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盘玩心得
; j* d- i+ e. U, I3 a: }/ d2 u
8 s0 V+ H' H0 F! u' r" Q* g我的黄老师曾经告戒我说:玩玉器的其实是你自己与玉器的缘分[信息沟通].没有捷径可走,学习,上手,盘玩,交流,总结再学习上手盘玩交流总结.我们通常按古董的年代概念分玉器的古与新。现在很多时候已将民国以前,甚至有人说凡是解放前人力铊制的玉器都称古玉。新玉具有的是使用现代加工工具和工艺的特性.
$ @* t6 W$ B o% ^, r1 k2 a玉器的文化内涵很多,我们只讲鉴定和盘玩的心得这一点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為盼!!!!
2 I/ C$ Z# b+ A 但从玉石固有特性和其文化信息的特性而言,简单讲我们一般将汉代以前的玉器[包括汉代]称为“古玉”。[我们自己认为的,不必要较真.]; U, a8 U: b; y! u
5 ~; u, j: R8 I# @, p* c
因为汉以前的玉器,用途多为礼器,即便佩饰玉也常具某种礼仪的象征性,拥有者决非普通民众。玉器的造形多神秘而抽象,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如龙和螭都不是现实中有的动物,观赏起来却异常生动。故有学者将汉代之前的玉器时代,称之为巫神玉时代。[我个人认为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就是巫神文化]汉以后,玉器逐渐民俗化,造型写实,刀工软弱无力,神秘感尽失,令人索然无味。
' T. i9 E& }/ m7 {# {! b
' o$ H3 X9 Y9 p. ^8 y : w# t, R- _! j4 I) P' N! s" F+ Z6 C
再者,玉器有一种特性:接触其他东西[或说元素]时间长了会受沁。其沁色或浅或深,或成点成片,深可入骨甚至成皮壳。沁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玉器,更喜欢古代玉器,最喜欢带有沁色的玉器,这从乾隆皇帝下旨叫工匠给新玉染色便可知一斑。形容沁色的称呼有如:白色有ㄨㄚ白、雪花白,红色有鹤顶红、人参朵、枣皮壳,黄有梨花黄、秋葵黄,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绿有鹦鹉绿、蕉牙绿等等,不一而足。玉的沁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让人叹为观止。而入骨的和多彩的沁色,需入土一两千年以上才会有比较到位的沁色.
% T6 S Q8 @- E6 z: M ) }) d* W; i# y9 I6 N" P! |
三是,只有古玉经盘玩后玉质脱胎换骨,才能美伦美奂。于是生美器到熟坑的把玩品赏过程,便滋味无穷了。你只要自己亲自把玩一件古玉器,从她的出生[生美刚出土]把玩,直到脱胎.你才能有这种感觉!-------说不请,道不明!!!
- b; O# Y) ~: p
i7 p' t+ u9 J& m因此,古玉爱好者不可不知:几百年前的旧玉器与近时的新玉器在文化上和沁色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无论从玩赏性、文化内涵和品级上,只有汉代以前的玉器才堪称“古玉”[不表示乾隆时代的玉器不好!!!!!!!!]: W- o) p C7 B0 L
生美与熟坑古玉的分别 : B3 @5 E! N: i: d+ w
生美古玉是出世后,未经清洗和整理甚至还带着泥土的古玉器,基本保持着出世时的原貌。
7 f4 R4 T( {6 N, J8 R2 `! F* p* z 凡清洗过后,经人把玩,或在有人气之处长期摆放过的古玉,便是转入熟坑的。对比熟坑器,盘熟程度分一至九成熟,也可简称半生或半熟。9 U0 \( I+ Y! Z: r3 m
经过常年盘玩后土气和葬气味全去,沁色不再转色的,通身美妙滋润,状若宝石(即呈蜜蜡状并带宝石光)的为熟坑古玉。
: h4 G! D! {' d z2 R1 {2 w# i 未曾入过土的古玉器称传世古,传世品多会有些牛毛纹,并不会脱胎,故不在本文的话题内。
3 ^1 U+ `: y1 Y$ e 古玉的盘与不盘; k& m" Q6 k h9 ^
说盘玩古玉,一般是对爱好者而言。
% n% z" ~% y7 |$ T* x" t# j. B- F9 D
* J7 v, @# ]9 T ^9 s% P古玉盘玩是玉文化和古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她区别与其他古董的最基本的一点是她能通过人的感官和触摸给人一个信息的交流.譬如一幅古画或一件古铜器和瓷器,即便再喜欢它,也是不大能拿在手上来把玩搓弄的,更不能指望它会越玩越靓。因此说,盘玩是对古玉的一种再创造,也就自然高出一等。[不反对其他意见]
1 j' ^. u- B% V7 ^ 古玉可说是集古董文化全部主要特质的唯一古玩门类,无论从何角度,如年代,品级,观赏性,保存和普及程度.- e, _7 r& X- W8 Q
3 C# j( N8 h3 J2 K玉还具有实用性,它不但是上古时的工具,现今还能经常拿在手上玩,据说还能治病,能玩又能医当然算是一种实用性。而盘玩又能使古玉发生变化,这就使古玉还带有再创造性,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 A2 R( N6 w5 }, g2 k! p
( ]2 g% ]1 f r' a! [7 F2 Q; |再者,能否将一块古玉盘出,亦是判别古玉真伪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常的情况下,在盘的初期数月,真古玉就逐渐出现原本所没有的少量的变化,时间越长光会越多,玉质感也越强,玉的沁色会出现宝石光样的变化,这是任何假古玉所无法具有的特征。
2 C0 T# J% X' w8 { y: o 因此,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没有盘玩过古玉的玉器爱好者是很难令人相信其人属于爱古玉之人的。7 X1 [/ |, l7 O8 i: h* z
( Z- ^* B3 x& c" _! j
; C. m9 e$ J- f' l. g; L个别研究玉器的“专家”,有说自己从不收玉也不玩玉。[我的其他帖子里有关于这类人的描述的,简单讲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不可能拿件宫廷里的玉器把玩,或许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把玩,因为什么???他有这个时间去给人家讲课多好!即授他人以业,自己也得到实惠,还能帮助朋友买卖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工作性质不允许,如是搞考古的或是他的工作是上面分派的,而并非是真的因爱好才去研究玉器,他们工作时接触的东西也是包真的。如此,这类不盘玩玉的专家对古玉的认识程度,至少是对古玉深层次的变化上和倡导方法上,是有点欠缺的。也因此:考古的专家并不一定就是认玉和玩玉的专家。% ?! D5 ]7 s4 `$ F4 B
' X% {# c' G s5 S2 c
0 q$ ~4 s$ n' Q7 P C1 x
这当然无需大惊小怪,自清代乾隆年后,玩古玉大概就没此前时髦了。清朝遗老刘大同写的<古玉辨>当纯属避世之作,从清末至大陆解放以前,在乱世中有心思玩古玉的人应该已经没几个的,以后又一路是搞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又有谁敢玩这玩意。可以准确的说,盘玩古玉这事,在大陆至少是中断了三、五十年,因此真懂玩的人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会玩能玩好的少之又少,玩出彩的几乎没有.如今我们有幸再玩起这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完全是拜当今太平盛世百业兴旺所赐啊。5 L* i; r9 }2 u& N. w4 r
$ y Q6 B6 B! G0 K) N0 i
生美器若是经过清洗整理后,为便于观赏而长时间接触人气后会逐渐熟化,而失去生美的原本面目。如果要保持生美器最好是:不清洗还要用玻璃罩密闭起来,还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并且要固定好.[用钓鱼的线最好]5 a) o+ A# s: [
哪何种情形下才需要保持生美古玉器呢?
3 |% P) i# I4 \1 V. O1、凡科学考古出土而具有标准器性质的,和其它具有研究价值的。
% d& c! D e; Q+ ^, Z * E( j9 l( U3 S1 u1 M# J
考古挖掘出来的古玉器,多数可以是所有传世玉器断代的标准器。通常的情况下,对任何传世古玉的判断,无论从型制、做工、用料及沁色上都需要尽量参照标准器。标准器一般只会为国家单位所有,不大可能让个人拿去随便玩的,也就不大存在盘玩的问题。2 O9 l! z2 Y' V; S! J* j0 K2 z
8 k8 X3 |% f/ @6 Z, D
一块古玉出世时,一旦无科学记录的离开了原地,即成为来历不明的传世品。[我们大家所持有玉器99/100属于这类器物]而这里说的“古玉”,大致上也就是指的这类器物。除了少数有传承记录的外,这类古玉器尤其是史前的,几乎完全失去了研究价值,反正不会有哪个学者糊涂到会用来历不明的器物去发学术报告的。即便有的做了某类鉴定出来,也肯定不会有哪个部门能要它去做标准器的,而百姓们拿来玩自可是乐在其中了。当然,这类器物的价值远不能与标准器相比的.
/ ?2 I, Y8 j5 G. C6 W* {( I
; O, j: [0 p9 w但目前古玉市场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比较严格而精确的鉴定标准,而这种标准是有可能建立的。专家们在顾着系统和宏观上的研究时,应同时注重建立微观的辨认体系,如历代碾砣的手工特征(可以是10-50-100倍放大的观察)就可以作出明显的区分。甚至盘玩过程中会出现的特别规律也可作为鉴定条件。8 z9 T/ ]! j! N/ R6 G
其实仅仅挑一些标准器出来做盘玩,并将变化公诸于众,都会对倡导大众如何辨玉玩玉有极好帮助作用.* ]* }/ a! ^+ u/ d
2、以为生美器容易卖钱的。
3 N# Q7 Q& z7 |$ p" r
; d4 h2 x" _7 V5 C1 p+ f想多卖钱当然不错,但见过熟坑古玉的人都明白:那价值比生的要高得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能将一件古玉玩上几年,别人再出十倍的价钱你也未必会肯出让。爱玉与从商是两码事,若是爱玉,真切的去玩赏它,既赏心悦目又能体会“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才见人生乐趣。光想着它是否好卖的只是商人或是造假者了。8 J; O3 T' J8 E5 E) e, F$ h
3、多了没空玩或专留给后人去玩的生美古玉的选购.
1 g7 A( |( R/ g0 t; ]* d- Q 一般地说,辨别熟坑古玉比生美古玉要容易,而辨别生美古玉却要在先,这当然是玩古玉的基础。& b9 k8 O2 y- I; M
古玉的鉴别通常是从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浆上综合判断。如有任何不自然处或是做假的痕迹,即需格外小心。
/ p& ]0 a3 N, D. P* D7 {5 e L
8 X% `) u( |& L1 J e: W. }; j" {观看唐代以来的玉器,主要在于辨别是否为和田玉的制品,及玉质的品级和做工,凡手工铊制的和田青白玉类的玉器,多有收藏的价值。和田玉的辨别这里就不加多说。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会有好的做工,换句话说,做工好的玉质也一定会不错,这尤以乾隆年间的为甚。而其带的色是沁色或为真为染或为原皮,则需作出区别。
5 a+ P" h0 g- V$ v1 z; M6 D9 L
+ l: c; i* X0 g! k3 h) m& G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为“真玉”,以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为标志,玉文化算是进入了真玉时代。已确定的和田玉器,大约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遗址。玉文化约有万年之久,距妇好的时代相间数千年,其间当然会有不少和田玉的制品,但大量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确少对照的标准器而不易被确定,玉料相当繁杂,有的料甚至于不知出自何处。
9 Y( ?% ~: q$ G1 @' p) H3 J! z 8 Z/ n" y, y0 u' l. s% H( }8 E
因此玩古玉,通常对史前的玉器,并不特别重视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于6度,收藏价值会高些,因除了水晶玛瑙和一些石英类的外,有玉质感而硬度高过6度的,多为透闪石类,比阳起石类和蛇纹石类的质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数玉器用料。
) l6 P) W( F6 H/ a' u 当然,不论是何种玉料的史前古玉,通过盘玩都会变的很美,但还是以古和田玉为最。古玛瑙和古水晶虽极难盘出光彩,也会在盘后变得十分温润可爱。
0 r# d4 q x" @8 z % q! z5 m3 h. e# r3 F0 ]
古玉的做工,商至汉的并不难鉴别,只需上手观察过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丝毛雕的刀法,是无人能仿造出来的,甚至双勾阴线的工整和汉八刀的简练犀利也为后世无人能及,这就如同后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样。
9 F& S3 L/ T2 n' z4 Q/ V3 R3 p
1 r( T2 E' I9 n/ K, t1 j: g/ f如史前的良渚玉器,用料多为一种青玉,产地不详,比较坚硬,大约在5-6度,常带黄色和白色光点。其上的阴刻线多是一种断续刀法,常常是弯曲的地方用连续的线距均匀的跳刀法.尤其是曲线,是由短斜细线组合而成的,细线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难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内少则3-4条;多则达6-7条,这种不可思议的极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时的工匠大师也只能望而兴叹。而有无这种手工,便成为辨别良渚玉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会形状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许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划出来。[现在的高仿品,在40倍放大镜下就会现原形.]
5 _% S6 H" J! r+ `' J9 R 做工上比较难断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红山和良渚需要仔细查看有无任何机器加工的痕迹,但即使看不出机器工的,也不能仅以此作出判断。( o) r U2 g8 J) ]. @) n1 r( S, U( h7 i
2 }3 Q1 \0 T# B6 J) G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与制作时的构思,各个时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种形状制法都有其特征,以此可判别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时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标准器,这部分的器物资料,近来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汇总。' e% X7 R9 n, M/ Q+ A" h# n
以型制判别古玉,需要对出土的标准器十分熟悉,这是玩玉者较难练的基本功。说较难还因为标准器一般为国家所垄断,普通爱好者光看图看书,不能上手仔细观察,就比一些专家们差了许多硬条件。所以,某些个专家比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0 k8 A, L% `. j0 Q* f
6 ^6 A2 D. }' \& p0 i7 Y6 {; F$ X6 Z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扰乱市场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状是不难仿造的。造假者为了谋利,一般是成批仿现成的,易于出手,在某类玉器高价时也去造单个的古怪形状。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韵来分辨真假需要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故不可单从外形上判别真假。
, j: @1 }, ~( d: k' S+ ]
+ e1 k! e) G# g, A0 R5 H70-80年代末期,辽西红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状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来的东西。因此,各种与标准器难以对照的;或所谓红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让人相当头疼。少人收时,这类玉器便大量各处流散。
* d& h: n6 k/ s6 T i 7 s/ a5 g' h' ^( G3 f
对待这类东西的客观态度,还是应该作出区别来。红山遗址的东西,不能说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级别的,其前其后数千年和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考古空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间玉器的型制还是有相当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东西,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好也不过是妇好墓的,而更高规格的东西,如历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们所未知的。( d, j6 W) _+ h
( M' `) m |( s8 _. T7 a3 l红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阴刻线和减地阳起,也能做大开片和圆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让人不可思议,而这时期距商中期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因此,有谁能断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会雕在哪类形状的玉器上呢?又谁能断言古人在这时期中不会有大量的创作呢?
% p! t& U1 h: I( H / w6 J( [, B* Y. t' L
应注意到一个的现象是,国内在92年后兴起了建筑热,这是不同于前人建设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许多还是在人类长期居住过的城乡之地进行。可以无疑义的说,会有相当数量的散乱的文物随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应占了其中多数。这个数量当然无法统计,但以国土之大开工地点之多,数以万计至数十万计应不会是夸大之词。
3 E0 ]# x4 t8 o% n 这种现象的发生碰巧与红山器物初入市场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
8 [7 T0 [2 r4 a+ s一类难以被确认的东西,过数万件的在古董市场流动,再加上大量的假货搅入,引起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就连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都难以幸免。面对这般情形,大众对古玉的认知的基础本来就很弱,专家们也几乎束手无策,有以全部敬而远之加以否定的,有以与标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场一落千丈。
9 j- Z2 w' B) ]" Y- C; |
r/ k8 p4 o9 ~; D' q" v其实某类古董有数十万件并不算个很大的数目,十万件对十亿人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对来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将其分类分级就不难解决,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灾难。; u% F% T# o8 B2 T' m/ o
! x9 t* W1 k. Z3 d
分类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场定位,如正式出土的为A类,有传承记录的为B类,与标准器相近的为C类,与标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征的为D类,甚至有一般鉴定过的也可列作E类,各类还可细分各级等等。古玉具有与其它类型的古董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凭我们中国人的才智,这点小事应该不是太难的。 r8 q, U& E9 ]9 `
! l, b! Q! N+ }( u) y目前,从各处市场不难低价购到真古玉。但既然从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难以把握,只有常规手段的一般玩家,对生美古玉该将如何鉴别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较,下硬功夫之外。这里的建议是,可以从造假者难以或无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综合应用的办法有:' {- j5 W. x7 L _
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畅无蹦裂,刻线中和收尾处应有许多极细的铊蹍痕迹。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刻划较多的器物,造假者难于处处做手脚。
2 P5 s8 }" }. q9 S/ v" O 5 c3 ?( T% Y1 k+ J3 A" a
玩家们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国已失传有约半个世纪,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间断的传承才可能达到,而一旦失传就没可能再恢复,如良渚工,汉工,乾隆工,后世工匠无论怎样炼也是望尘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几年后再后干也绝非易事。我们不需要将机器工看得很厉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个别高仿的也破绽多多。这需要细细观察,对手工与机器工的特点作出判别。真品也会有个别蹦线,这是由于玉有干老鲜嫩之别,玉工技术差些,用砂用力不当或失手时,玉质嫩的就会有蹦。: \9 s6 r$ Q0 ]0 }/ N
2、沁色包浆极为自然,由外及里.拌有多色的,而色泽鲜嫩或艳丽者,或成皮壳状的.如沁色有如桂花般艳黄,如鹦鹉羽毛般油绿,皮壳真如同枣皮和茄皮者.4 y5 |& s/ b, F- U7 W6 k
染色易色靓难,上色易做皮难.
9 J) ^6 _) R. i0 C8 w! G9 p2 C 3、带沁斑和出灰,未见有假品能有此特征.3 i$ f& Q# f, B* v9 v; ~7 q0 N+ ~$ R
4、带蝇翅状宝石光..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出来# @6 [3 m$ F$ Y9 w2 w) m/ z
生美的良渚玉器多带有白或黄色光点,这种光和“苍蝇翅”在一般的生美器尤其是生美和田古玉上较为少见,只会在盘玩后才逐步出现.为判别真古玉的有效手段之一.+ @7 ^6 a/ o( n% a* E% L
5、有虫噬小坑,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P; t' k7 z: Z
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便能看到洞壁带纤维状.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环境下的虫蚀才会出现的事,并不多见.这种洞采用高科技手段也极难做出.; _0 ]3 I. J7 k+ ^8 B
6、带裂痕的其纹有头无尾,纹路多会有塌陷.
/ E/ S `& j( |; {5 }( m- j
4 F4 Y8 H! ^: e' n6 f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裂的挺大,却并不到头完全裂开,裂纹有隙处也会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的.
3 R2 E* P/ B/ W( _ 其实,真品的任何表现都是与假仿品有别的. 想要辨别真伪,大量的实践必不可少要上手玉器,再综合运用其它知识,下真工夫方可奏效. & Q# ^2 t* H" S% h4 J" J
任何仅仅用一种或数种所谓方法和手段,都不足以为最终的依据.
: E8 t/ v& g \- j! W- e1 c: ]! v在综合判断后,型制有与标准器可比对的当然要好,对于似史前古玉而具真品特征的,亦可先不去理会其型制.以盘玩做最后的辩别,当会物超所值.6 F; P) ?9 G; d" A" Z& G
盘玉的方法3 \ }* d! J1 F0 i
盘玉就是用手经常去搓摸玉,久而久之古玉就会变得很美。基本的方法是:
7 D8 T3 v4 [4 v- E, J/ B3 y& ^
4 Q ?& h8 g$ O5 ]1 u& ~其一:用水先煮一下。生美器要清洗干净后[可以加一点洗洁净清洗],用清水煮30分钟后再盘。[要自然冷却到室温]100度的沸水对玉性没有影响,可以将古玉的土水气提出一些,但对带有铜沁的不可煮.
" b# @5 K& A# R0 S' \- A 其二:常搓。盘有急盘慢盘意盘之别. * O6 G9 H; H @3 e \2 e0 E
一件生美器需20-70年才可能盘出,因而不能性急.想快点盘出,每天可间歇的搓上1-3小时,小件的可常佩戴.以夏天三伏盘的效果最好。刚开始盘每天盘总时间一小时,每次5 1 I4 ?9 E+ F* F$ L4 _+ H
分钟左右盘时间长你的手指头受不了.以后每天加点时间即可]. g! `8 I/ a& K+ S& h& h* ^
其三:忌油。玉是忌任何油脂和化学品的。盘的时候手务必要干净,也不要放在脸或头上搓,当然贴身佩戴是可以的.$ ^. a2 d) Q0 x; a! R& n' [
其四:盘一段时间可用沁斑出现,这是正常的也是真古玉的现象,假的则不会。
& u9 F1 X# m2 J+ o" U 盘玉还有提灰法,有用麦麸之类的甚至加机器搅.不大值得提倡,在纯棉的布上做些搓磨还是可以.; |% Q/ V8 e5 Y+ I( H
6 H, e9 ]. {( g N3 \一般在盘的初期数月中效果相当显著,其后会变的缓慢,当古玉不泛出土气并不再转色,变的十分润泽美妙,质地如同蜜蜡,通身宝石光时,可为盘出。总之,一件能愈玩愈美的古玉器,就肯定是真的.
! S7 ^. g1 S# f6 A/ R9 k & i) Z$ G/ e. k
关于宝石光,这是玉石在被人加工成器物后再埋上千年后产生的奇特现象:原本并不折射出闪光的玉,再被人盘玩后不但滋润美妙,沁色转变,通身还有部分会折射出宝光,使古玉如宝石状,美不可言,而且以古和田玉为最。一般宝石光是通过盘玩才逐步出来的,一件生美器在开始盘玩后就会出现数点反射的闪光,盘的时间越长闪光就会越多.有称这种光为"蒼蝇翅",形容这种光给人的视觉感受,因为很多时这种光非常柔和,有如极薄的丝绒般美妙,而也有的如钻石光而不刺眼.通常反射的为白色光,也会有红、黄等色,甚至有罕见的绿光和金光.有的玉器上会集合几种光,如所谓的"五色玉",盘玩后便可能这样,极具观赏性.难怪旧时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之说.
/ r5 M4 Q/ A0 M如此将一件古和田玉器盘玩品赏,也更加明白: 钻翡翠石只可悦目,而美玉可悦心-的说法绝非是虚言了。
# |/ K+ x# j# |, N8 d; ~' I - w8 O9 V: R- v7 h6 J
古玉器可盘出宝石光的现象为明清代的玉器所罕有,这表明与玉器入土的时间长短有关,而一块未曾与人体一起如过土的玉料也是玩不出宝石光的。可见宝石光和沁色转色现象是天然质地的玉料,加工后又长期入土再出世经人盘玩时产生出的特有现象,其本质大概是天地精华与人类之间的一种交流和互动的产物或叫化学反应,极特殊也极为有趣。这种有趣不但是我们盘玩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为辨别古玉真假的万无一失的最后的手段。. W" t h1 K: H
6 {! f) {( ?8 v7 Y将这种光称为"宝石光"是比较恰当的.需要分辩清楚的是"玻璃光"与"宝石光"这两种词的区别,有人将玉器表面看上去如同镜面般光亮(尤其是战国-汉代玉器)称做带"玻璃光",而有的将打磨的很光滑的清代玉也这样叫,这当然不错,如在近距离观察玻璃的表面和碎片时,直观感觉就是这般.但玻璃的反射光不会有如钻石或苍蝇翅的感受.这就需要明确:不要将玻璃光与宝石光混同.和田玉器上玻璃光中闪着宝石光时,才见其真美.) `0 `0 m- A2 H7 O+ p/ H b* w
: D/ K+ _% Z/ U: [: d7 y9 t2 L
假仿的古玉,由于材料是新的,又往往用高温和强腐蚀手段,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无法通过盘玩变的更美,也更不可能变得如同宝石状。假玉如盘了,看上去会显得油腻和脏,似隔夜的油炸桧,可能还带来霉运损坏健康。真古玉无论怎样受沁或土蚀砂咬,或经常把玩,都是很干净的。
* R! \0 Q( ~+ \- |3 z7 m% j C5 W) T, h7 P$ H
有的石头开出来就有光,如一些花岗石类.而年代一长久,非但是古玉,即便加工过的一些石头也会有光,大概是常沾人气的缘故,如孔庙里的清代石鼓和故宫走廊的汉白玉护栏.但这些器物上的光与古和田玉上出现的美妙宝石光,难以相提并论。有个别石英岩类的假品,本身带有些闪光,不是盘出来的,光色硬而刺眼,分布较匀。4 j5 B1 p7 X/ I* N# e7 v1 ^8 O
照片上的这件玉斧,盘玩好长时间,原来是沁色是黑色,现在变成黑红色,而且布满宝石光.像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开演时的辉[徽]标.
+ N6 m, ]6 G7 E9 q$ }' ~. S盘玩时还有的情形绝大多数情况是这样:
6 q) F+ k n; O6 s7 z# Z 1,玉质越坚硬越不易盘出,水晶玛瑙最难盘出宝石光,翡翠则例外。但只要是真古玉就一定可以被盘出来。# O l7 z2 M' f$ @ r( O
2,鸡骨白/雪花白较易盘并会转成黄色和红色或黑灰色,史前带皮壳的和良渚类的易盘。
7 ^1 n# q2 I; v& { 3,和田玉带强玻璃光泽的难盘出宝石光。; Y3 K/ F T& ]; k0 S4 E( N
4,盘时有搓出泥的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会长期出现。
& o( [ f: P# U$ o 5,即便长期盘玩后玉器出灰现象会持很久。
, S' S n4 S4 O( |/ v 6,和田玉是相当坚硬的,有锋利感的汉代古玉长期盘玩也会依然锋利。3 J( _; U: e( P4 s/ [: I
7,用棕毛或任何物料的刷子刷玉都不能称为盘,不能替代手的把玩。人与玉接触才能信息交流
% R4 G) S; i% f 玩古玉,玉器会回报你的,相信古玉器的确是有灵性的.从盘玩玉器找到感觉!!!!
% h- @6 J6 ^) m1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