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介绍 贾玉波:1923年12月17日-2000年3月10日。新中国第一代文物修复专家。
9 [6 W3 }' H9 ~+ U 贾文忠:1961年生。贾玉波之子。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
, Z( ~, k/ I( j8 c# Z2 f 贾树:1987年生。贾玉波之孙。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生,学习英语及文化遗产保护。
0 t1 z. k; G6 t) h: @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孔庙御匾——建国60年来,贾玉波一家与这些名字紧紧相连。作为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他们唤醒了这些停靠在他们身边的“破铜烂牌”,并赋予其新的神韵。
* ]2 P+ v0 X2 y, N! E9 U 60年中,贾氏一家的生活跌宕曲折。隐现其间的,是三代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文物业60年的民间变迁史。
A# Y2 B% N N( K 琉璃厂的地下党+ |( P% q+ w% @* J g& _
1949年2月3日,站在迎接解放军进城仪式的队伍里,26岁的地下交通员贾玉波心中忐忑不安。
% i5 p ?( n) a6 o3 ?# R 贾玉波13岁时来京,跟清宫造办处太监“歪嘴于”的第三代传人王德山学习青铜器古玩修复。后来,在宣武区琉璃厂,他开了一个修复青铜古玩的小店。
# W. C1 f- L- _0 E8 I* a 青铜古玩修复,很多时候被视为“屠龙之技”。“铜是古代贵金属,存世时就是宝贝。尤其是殷周青铜器,多为皇家用器,每逢国家大事才铸器留念。哪来那么多宝贝让你修?”贾文忠说。
4 q9 h( ?% l H% P 然而,贾玉波师徒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 E; T( M; J3 m+ `6 _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琉璃厂是古玩交易的一个重地,也是青铜器出没最多的地方。贾文忠说:“(民国时)军阀混战,政府控制力太弱,民间盗墓严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国宝级青铜器,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 \; `. f( d# u- g+ D8 s
一件件带着铜绿、泛着青光的青铜器,“停”在了贾玉波师徒的手中。“停”,是这个行业常用的一个动词,用来说明人与器物之间的状态。和很多中国文人一样,这些工匠认为,器物既有外表,又有灵魂。“停”的意思是,器物的生命远远长于这个时代。在这一刻,它恰好停靠在了自己的手边。这与金钱无关,也与所有权无关。 3 m5 n6 x N" a
每次送走这些偶然“停靠”在自己身边的青铜古器之前,年轻的贾玉波总会花大价钱,用当时最时髦的照相技术——玻璃板,把这些器物的样子“留”在自己身边,先后攒了上千张照片。 * g0 L ~/ z4 Y) m( i
在国际上,这也是中国青铜器瑰宝层出不穷的一个时代。陈梦家编著的《殷周铜器集录》,收录全美各大博物馆、私人机构收藏的青铜文物845件。其中的312件,均为琉璃厂古董商卢芹斋在这一时期倒卖。 7 d% e( @$ O- o: `1 X y, }
1948年年底,战火纷飞,贾玉波修复生涯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已过去。这一刻,他心中忐忑不安的有两点:一是,持续近3个月的围城,家里已没有存粮,老婆儿子吃啥;二是,13岁开始修古玩的他,若新政权不让修,还能干啥?
8 \! m) I: }: i( X% T% ? 入城仪式结束后,**华北局城工部地下工作者张荣广带着贾玉波到北平市军管会报到,他的忐忑迎刃而解。他被分配到前门区粮食供销社检验粮食质量,成了“琉璃厂人人羡慕的军管会干部”。( N" u. [' O3 L
从武器到司母戊鼎' Q# m" m; m3 r4 c5 ]1 O: ~1 j
1959年9月,已是北京市粮食局检验科科长的贾玉波,接到了参加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的通知。
! [ C# I9 e3 v 新生的共和国,在第一个10年内焕发了巨大的建设激情,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新中国十大工程之一的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刚刚完工,有关机构就紧急抽调数万件文物,筹建中国通史展——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
. z" s6 ]$ T/ G 当年年底,贾玉波回到老行当,任美术公司驻历史博物馆文物复制组的组长。做决定前,贾玉波一晚没睡,“在粮食局算国家干部。文物修复,说得再好听,也是一工人。” " D6 v+ @- k& R+ C# F
起初,贾玉波与师傅王德山、师兄杨正填等人开始修复手枪、地雷、红缨枪等革命文物。很快,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越王勾践剑等数千件国宝陆续到来。工作分为两块,一是修复,一是复制。“后者更多一些。按中央与地方当时的约定,每调一件文物,要还当地一件复制品。” 5 G4 C/ m! o6 a
这一年,贾玉波与妻子王翠云已经有了5个孩子。老大贾文超出生于1948年,老二贾文熙出生于1950年,老三贾文珊出生于1953年,随后,老四贾新、老五贾丽丽这两个女孩也出生了。
/ w0 j! a8 X9 _( a5 @. @$ ` 会发光的毛主席像章
W+ r& t6 q; ~# V9 m- R# I5 E9 N 1969年,再一个10年来临时,伴随着“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喇叭声,贾玉波等人成了全国闻名的毛主席像模具制造者。 " e5 A# V1 B+ l" t: J7 C0 |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叫停了所有的文物修复工作。1966年8月,接到红卫兵打算冲击故宫的紧急电话后,周恩来下令关闭故宫。冲到故宫神武门前的红卫兵,不甘心无功而返,贴大字报将“故宫博物院”更名为“血泪宫”。 ( R- p }8 J. X! S: F5 j! n
这时,全国各地找毛主席像模具的人已踏破了北京美术公司的门槛。起初,贾玉波等人与雕塑家张松鹤一同工作,后者负责制作毛主席像,贾玉波等人则用该标准像做出标准模具。后来,青铜器修复中的一些技术,在毛主席像章上得到了改进。喜欢琢磨新技术的贾玉波,试着用电解铜做模具,与同事研制出了会发光的夜光毛主席像章,轰动一时。
" M% C" x" z% b7 I' z6 M 这一年,家人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贾玉波经常出差去外地指导修建毛主席塑像;长子贾文超是老三届,前往河北插队;次子贾文熙随后去了陕西插队。年少的贾文忠和弟弟贾文进留在北京。“我在南城宣武区南横街小学读书。考试背毛主席诗词,背十几首,就是好学生。大多数时候,我们跟着抄家的红卫兵到处‘破四旧’看热闹。”
; u* a1 u2 U% r4 W+ C “破四旧”,是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贾玉波的家中,已早早地破了“四旧”。贾玉波的爱人王翠云在街道做治保委员。“街道传达完‘破四旧’的精神,我母亲回家拿出了父亲收藏的一大摞老青铜器拓片和名人书画,一把火全烧了。”贾文忠说。
; q0 W) x0 u/ _' W. D W+ R 煤炉烧出的工艺品1 v0 w' z- y ?/ S8 A& v! v
1979年,第三个10年来临时,新中国从各个领域恢复理性。多年练就的这手复制手艺,悄然改善了贾玉波一家的经济状况。 9 V9 g$ ?& ]0 |, s+ X! ^% r
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里,文物、乒乓球是外交领域展现中国实力的两大利器。
{! ?0 E: S1 C: u1 j; p8 L 1971年6月30日,此前被称为“血泪宫”的故宫重张;9天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参观了故宫。次年2月,尼克松点名要求参观故宫的消息成了国际媒体的头条,中国宝贝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 H' N7 v. q& N$ d 在民间,国门渐开后,青铜器、唐三彩这些带有典型中国元素的东西,成了来华旅游者的最爱。 : y1 m. X/ X6 m& u& d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缺外汇,提倡用文物仿制品换外汇。看到同行都干后,我爸也偷偷地在自家煤炉上烧制了一些仿古的陶制工艺品,放到文物商店里寄售。我爸手艺好,他做的能卖9元,商店卖了后分我家3元。”贾文忠说。
5 W7 q6 I) w6 b: n* X* N* z5 m5 n 1978年年底,贾文忠通过考试进入北京市文物局修复组工作,月工资是18元;这一年,插队回京的老大贾文超也调入了故宫博物院工作;老二贾文熙,则从插队农村进入西安市文物考古所工作。 . I% \$ `# n* k, s# M' H
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时,贾文忠会到前门烤鸭店买一只烤鸭。“18元一只。我有一个同学在前门全聚德工作,可以走后门挑大个的。”0 n. z8 ` t" T: b. N
安居乐业1 q* Y9 N6 p- j v9 i4 A
1989年,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10年,也是贾玉波一家变化最大的10年。
" K+ `+ T/ h* W0 C6 ]+ } 上世纪80年代初,贾玉波从干了20多年的美术公司退休,五子贾文进接了他的班。随后,在单位只是个技术工人的贾玉波,在社会上成了知名文物修复专家。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邀请他去当修复文物顾问,一些工艺品公司也聘请他去指导工艺品生产。
- |/ |+ k, U/ d" B$ o+ C. L “每个月收入上千,当时是笔巨款了!”贾文忠说。
/ C8 e, k T% o1 Y+ G 有家传绝技在身,有贾玉波的现世榜样,他的5子2女中,6个都在文物业工作。 % a. @, |9 Z O
1983年,时为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贾文忠修复了国子监的9块清帝御匾;1988年,农业博物馆以一套楼房“挖”走了这个“年轻的文物修复专家”。
- \4 B* @( S6 b1 @2 o( D% \ 盛世收藏兴
* `2 a3 b; K% M, Z1 M& }6 X 1999年、2009年,新中国第五个10年、第六个10年接踵而至,贾文忠的工作室门庭若市。
- ~0 d- n% @4 g# i3 [ 中国的民间收藏热,以1999年为界。前一个10年,是民间财力积蓄力量的时期,各类收藏悄然升温;后一个10年,则是民间收藏突然爆发、价不惊人死不休的时期。
1 p9 g+ K- \. ^6 F/ o) c! o 中国社会持续了100多年来的文物净流出,仰赖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也在这个时代画上了句号。1995年,故宫博物院以1800万元人民币买下北宋张先《十咏图》;2000年5月2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以总价3000多万港元购得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首中的虎首、牛首和猴首。
- J( h0 A2 J# u) A8 D 不外出时,已被业界誉为“青铜修复神医”的贾文忠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低头面对那些需要修复的青铜古器,一如他的父辈那样。一遍遍地凝视、一次次地拼接抚摸过后,原本锈蚀缺损、难以辨认的破铜块儿,一点一点地露出了原本的面目和魂魄。 1 K9 F1 d9 j2 V. T, R
父亲那一代的修复技术,已有很多地方被改进:牙科大夫使用的洁牙机,现在用来除去沾染在青铜器上的杂质;更先进的,还有激光除锈仪、等离子除锈机。 $ o2 |: M! Q; [2 p
今年年初,贾文忠被评定为正研究馆员,享受教授级待遇;大哥贾文超早几年也获得了副研究员的职称。“是儒不是匠,是匠不是儒”这句文物界老话,这一刻在他们家终结。这是他们的父亲干了一辈子都未获得的荣誉。 . B4 }! f+ j# P" O: w% i
2009年年初,贾文忠送22岁的儿子贾树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习英语。他希望儿子将来协助自己从事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贾家的第三代中,还有贾汀、郭玢也在从事纺织品、书画的修复工作。
; s6 T, w4 q% G7 r: X 8月中旬,贾树发了一份电子邮件回国。信中,贾树给父亲翻译了澳大利亚一博物馆的网页。他认为,网页中的那个青铜斝,是爷爷珍藏的那上千张玻璃板底片中的一件。
% X! p% g( g3 I% \( m9 T" c* d/ F 他和父亲约定,找机会去看看这个曾停靠在爷爷手中的青铜斝。* g7 m0 @+ @* Z4 E: A% ~, W+ v
本报记者 王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