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244|回复: 0

《六安出土铜镜》镜铭汇释(作者:杨玉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安出土铜镜》(安徽省考古所、六安市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收录安徽六安地区历代铜镜253枚,这批材料铸工精、品相好,出土地点明确,年代推断可靠,不少例镜为见于著录的同类镜中所仅见,具有极珍贵的保护价值与研究价值,传世与出土的铜镜标本中一些长期以来模糊存疑的物像名称、内涵据六安镜图式校勘亦可得以确认、落实。《六安出土铜镜》是安徽地区文物部门编撰出版的第一本具有学术水准的铜镜图录,笔者近读此书收益颇多,同时亦觉有些重要的例镜镜铭释读似存可商榷之处,下文摘要录出讨论。2 S9 ]2 n8 q4 c& ]3 n/ Q: ]

8 {  \7 H# G- p/ ?% B# J% W        一、东汉“新雕”铭四灵博局镜(《六安出土铜镜》图版73)3 ?; f. h" L- }! p4 ?( [0 v
  
; K: M+ V+ m4 [4 L: X        1976年出土于原六安专区纱厂工地,六安市文物局藏。原书镜铭释读为“新雕治镜,子孙见多,贺君家受大福珠,千古蒙禄食丰得时,佳猴嘉德求(采)字为纪,有法则传之后世,乐毋极已”。4 z$ Q& g4 f0 R* f; Q% H5 |' ~: ^
  
  K+ B4 Y1 D* g# Y. z        此释句读、文意颇多难解,似为铭辞中几字误释所致。“子孙”后一字上部作“自”,下部结构省隐、应为“心”字减笔,释作“息”,意为“安宁、平安”;“大福”后一字释作“秩”,“秩”后一字形构模糊,从上、下部笔势看应读作“且”,为“宜”字省笔;“千”字后一字释作“石”;“禄食”后一字释作“幸”,“时”字后一字释作“年”,“嘉德”前一字为“获”字;“乐”字后一字“毋”通作“无”。由此镜铭改释为“新雕治镜子孙息,多贺君家受大福,秩且(宜)千石蒙禄食,幸得时年获嘉德,采字为纪有法则,传之后世乐毋极已”。此系东汉之际镜图中较流行的具有铜镜广告宣传、祝福受镜者平安得福、家族入仕显贵吉祥一类意义的七言诗铭辞,“雕”同“刻”,解为“刻铸、铸制”;秩,官秩,汉代官吏职位、品级或俸禄;石,汉官俸或官位品级的计量单位,汉制计秩自百石始,不及百石者谓之斗食。千石,在比二千石之下,《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汉制……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汉代官员年俸一千石以上者视为高品级,“千石”因以成高官的代称,如《东观汉记·郭丹传》:“郭丹,字少卿,南阳人,累世千石”;“纪”通作“记”,意为记载、铭记、记识,《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释名·释言语》“纪,记也,记识之也”;法则,法度、准则,意指制镜有方、合于严谨规制。江苏扬州、河南襄城出土博局镜中有相类铭辞,可互校。
) F" [! g" H! u1 `& N0 W- u: ?! s/ C; z5 ~4 ?5 g5 |; h
       二、东汉“张氏”铭神人车马画像镜(《六安出土铜镜》图版86); _  V5 n) J# o! q
  
6 w& f/ x. k' z        六安市文物局收藏。原书镜铭释读为:“张氏作竟(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囗治天尚悉皆式念,大富贵,宜子孙,上有仙人子高赤葆子。”
$ H) Z, M. X5 _  J' `2 Q; Z  # Y3 ], z$ {8 u6 N. O
        汉镜铭辞中文字通假、异体、缺省、结构反书等现象习见,本式镜铭辞因部分字迹漫漶而误读。“有”字后一字左侧上部两短横、下部作“    ”形,系汉镜铭中习见的“亥”字旁减笔写法,右侧“   ”旁清晰无误,此字隶定作“刻”;“治”字后两字释作“天尚”,误,前一字上部作“人”、下部“   ”为镜铭中“   ”形写法,释作“今”,通“禽”。后一字上部“   ”形、下部作“   ”,隶定为“守”,通作“兽”字;“皆”字后一字形同“式”,实系“在”字反书;“在”字后两字模糊,前一字上部作“   ”、下部漫漶、仅能辨出右侧“   ”形,据前后文推定为“令”字反书,后一字释作“人”;“子”字后一字“高”系“乔(喬)”之省写,“子高”即“王子乔(喬)”;“赤”字后一字左侧作“   ”、右侧漫漶难释,前后文连读推定此字作“松”,“赤松子”亦有镜铭作“赤踊子”、“赤诵子”。王子乔、赤松子为秦汉代神仙说中传诵颇广的仙人,《淮南子·泰族》、《齐物论》、刘向《列仙传》等均记有王乔、赤松子仙化的故事,《汉乐府诗集》:“王子乔,参驾白鹿云中遨。”《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对高祖云:“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据此本式镜镜铭校释为:“张氏作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禽兽悉皆在,令人富贵宜子孙,上有仙人子乔赤松子。”河南洛阳出土东汉蔡氏车马画像镜、湖北荆门出土袁氏神人龙虎画像镜中有此类铭辞。        三、东汉“尚方”铭神人车马画像镜(《六安出土铜镜》图版122)
: \5 Y: h7 W0 u        1986年12月六安市先王店乡出土,皖西博物馆藏。镜铭字迹精整清晰,原书释读为:“尚方作竟(镜)佳且好,左有王父坐行道,右有王母,白而芝草方其后,令人富贵不老,子孙满室世。”
9 \$ e, G. b1 H& l  Z( g8 k镜铭“白”字后一字释作“虎”,此“虎”的写法为“   ”下缺省一横,在东汉镜铭中习见。“草”字后一字“方”通作“放”,解作放置、配置。同类铭辞流行于东汉画像镜、神兽镜中,但“左有王父坐行道,右有王母白虎芝草方其后”为镜铭中罕见,此句对认证镜图物像名称有重要指示意义。白虎与奔马之间配置独株花蕾状“仙果枝”在汉镜图式中习见,然其究系具指何物?因无以材料资证而名称、内涵难以考实,六安镜镜铭确指其名为“芝草”,表明这一在较长时段内大量出现于汉镜图式中、被古今论者泛称作“仙果”、“仙果枝”的物像在汉镜中应是有确切专名的。论者多以汉画中常见的菌状、圆形三叠状、顶端圆形三株枝状物像类比认证为汉镜图式中的灵芝,对上述独株椭圆形、心形花蕾状“仙果枝”具称则多泛称存疑,六安镜图、文互释俱证可裨补此类物像定名阙疑。西王母神话源远流长,至汉代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说流行之际西王母渐趋演变为掌管不死之药、为世人消灾解难、赐子赐福的万能神祗,东汉时期阴阳五行思想主导下的神话世界又演绎、创生出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两者因为人们狂热崇拜而频现于东汉文献、画像材料中,画像镜东王公、西王母物像作为夹钮对置的主神出现与流行即缘于这一社会背景。汉镜物像情节与铭辞内涵多不具有严谨的对应关系、有些镜铭因仅作为装饰镜图的“符号”配置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本式镜则是以镜铭准确解释镜图物像名称、内涵的一个范例。
) \* x$ E5 ]$ B  s$ a        四、东汉“淮南龙氏”铭龙虎神兽镜(《六安出土铜镜》图版135)
7 B7 H" n+ O# D7 h9 _1 L9 U# w        1974年6月寿县板桥镇黄安村出土,现藏寿县博物馆。镜铭字迹精整清晰,原书释读为:“隆帝章和时,淮南龙氏作竟(镜),湅(炼)治同(铜),合会银易(锡)得和中,刻画云气龙虎虫,上有山(仙)人寿无穷,长保二亲乐不高。”" n7 M9 J5 W; O1 a$ J& N, m
   1 f6 ?; \* Y: h* `
        此镜铭辞精整清晰,最后一句“乐不高”系误释,“不”字后一字上部作“   ”无疑,下部“   ”不作“   ”形,释作“高”字形构不同、句意不通,最末“    ”形似为“丁”字变体,“丁”字早期形构作“    ”或“    ”等,西汉“日有喜”铭镜中“丁”字写作“   ”,由此隶定此字为“亭”,通作“停”。汉镜铭中与本式镜相类的辞句有“长保二亲乐毋(无)事”、“乐无极”、“乐未央”、“乐无穷”、“乐富昌”等,“乐不亭(停)”系六安镜首见,含义与“乐毋(无)极”、“乐无穷”等约略相同。' j" Y* W; t: I
   % q$ f% j1 ~0 P: V' [# D
        “章和”是东汉章帝刘炟年号,前后使用仅2年,章和二年二月和帝刘肇即位仍沿年号,第二年改元永元。“隆”意为大、高大,此解作“尊崇”,《史记·礼书》“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隆帝”当为时人对章帝刘炟的尊称。著录中的“章和”纪年铭镜仅见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收录“章和二年五月十五丙午日”铭神兽镜一例,这枚六安镜还是很珍贵的。东汉“龙氏”铭镜流播甚广,然罕有标注产地者,寿县镜为仅见一类。高祖四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安,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东汉,寿县属扬州九江郡,由此知汉代自武帝元狩元年以后寿县已不再以“淮南”作行政区名,本式镜冠以“淮南龙氏”铭,宜理解为镜师使用了前朝故地称。考虑寿县战国、汉代以来系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淮南国曾在较长时期建都寿春,“龙氏”镜在寿县出土并非孤例(另有寿县出土同类镜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之实,将淮南龙氏镜产地落实在六安地区的寿县还是比较可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29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