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030|回复: 0

郑州出土战国陶釜印文初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 李维明
" m7 R# F' D; F( p! n. i* u1952年12月,郑州二里岗考古工地T54内战国文化层中出土一件特征为泥质灰陶、厚胎,高32、口径54.8厘米,下腹饰粗绳纹的陶釜(图左,器物编号T54:39,参见《郑州二里岗》图贰捌·12),其底侧钤有一枚略呈竖长方形的印记(图右,参见《郑州二里岗》第43页插图十九)。在该印记较粗的边框内,居中位置左右行款阴文两字:
. U/ V8 ~" ^- g: `+ j右字,经与字形相近的古陶文(如《古陶字彚》卷五,高3.95、3.207、3.275)比较后,笔者初识此字为从缶包省声的“匋”。《广雅疏证》卷七·释宫:“甄、匋、窯也。〈众经音义〉卷十四引〈仓颉篇〉云:‘窯,烧瓦竈也’”。《说文解字》七下·穴部:“窯,烧瓦窯竈也”。段注:“匋窯盖古今字”。《正字通》:“窑,俗窯字”。因此,此字也可识为从穴缶声的“窑”。
: Q- ?4 I. d1 p& K: U* n       左字,经与郑州出土东周陶文“亳”字类比,笔者初识此字为上部从高省缺右笔,下部表“乇”声的“亳”字。较郑州出土东周清晰完整陶文“亳”字,此字字形似未能完全显现。比如上部从高省部分笔画有缺,下部“乇”竖弯弧度不甚明显。检索以往郑州公布东周陶文“亳”字材料,能够清晰完整显现字形者,多施印于素面陶器表面(如豆柄、豆盘),而对于腹部有纹饰的器物,则多在纹饰未及部分(如瓮肩部,盆、罐、钵内壁或罐底部)施印。尽管如此,仍然可见存有印文字形因笔画未能尽显而现残缺现象,如黄河医院出土一件东周时期陶盆内壁钤印一方“亳”字陶文,上部所从高省及下部“乇”声部分笔画均未能清晰显现(参见《郑州商城》第991页图六五五·2,相类实例较多,不一一列举)。二里岗考古工地出土的这件陶釜,直接在底外侧粗绳纹上施印,这样的例证在郑州以往公布东周陶文材料中尚属罕见。尽管存在施印部位曾经局部修整的可能,但印文底部残留的绳纹仍对印文字形完整显示有所影响。笔者推断这应是导致该印文“亳”字字形有所缺失变形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书写风格、急就之作或拓制技术等其他原因,值得探究。2 L/ Z) ]6 O& L3 h1 q" [
        综上所述,笔者初识这件陶釜底侧钤印陶文,从左至右为“亳匋(窑)”。文意与当地大量发现的东周陶文“亳”字相同,即为显示亳地烧制陶器产品的标识。考古发现,在郑州战国城内东北部,大量出土东周陶文“亳”字地点附近存有东周窑址群C8Y1、92ZSC8IIY11、92ZSC8IIY12。故一旦在郑州东周窑址内发现钤印“亳”字陶文的陶器,两者将形成联证。如这一初识不误,则为学者以往在郑州出土东周陶文中相继识出“亳”、“亳丘”、“亳聚”之后,新添“亳匋(窑)”文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3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