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232|回复: 0

豫西成人二次瓮棺葬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西北大学考古系 邵晶
/ M2 h' S7 e. o成人二次瓮棺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流行于仰韶文化中期河南西部的特定区域内,具体而言,即今伏牛山以北、龙门山—黄河以南、嵩山以西、熊耳山以东,因其地域内主要河流名,亦可称为“伊洛河流域”。有学者以成人二次瓮棺葬为代表特征,将该区域内的仰韶中期文化称之为“阎村类型”,而后又有学者从葬俗、陶器、彩陶纹样三方面详加论述,分析了这种葬俗的特殊性。本文则希望能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以及其下游的豫西晋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追溯一下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起源。
% K" `4 J& c+ f) P1 [9 E- K+ L* p9 m9 G; I* y

& Z8 d9 R6 f) s% z7 B: Z       一、葬俗溯源
( j( R* V8 U0 O9 D
9 a5 Q  e4 J' a- u( j) ?7 x. Z       关于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时代问题,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应为仰韶文化中期。与伊洛河流域邻近的黄河上游,早在仰韶文化早期已见成人二次瓮棺葬之端倪,关于这一点方家多有注意。在宝鸡北首岭遗址中,就发现有墓主为30余岁女性的瓮棺葬(M131)。但据报告描述“头朝瓮口,身躯作蹲坐状,双腿屈曲于胸前”,似非二次葬。临潼姜寨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第二期文化的103座瓮棺葬中,有25座为成人二次瓮棺,还有一成人与三个孩童合葬的瓮棺葬。
$ m0 [4 h4 L  c! `( A
0 v, U0 Z9 M, _. H8 R
       仰韶文化早期以来,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人群迁徙,进而导致的仰韶文化大范围扩张现象,学术界基本没有异议。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其背后的主体都是创造这种文化的特定人群,而葬俗是人们最难以改变的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加之更有明确的考古发现相印证,我们有理由相信,豫西地区的成人二次瓮棺葬与关中地区的成人二次瓮棺葬关系密切。也许事实正如学者所言,阎村类型是关中东部地区(为笔者所加,原文中称为“陕东地区”,与该地区的习惯性称呼不相符)半坡类型向该地区迁移的结果。那么,豫西地区的成人二次瓮棺葬,正是随着那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传播到了其流经下游的豫西地区,并逐渐发展成熟,构成豫西地区仰韶文化的重要因素。
; x1 W: b( r! i3 |

! G$ A5 V8 M6 ^# n; I/ b- N       二、葬具溯源
0 g5 r4 b  q. o+ C) h
, @$ ]. e+ X* w: H- t7 n
       就目前遗址出土情况来看,凡属完整发现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形一般作筒状,深腹,也有口径与底径差别较大的斜腹形,缸底一般都凿有圆孔。口沿下有为数不等的用于固定器盖与器身的泥突,有鸟喙状(亦可称为鹰嘴状)和鸡冠状,以前者居多。所覆的器盖有半球形(带泥突)、钵形、盘形。那么,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所使用的专门葬具—伊川缸,是否由关中地区同类葬式的葬具演变而来,就目前发现而言,似乎得不到实物资料的支持。但是,为成人二次葬专门烧制葬具的习俗,却可在关中地区找到渊源。
: D3 P# K) K* ^4 F3 k: [6 W4 a

+ T6 F) N1 t) s       根据原报告分析,姜寨遗址的25例成人二次瓮棺葬中有4座,即W246W276W277W278,使用了特制的大型尖底罐。与遗址中出土的同期尖底罐,存在明显的区别,不仅器形较大,在器物腹部偏上还出现了双耳。这似乎可以说明,这种带双耳的大型尖底罐专门为成人二次瓮棺葬烧制。那么,为成人二次瓮棺葬专门烧制葬具的习俗,应该同这种葬俗一同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关中地区。- r6 E' }5 j' ^* b& Q
7 N1 i7 g! W( }) P) U$ O; P2 ^
       仰韶文化早期出现了小口尖底瓶、葫芦形瓶、细颈壶和尖底罐等一系列水器。但除小口尖底瓶外,其余几种都先后被淘汰了。而尖底罐则多见于各遗址的仰韶文化早期。另一方面,伊川缸这种特殊器型,似乎也不见于仰韶文化早期关中地区各遗址中,直到仰韶文化中期,在关中东部地区,才出现了类似的器具。在华阴南城子遗址就出土过2件类似的筒形罐。但是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山西芮城东庄村第一期遗存中,就发现有带泥突的筒形罐。这些发现似乎可以给予我们以下提示:伊川缸这种器形应该源于豫西晋南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地方类型。也许事实正如严文明先生所言,仰韶文化早期的居民越过潼关向东发展的时候,接受了一部分当地(豫西晋南,笔者注)文化的影响。而到了仰韶文化中期关中地区的影响力已经远远比不上三门峡地区(豫西晋南,笔者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以成人二次瓮棺葬为葬俗的这一特定人群,是从仰韶文化早期偏晚阶段向东扩展的,因为在仰韶文化中期以来的众多遗址中,均未发现成人二次瓮棺葬,在其扩展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豫西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并以较快的步伐于仰韶文化中期定居于伊洛河流域,在此,也许我们还可以抱有这样的期待:在关中东部地区与伊洛河流域之间可能还会发现零星的成人二次瓮棺葬遗存。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即成人二次瓮棺葬的传播路线和传播时间,我们还有以下佐证:在伊洛河流域与关中东部之间的洛阳王湾遗址中曾发现一件质地和形制基本与伊川缸类似的缸,但囿于资料匮乏,对其出土层位及用途不甚明朗。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在伊洛河流域尚未发现早于仰韶文化中期的遗物遗存”,断然认为在仰韶文化早期,伊洛河流域还是未有人群活动的真空区。我们知道,在伊洛河流域的周边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比较清晰,均发现早到仰韶文化早期的考古遗存。这似乎可以证明,在伊洛河流域发现早于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存是早晚的事,只是对于我们发掘和研究的要求更高一些罢了。另外,在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第二期文化遗存中曾发现“夹粗砂厚胎红陶表饰红衣尖底缸”,虽然该器物出土时用途不明,但据彩图,尖底缸腹部偏下有一圆孔,可能为人工凿穿。我们知道,作为葬具使用的伊川缸往往会在底部凿一圆孔,那么,远处长江中游的雕龙碑遗址出土的腹部带穿孔的尖底缸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了。
# P6 W7 U0 O  ^
( T, A5 p. l2 i
       三、小结
8 n( D, x* ~) N! c3 ~6 ]
- g$ T: Y( I6 ?5 X, Z1 }
       综上所述,关于豫西地区的成人二次瓮棺葬的起源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看,这种对成人实行二次敛骨葬以及烧制专门葬具的习俗起源于其上游的关中地区;这种葬俗所使用的专门葬具——伊川缸,应该在与伊洛河流域的相邻的豫西晋南地区中去寻找其器物的祖型。上述认识,只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初步结论。这一认识还需今后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进一步检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关于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流向,至今还是个谜,因为在整个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尚未发现明确的龙山时代的成人二次瓮棺葬遗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对仰韶文化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源流问题的研究也会不断得以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4 06:45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