,对东川普车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的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一批包括青铜器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并在其中一古墓葬内出土一块重0﹒54 公斤的冶铜烧碴。这块冶铜烧碴的再现,其意义非同小可,它与普车河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云南青铜文化早期居住在东川与滇人同族的“靡莫之属”所铸造的青铜器,以及近代出土的东汉“堂狼铜铣”互相印证,雄辩地说明“至迟到西汉时期,当地(东川)的冶铜业即已存在并具有相当水平”。(见《云南文物》18期《普车河古墓群发掘简讯》)。既是如此,那时(至迟为西汉时期)在东川矿山就地铸造青铜犁就不足为奇了。
" A4 v  X% N' X  
5 X0 E+ }; y3 r4 n! B3 P& r        三、笔者曾将滇池区域出土的尖叶形铜锄(犁)与东川因民出土的青铜犁加以比较,发现銎部为空心的尖叶形铜锄(犁)制作精细且轻便灵巧,适用于地形相对平缓的滇池区域耕作,而銎部为实心的青铜犁,虽然其外形酷似滇池区域出土的尖叶形铜锄(犁),但因其笨重且质地坚硬,则更适宜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的东川山地牛耕。这一事实与原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胡振东研究馆员为《东川市文物志》所作的序: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这里居住着与滇人同族的“靡莫之属”。他们铸造的青铜器,既有强烈的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色彩,又有其地方特色,与滇文化同样灿烂辉煌的论述基本吻合。以此推断,此件应该是时居东川境内与滇人同族的“靡莫”部族就地铸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29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