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9778|回复: 299

揭开二里头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日至20日,对中国的考古界及史学界来说,是一个难以忘记的3天。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顶级学术专家云集偃师。他们围绕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巨型绿松石龙形器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BR><BR>    2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来到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考察和调研该遗址的保护工作。 <BR><BR>    二里头,这个在国际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耳熟能详的名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BR><BR>    二里头,一段文明史的代名词 <BR><BR>    二里头,是河南洛阳偃师翟镇的一个自然小村。1959年,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惊人的文化遗存,二里头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庄,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明史的代名词。特别是近年来,这里不断有考古新发现,牵动着世人的目光。 <BR><BR>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介绍,二里头文化的时代,距今为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夏、商王朝时期,兴盛了约300年。现在发掘的都城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BR><BR>    刘庆柱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非常关注。他说,位于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二里头文化也由此得名。上世纪后半叶的一系列发掘,奠定了对二里头遗址深入探索的基础。2001年起,考古学家再次对遗址中心区进行了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确认了这一带存在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末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因此,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专程到二里头遗址,为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发掘、研究献计献策。 <BR><BR>    刘庆柱说,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域,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等,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 <BR><BR>    中西对立“夏代”说 <BR><BR>    在本次研讨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考古界泰斗——现年78岁的邹衡。 <BR><BR>    邹衡说,关于二里头,国际上争论非常激烈,“夏文化”是个很麻烦的问题。1991年关于夏文化的国际会议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学术界对此非常重视。“黄皮肤”的学者一致认为,夏朝是客观存在的。“白皮肤”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夏朝。现在,欧美的很多学者还是持这种观点。 <BR><BR>    邹衡说,二里头遗址的新发掘,解答了许多疑难问题,也为“夏文化”的实际存在学说提供了新依据。中国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夏代是客观存在的,“殷革夏命”是真实的;但是欧美的一些学者凭借中国极个别学者的观点,甚至完全误解中国学者的观点,得出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夏朝”的结论。比如中国著名学者顾颉刚曾经提出,“夏禹”的“禹”字,其实是一条虫,夏禹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并不存在,夏是从夏启开始的。西方学者抓住“夏禹”是一条虫,而真实的人可能并不存在这一观点,便否认了夏的存在。 <BR><BR>    邹衡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实,二里头的发掘,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夏朝是真实的存在。当然,还要有许多的探索工作要做。 <BR><BR>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登封王城岗遗址为代表的探索夏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坚持了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学性质,不仅为夏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史料,而且使夏代历史成了信史,既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奠定了基础。 <BR><BR>    郑大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张国硕则十分肯定地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邑性质是毫无疑问的。二里头遗址始建于太康时期,止于夏桀,中间未经废弃。 <BR><BR>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康贝尔先生,询问看了二里头遗址,他是否还否认中国的夏代客观存在。这位哈佛大学博士说:中国历史究竟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里头发掘出如此众多的精品文物和大型宫殿遗址,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中华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让我感到震撼不已。 <BR><BR>    二里头众多”之最” <BR><BR>    在皓发白首的顶级专家群中,许宏博士就显得年轻许多。许宏向记者介绍了二里头的数个“之最”——华夏最早的王都。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二里头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距考古测定,二里头都城遗址距今约3000多年,兴盛约300年。这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核心文化”。“华夏第一王都”之称由此而来。 <BR><BR>    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商城宫殿是中国大型宫殿建筑群的鼻祖。但是,二里头大型宫殿建筑群将中国有规划的宫殿建筑群历史大大地向前推移了。在这个庞大的古代建筑群中,有的单体基址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前二里头时代建筑的体量和规格,是无法与二里头遗址相提并论的,因此,二里头大型宫殿基址群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R><BR>    最早的宫城。所谓宫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紫禁城”。宫城是具有防御系统,禁止他人自由出入的地方。二里头发掘的宫城遗址虽然从面积上只有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七分之一,但二里头宫城却是历代宫城几乎不变的“模式”。这座迄今为止发掘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其年代可上溯到距今3700年左右,开了中国古代都城与宫殿制度的先河。 <BR><BR>    最早的车辙痕迹。车的发明,古代一直流传是“圣人”的创造,是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双轮车辙痕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车辙,这与宫殿方正规矩、四通八达的道路相对应,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为探索中国古代车辆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BR><BR>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与铸铜作坊。在二里头遗址东南靠近古伊洛河的高地上,发掘出一座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铸铜作坊等手工业遗存。铸铜遗址的面积达1万平方米,为数众多的陶范(模具),多为铸器后废弃的破碎外范,其内表光洁,有的还有兽面等花纹。从残范的内壁看,所铸铜器多为圆形,直径最大者有30多厘米。铸铜技术及铜器的使用,可追溯到仰韶龙山时代,但那时仅仅能够生产小型的工具。到了二里头时代,从发掘成果看,此时已经可用复合范铸造复杂的青铜容器(礼器)了,并且技术臻于成熟。发掘的青铜作坊遗址,共有1万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残范青铜礼器,中国的青铜时代也从此发端。 <BR><BR>    震惊世人”中国龙” <BR><BR>    在二里头最新公布的考古发现中,令中外专家学者最震惊的,是在宫殿区内一座贵族墓中出土的巨大的绿松石龙形器。因学术研究等原因,2004年在二里头3号宫殿3号墓中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在本月18日才揭开神秘面纱。这条举世无双的“巨龙”立即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BR><BR>    据许宏介绍,3号墓的主人为成年男性,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甚至有产地远在数千公里外的90多枚南海贝壳作饰链,确实耐人寻味。但是,最“隆重”的,还是无与伦比的绿松石龙形器的发掘。这条龙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每片绿松石的最大长宽0.2至0.9厘米,厚约0.1厘米,有序排列的绿松石片,仿佛是龙身上的鳞片。这件绿松石龙图案为巨头、细身、蜷尾,龙身脊线流畅,灵动欲游。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整条龙粘嵌于一宽11厘米、长13.6-15厘米的木托座上。龙头朝西北,尾向东南,斜置在墓主人怀中。 <BR><BR>    许宏说,这一绿松石龙形器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巧,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BR><BR>    对于这条“碧龙”的学术研究,由于其刚刚公之于世,探讨也才刚刚开始。有人认为这是祭祀用的宝物,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一条象征权威的“龙杖”。它是毋庸置疑的顶级国宝! <BR><BR>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将其命名为“中国龙”,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杜金鹏根据发掘现场情况断定,这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它色泽艳丽,对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效果。龙牌上的龙图像表现的是龙的俯视图。用绿松石镶嵌龙的器具,是罕见的珍品,绝非普通人可以享用的普通器物。3号墓主人应属于宗庙管理者、祭祖活动参与者,死后葬于宗庙,是表示生死忠于职守,永远服侍先王。墓主人不能归葬族墓地,但却享受了一套比较高级的随葬品,似乎表明了他既贵又贱的特殊身份,尤其是虽然不具备使用青铜器的高贵身份,但却拥有铜铃,持有龙牌,说明不是因为墓主人拥有贵族身份,而可能是因为其生前的职位。绿松石龙形器应是祭祀场合的仪仗器具。据目前所知,全国250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约50处,集中出土龙文物者,唯有二里头遗址,其他遗址鲜见龙文物。这充分说明二里头龙文物主要集中在都城遗址,而都城遗址龙文物又主要集中在宫殿区及其附近,由此凸显龙文物的重要和尊贵。 <BR><BR>    杜金鹏推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平原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所在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形器,自然就是天经地义的“中国龙”。 <BR><BR>    与杜金鹏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洛阳市文物二队的蔡运章研究员。蔡运章认为,偃师二里头是夏代的都城遗址已是多数学者的共识,这里发现的绿松石粘嵌的龙图案,不但与夏部族的“宗神”禹的名义相合,而且也与夏祖先龙图腾崇拜的习俗相符合,因此,这件“碧龙”应是夏部族图腾神物的象征。夏部族是以龙蛇为图腾的。3号墓主人可能就是“御龙氏”。在夏代,有“御龙氏”的官职,主要职责是负责王朝祭祀图腾神物;而夏的宫殿多具有宗庙性质,也只有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去世后才能被埋在宫殿基址内。 <BR><BR>    蔡运章说,绿松石龙形图案有着腾越升天的深刻含义。首先,龙头向西北,寓示飞向天宫。因古人认为“黄帝(亦称天帝)”居住西北,古文献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其次,铜铃可传达神灵的告示。再次,龙尾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是田地、大地的象征。《汉书·郊祀志上》集注引张宴曰:“龙星左角曰天田。”这是说每年春分黄昏时,苍龙的角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这个位置就叫“天田”。也就是天地呼应,表示龙从地面升起之意。 <BR><BR>    “二里头”,一个普通的村落,一处古遗址,一段中华文明历史。当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撩开她的面纱之后,又有更多的奇迹和待解之谜展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这探究不尽的神秘,吸引着中外无数专家学者,前来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追溯人类文明的渊源!<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7 18: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em47][em47][em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4: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6 23: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7: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5-4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8 1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lookl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8 2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9 14: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0 14: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8 2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alt="" src="http://www.sssc.cn/Skins/Default/emot/em01.gif" style="MARGIN: 6px; CURSOR: point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9 00: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2: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2 2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5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8-30 1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2 16: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p>等你揭开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5 19: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4 22: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p>学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1 18:15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