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008|回复: 0

板桥镇遗址出土北宋金钗 经洗涤揭开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C4 A- m. Q& T9 E; R
+ b5 `. J" P: L4 h# Q3 r9 s7 s0 J
龙泉窑瓷碟

! I; Y$ d' u8 f- I8 Z$ _6 `* c+ r: g$ B3 W
   + d- m2 C, g( Z0 o1 @: o

8 ]* l9 v7 T- V
北宋金钗
7 }7 T0 q3 U2 U8 J* u# O: s( g

1 u9 z/ I/ ]' w7 c' C( Z  
6 d0 O2 U7 _0 B, L+ u% r5 X. L3 D  l0 V % L  P* ^, f# Y) w" L2 H7 f+ e
双耳瓷壶
$ U6 \2 o5 n$ G" N

* v3 I* z5 d* x( r, k5 U# R+ s8 s  9月28日,胶州市板桥镇考古发掘工作继续进行,考古发掘人员在现场清理出了北宋时期龙泉窑系的很多件青瓷碟碗,在一个灰坑内还挖出了一个制作精美的双耳瓷壶。考古人员还向记者透露,此处还出土了大量的海鲜贝壳 ,说明当时这里吃海鲜很流行。而9月21日考古发掘人员在板桥镇遗址上出土的一个北宋金钗,经过专家的精心清洗,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露出了“芳容”。
  F5 @5 ~+ Y: y- G
$ l. a3 H! X/ ?2 w      出土多件龙泉窑青瓷
) u# U  H2 Z/ S1 V7 z4 {7 T4 w
0 S, }( e9 @: A* G, j, ?  9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胶州市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发掘人员已经对北宋时期的文化土层展开了清理,而且发现了一个精美的青色瓷碟。记者看到,这个青色瓷碟带着裙边,看起来非常精美。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初步鉴定,这个瓷碟为北宋时期龙泉窑系所烧制的。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系最成功的瓷器技术就是烧制青瓷,虽然在此次发掘工作中已经发现了不少,但是像这样带着裙边的青瓷碟子还是首次发现。
2 @" D% _& ^" q$ |; O/ T3 s
  [: o8 F' r0 B% A  考古发掘人员继续对现场进行清理,接着又发现了一个青色的瓷碗。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瓷碗也是龙泉窑系瓷器。在随后的清理工作中,发掘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多件龙泉窑系瓷器。
( d! i; W! V* r* q
7 H) v/ }- j5 d) t9 f      双耳瓷壶藏身灰坑内 , V0 M% x" L, u

* T0 `; a4 k0 }% R  当天下午,考古发掘人员在清理一处灰坑时,还挖出了一个精美的小瓷壶,清洗后发现,这个小瓷壶的色釉以咖啡色为主,瓷壶上方还有一个耳朵,直径约有8厘米,壶的内部也十分光滑。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小瓷壶为双耳瓷壶,可惜的是瓷壶的另一个耳朵已经遭到了损坏。“在北宋时期烧制出咖啡色的瓷器,确实非常少见。”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北宋时期的瓷器以白色、青色、蓝色等为主要色调,而这个小瓷壶却别具一格。通过这个小瓷壶的制作工艺,初步判断为普通民窑烧制。 4 q3 ]3 }. l( N3 P( L

+ {3 x; b4 D7 Q  o; f; j% K+ L" k      北宋时期就流行吃海鲜
: Z: ?- v6 u" h* i4 N0 c$ \+ [/ S  x
  9月28日,记者在板桥镇考古发掘现场采访时,考古发掘人员告诉记者,此处曾出土了大量海鲜贝壳,其中最大的海蛎子皮有20厘米长,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板桥镇应该是十分繁华,吃海鲜在当时很盛行。 5 W; ~2 r2 E5 p5 B
/ e" j1 x0 L/ E. O$ `0 i& j
      北宋金钗揭开神秘面纱 , u; I- Y. L  H+ t* g: }

  f7 `2 w% h" l7 b  9月21日中午临近下班时,考古发掘人员在清理土层时,曾经发现了一对金钗,因担心出现意外情况,考古发掘人员立即将这对金钗入库保存,当时现场采访的记者也未能一睹金钗“芳容”。
% W8 Q2 w' a# q& w3 q9 U- A8 j  t. g, |+ \' O; A( q1 @
  28日下午,在胶州市博物馆内,这对经过精心清洗的金钗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记者也有幸见到了这对金钗的真容。只见这对金钗闪闪发光,规格和工艺也都相同,金钗的头部呈尖圆形,上面的图案也相对简单。据考古发掘人员介绍,这对金钗的长度为15厘米,为女子所用。专家告诉记者,在北宋时期,普通人只能使用骨质或木制作的头钗,能够使用金钗的人,身份肯定非常显赫,因此,这对金钗的主人应该为大家闺秀。 % @0 E2 r, x1 u; x( W" o. C: M

2 K% x7 D! p" S5 k5 U- u6 g) v  本版文/图 记者 黄超
% g9 R' Z1 g7 v/ I  d: M# [
# }2 [& \' h% U# ^9 w4 S4 e. n  ■相关链接 6 c- {+ h2 h4 O3 J  `
$ }) J  J' ^" t) F
  板桥镇曾架起海上“丝绸之路”
3 t5 W$ W! E6 ?. v! R: D4 E" e( h0 R  S" e1 c4 a/ u
  据《胶 州史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知密州(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范锷上书奏请朝廷在板桥镇设市舶司,并分析了设市舶司的六大利处。范锷的奏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初,已经升官的范锷会同其他官员,专程到密州板桥镇实地考察,再次上奏朝廷“板桥镇堪兴置市舶司。”朝廷在很短时间内议决,终于在同年三月十八日设市舶司于板桥镇,升板桥镇为胶西县(今青岛胶州),属密州所辖,自此位于胶州湾畔的板桥镇成为我国北方最早设海关的口岸重镇。设立市舶司后,密州板桥镇“人烟市井,交易繁伙”,胶州湾成为“商贾所聚”的重要海域。当时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港被迫闭港,板桥镇港口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北方通高丽、日本的唯一口岸,其航线被称为东路航线,这一航线发挥着其海上贸易的独特作用,当时被称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 P/ |& \& X* G; G. C" m; T* X& w3 }! a, j8 N7 i# j1 D
  当时的高丽还专门出资在板桥镇建设了“高丽亭馆”,专门接待、送迎高丽使节以及各国来板桥镇的商贾。苏轼当年调任登州途中路过板桥镇,看到高丽亭馆的穷极奢华,不免感慨地写了一首诗:“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邪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由此可见,当时的板桥镇口岸作为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当时板桥镇的繁华场面可想而知。
) x3 y8 a0 {  I) H7 v- @: F/ E, p
* U8 [% v' S4 K6 ^% b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12:5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