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5523|回复: 22

古代佛像收藏家必读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5: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d: Q0 ~" T  |- a1 Q: P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故中国古人也将佛教称为像教,可见佛像在佛教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了。随手翻翻佛教史籍,历代高僧传之类的书,里面关于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建寺起塔之类的记载,真是极为丰富浩瀚,令人有读之不能穷尽之感。
( ]; _' I3 u  R- s$ R* g6 w              在佛教文化圈内遗存至今的大小石窟,塔庙数量庞大,而流布于全世界的公私立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以及古董店、杂货摊的佛像等,就更是浩如烟海,不可数记了。! e& Q% N  a$ n5 i
              这些流散的单尊佛像,由于脱离了当年供奉的环境,缺乏可靠的断代依据,有的即使有铭文题记,也不能完全凭信。因此,对佛像的研究、鉴定就要凭藉着各方面的因素加以综合判断了。5 h3 m" X, [5 f; V- O, t) [
              佛造像的鉴定和鉴定陶瓷器、铜器、书画等,应该说方法和规律是一致的,但某些方面可能较之涉及的面更广,知识面更宽。佛造像公认的产生时代,应该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时间跨度极大;地理上可以说分布于整个亚洲范围内,分布地域广阔,信奉的民族众多,使用的语言也多种多样,传布的系统至今可归纳成三大语系,即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5 [5 K- A3 L$ v: Z# P' ~6 z) n  K
              可以想像,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有如此众多的信奉者在亚洲大地的每个角落年复一年的制作佛像,虽说都依据着不同语种和版本的佛经,而作出的佛像必然会依历史的演变、民族的审美观、地域出产的不同材质等因素,而产生纷繁的样式与风格。
4 i; f# E* A* O' G# ^6 O              佛像是人们崇奉的法物,供奉祈福,以求平安,古代还没有人是出自爱好而收藏佛像的,这和书画、青铜器等不同。见于史籍的,至迟在唐朝,人们即已开始收藏书画,例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北宋时开始收藏瓷器,至于明清以来,收藏书画、金石、文玩等更是为人称道的雅事。但佛像因属宗教法物,一般人多少心存敬畏,所以一直到清代,各种文物收藏家都有,却很少听到有专门收佛像的。
2 ~* u0 J2 Q% V+ W: K              清乾嘉时期。这时期金石考据学兴盛,金石学家对钟、鼎、碑刻文字广为注意,许多石佛教造像因有文字题记,故被金石学家加以著录,如《金石萃编》、《环宇访碑录》、《中州金石记》等,著录了不少石佛像。
: a! [* [5 `% w4 N$ |              造像上刻有铭文的最有名的有很多,例如北魏正光六年(525)的《曹望僖造石弥勒像》(台座),原出山东临淄县西桐村民宅墙闾,现流失国外。《山左金石志》、《神州国光集》等书都有著录,是金石学上的名碑。5 I" v0 w9 y1 R
              雕工特别精美。清乾嘉以后,金石考据学家出于金石学的目的,加以著录,既然著录了这个像的文字,佛像也就被人注意,可以说这就算是人们研究或收藏佛像之始。0 d# c( s+ p, y7 c
              小型铜佛往往上面也有铭文,也就被金石学家所注意,因此也著录了一些小铜佛。还有所谓的五代吴越国钱氏所造的阿育王塔,都是清代被人们注意的,在这之前似乎还没有人专门收藏佛像。% g$ K: y$ `8 V* f$ v$ V8 H0 W
              近代的金石学家马衡所著《凡将斋金石论丛》,陆和九著《金石学讲义》以及卫聚贤等都提及了佛教造像的研究。但这时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轮廓阶段。此外,一些古董商人和文人也注意将佛像拓成拓片或珂罗版影印成帙。如黄伯川氏编《尊古斋陶佛留真》和王潜刚的《观沧阁藏魏齐佛记》等。内中部收有铜、石佛像,印制颇精,不少名品已流入国外,可惜也有许多伪品收录其中。6 Q+ m* s0 z% b4 v
              总之,这时期人们对佛像的研究还很不深入,有的北魏和唐铜佛造型,时代不分,断代不准。% N3 M% [: Q: d* K' ~0 t2 z: J
              科学地研究佛教造像,是西方人开了这个风气。如瑞典人希莱著《中国佛像艺术》二巨册,收佛像数百尊,系统地将中国佛像分类,是研究佛像的开山巨作。此外又有日本人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像》、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都是研究佛像的重要著作。仅于时代局限,难免也有伪品混迹其中。
( r" W/ f# }; @& q4 w" Z              综上述我们可以得知,出于学术研究和爱好,收藏佛像不过是近百年的事。近代的大文学家、画家对文物的兴趣也很浓厚,在其学术生涯中也多有涉及佛教造像,如鲁迅收集魏晋造像拓片颇丰富。又有郑振铎也搜集汉唐古俑兼及佛教造像,编印《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内中也有原出云岗、龙门后流入国外的佛像。: t- [- T0 c; d4 m0 O
              当我们面对着每尊单独佛像来分析它的时代、产地、尊名、真伪等问题时,那就要动用我们全部的知识储藏,用佛教史和历史的知识来判断时代;历史、地理方面的资料来分析产地;佛学方面的学养来辨别造像的神格、尊名和典故;佛学、历史、地理、工艺制作等诸方面因素来考证真伪,可以说每尊造像背后都涉及了很多门类的学问,考证起来其乐无穷。特别是伪作,作伪者出于获利的目的,不管怎样费尽心机,精心模仿,若运用上述的综合学识鉴定,总会有露出破绽之处。有的伪作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在博物馆、拍卖会上招摇过世,就是因为鉴定者的学识不足,眼界不宽所致。  W9 O1 q/ g0 k# [, X; j0 a& G
              佛造像鉴定的重要性在于,赝品一旦被人承认,财力上招致损失尚且事小,有的精心伪作,甚至被某些学者要用来修正和补充佛教史和艺术史,那可实在贻害不浅了。
1 O5 i5 O. @' k              至于个人收藏,可依每人的兴趣与财力而言,有些辉煌巨制,文质兼美,可遇而不可求,纵拚万金也值得。但也有表面华美、制作甜俗并无深层意趣的作品,过目也即忘却了。倒是有些残躯断臂、乍看相貌平常的作品却蕴藏着深层的意味,或者说很能代表某一时代、某一流派的风格,有窥一斑的效用,也如同买不起昂价的元青花大器,却不妨揣摩几块釉色纯正的元青花瓷片一样,是极有用的研究资料。真正能把元青花瓷片的釉色、胎土、造型等规律吃透了,说不定哪天就能真的碰上好运气呢!
, H9 P, z5 ^6 D! n% ^8 h0 K, J              东晋人的脚印
1 z! h3 H, x9 M' I( S! M# D              吴 炜1981年春,文物工作者对江苏仪征化纹工业联合公司基建工地上机械化施工中发现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一座古墓。该墓残长3.5、宽2.2、残高1.05米,均用长30、宽14、厚5厘米的长方形砖砌筑墓壁和铺墓底。墓顶已不存,从墓室内残留的刀形砖(长30、宽14、一侧厚5、另一侧厚3.6厘米),推知其墓顶应是券顶。砖为素面砖,在部分长方形砖的侧面上发现模制铭文:“晋泰和五年岁在庚午秋九月”;在部分刀形砖的端面上亦发现模制铭文:“晋泰和年岁在辛未”,铭文均为阳文。4 z4 ]+ k% D  @( U, F7 K
              有趣的是,在寻找纪年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当时的窑工劳作时赤足踩的脚印砖,惜已断为二截,此脚印为左足,位于砖面的中央,足长24、前掌宽10、深1.8、后跟宽6、深2厘米。“泰和”是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泰和五年、六年分别为370年和371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F% S/ [5 G" ]/ Y+ `, R9 m
          - ^2 y7 n2 R+ f7 Z! }
                    & r% m2 _1 @% p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6 ?$ ^; _/ m5 d' @9 H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汉地,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铭款造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金铜佛像。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佛像艺术在新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时金铜佛像也流行起来。隋唐时期,佛像艺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五代两宋时期,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应有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大大减弱,而世俗的现实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元代佛像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艺术形式,即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明代嘉靖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之路。特别在万历时期,汉地佛教造像艺术独盛一时。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又重新占领内地艺术舞台。! B! q6 T+ B. X) T  i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在佛教造像中有代表性而且工艺精湛的金铜佛像,这些造像制作精巧,有单体、双体、多手、多足等不同形体。也有坐、立、舞等多种姿态。有的论经说法,或庄严、或慈祥,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 E2 Y; k7 y  d6 t# e: v' b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26.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释迦牟尼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释迦牟尼佛上身右袒,左掌摆在腹前,右掌按在小腿上。莲花座前沿置金刚杵。
$ F# S7 [) E1 h3 [6 z" n, g                    释迦牟尼佛是2000多年前与印度毗邻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成年后渐渐觉得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充满痛苦,终生要被烦恼困扰。于是他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经过七天七夜,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不再烦恼,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了佛教。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X+ M( D5 S3 l% q/ ~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高32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观音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闭合,面貌安详,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掌叠在腹前。观音菩萨身穿连帔长袍,戴梅花形耳饰,胸前佩缨络。观音菩萨的宝冠正中饰佛像,四周饰花卉纹。袍的帔、领、袖部及袍下摆均饰花卉缠枝纹。
4 s) O: t" n* A* {  h                    在佛教神?世界里,与中国人最有缘份的应首推观音菩萨。千百年来,观音深受众生的信奉和青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他(她)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影响十分深远。
2 G( g( @, G: n0 C/ R) W                    观音全称“观世音”,观音菩萨是佛教里悲深愿大,而且最注重现世救度的一位大菩萨。据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使遇难者得到解脱。又称观世音观众生音声,应机以种种化生普救众生苦难,故有很多观世音。汉传佛像有水月观音、送子观音等,藏传佛像有圣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观音的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为“大悲”。$ ]2 \5 c# E' B% q8 j4 ]1 p( F+ j
                    汉传观音形象原是男性,唐朝以后就女性化了,观音形象端庄美丽,婀娜多姿,雍容华贵。
* z" z* ^! \' p. G2 Q" @4 w2 ~                    六祖慧能铜像高23.4厘米,铸制于明代。六祖慧能头部光滑,双目闭合,面貌安祥。慧能身穿长袍,结跏趺坐,双掌叠在腹前。六祖慧能铜像造型典雅古朴,制作手法简练,褶纹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2 f6 l4 M/ [' N8 J9 Q" z" [, r                    慧能俗姓卢,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诞生在广东新兴县,圆寂于开元二年(公元713年),圆寂后被制成“真身”供奉在韶关南华寺。直到现在韶关南华寺还保存着六祖慧能的真身造像。
* V+ P' c7 X, v0 M) ]- I7 ~& b                    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他对佛教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将其从高远引向平实。慧能将烦琐艰苦的禁欲苦行改造成吃饭、睡觉随遇而安的顿悟。他认为烦恼的原因不是外部社会的种种打击,而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冲突。单是环境并不能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决定人们苦乐的主因,是人们情感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因此,对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化解,自我调适。超越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消除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使生活过得轻轻松松。2 Z0 g% s, h, x7 N8 w5 w) G, z
                    慧能禅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艺术。它对人类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4 A/ K, ]" u; @3 l* C9 ~& G                  铜鎏金阿弥陀佛像高25.6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阿弥陀佛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肃穆,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阿弥陀佛上身袒露,耳戴饰物,颈戴项链,胸部佩缨络。臂及腕部戴镯,双臂缠绕着飘带。两掌叠在腹前,拇指翘起相接(完整的阿弥陀佛像的掌上托着宝瓶)。

2 Q, k. T* j  h% C                    阿弥陀佛的汉译名号是无量寿佛,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恼无忧的净土、幸福美满的天堂,据说只要众生一心念“阿弥陀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便前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8 c5 z" `" j! s+ @; a
                    由于一心念佛便可达到彼岸,这个诱人的方便简易的往生法门,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家家阿弥陀”,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 b- \* P( x4 _
                    石叟款布袋和尚铜像高16厘米,铸制于明代。布袋和尚天庭饱满,面颊宽阔,两耳下垂,双目微启,张口大笑。一副宽容超脱,无烦无恼无忧愁的神态。布袋和尚身穿露肩宽袍,右臂搁在布袋上,手执袋口,左掌按在右臂上。左足屈膝竖起,右足舒展,坐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布袋和尚的衣袍饰嵌银丝云纹,背部有嵌银丝隶书款“石叟”二字。石叟款布袋和尚像铜质优良,制作精细,形象生动。
% @# G& O  ?, A; ~- F                    在中国汉地寺庙中将弥勒佛塑为布袋和尚形象,是根据这样一个传说:五代后梁时有僧人叫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布袋和尚形体肥胖,有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平时疯疯癫癫,言语无定,身后背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乞食,给人预测吉凶很灵验。他在后晋时终于奉化,临终前端坐在岳林寺盘石上念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在其他州又见到他背袋而行。从此,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塑其形象供于寺中。这成为后来寺庙中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因大肚弥勒佛塑像笑口常开,人们又称其为“笑佛”。0 b3 J3 e+ V% L8 ^
                    寺庙中的布袋和尚塑像的两旁常有一副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容”是对人情世态采取宽容的态度;“笑”是笑世人的贪婪、奢侈和自寻烦恼。
/ L7 s1 s: H( M  m                    药师佛铜像高29.5厘米,铸制于明代。药师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药师佛身穿右胸袒露的长袍,左掌摆在腹前,右手拿着药物。# u$ Q! Q: |: n; H6 Z) t! J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众生只要念药师佛的名号,就可以不入畜生、地狱恶道,可以解除生老病死等苦难,让众生消灾延寿,求得安乐。所以千百年来,他又被人们奉为“大医王”,而受到广泛信奉。
7 F" E, G( s3 o( ?5 M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文殊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上身袒露,耳戴饰物,胸前佩挂缨络,双肩披着飘带,臂、手腕与足腕均戴镯。文殊菩萨右手举起宝剑,左手置于胸前,姆指与食指相接呈环状,其余三指竖起。左臂附花枝,花枝顶部有经书。8 A5 w  M8 u: N2 r+ `, ~
                    文殊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以智慧见长,并以此特长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神通广大、济世无穷、活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的时空。文殊菩萨在释尊门下根基深厚,智慧超群,赢得“大智文殊”
% x5 S- X% V( c& b+ g6 t! [                  的美誉。他倡导的“不二法门”是其根本精神与思想的体现。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着空,也不着有,远离空有二边。

( \# L3 S; M: G/ n# D! e0 |                    铜鎏金普贤菩萨像高23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普贤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端坐在卧象身上,象下有莲台。普贤菩萨耳戴饰物,胸前佩缨络,两臂披着飘带,下身佩蝴蝶结和缨络。
$ Y3 e  V& T3 R% X6 V                    普贤菩萨行愿广大,深不可测,所以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他一般与“司智”的文殊菩萨对应,专管如来的“理德”。普贤之名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这个名号包含了菩萨自身的意义和功德。普贤的形象一般是着菩萨装,骑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0 m5 U! F# E7 d6 \" p6 Q
                    铜鎏金地藏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地藏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地藏菩萨身穿长袍,戴着耳饰,结跏趺坐。右手举在肩前,左手拿着法器。4 G; L( P2 [  ~6 p4 ]% T
                    地藏菩萨为梵语音译名称,为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据佛经说,他发愿度尽罪苦六道众生方成佛道,愿力宏大,所以被誉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 X( {8 d9 P0 M- n9 Q4 r  q/ {* T& A                    以上这些佛、菩萨像在佛教造像中富有代表性,其制作精致,有鎏金工艺、嵌银丝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9 C" n. y/ M, e/ u: o
            
% s" ?7 b+ `0 K8 h                    
# e( M4 p+ R# S% _7 e2 p  F+ ?7 U                    佛像各种变化万端的造型样式,吸引了无数有志于佛像的人,可也同时阻挡了许多对佛像了解不多的入门者。很多收藏者分得清佛、菩萨、罗汉,可佛是什么佛,菩萨是什么菩萨,罗汉是什么罗汉,却不甚了了。不但佛教知识不足备的收藏者如此,就是拍卖公司也经常张冠李戴。佛教造像有显宗佛像与密宗佛像的区别。藏传佛教即以密宗传承为主。而密宗佛像神怪众多,造型诡异多变,市场上又是藏传佛像远好于汉传佛像。在收藏金铜佛像时,就不能被繁多的品类迷失了双眼,要抽出其中辨别判定金铜佛像价值高低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指导下,分门别类,就游刃有余了。
0 F- R9 ], S- j# G* b. S; f
                    佛像价值判定“三原则”
# E7 a( Y9 {! a% z5 o                    “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 P7 [* R2 N$ O1 ~3 D$ ^7 b                    * v* X% \/ S$ J& H7 q9 K) H1 m) R# ]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 Q& R5 M) G' b. P7 l
                    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密宗有一个善巧方便的修习法门——观想,必须通过观想佛像本尊,密宗造像就更多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理性成分,它必须用具体的形象将密宗修习的法门表现出来。所以,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就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按照密宗的说法,这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烦恼便是内心最大的敌人和邪魔。
8 |. n8 E9 P# m2 l
5 L: |0 x& K! v7 i+ ?( B% p                    例如,烦恼可能是由一个被踏在护法神脚下衰竭待毙的魔怪形象来表示。正如象征所暗示的那样,踩在护法神或是本尊脚下的非人形的邪魔,不是别人,就是人内心贪、瞋、痴念所引起的无尽的无明烦恼。密宗造像中被塑造的头颅、脑盖骨、胫骨、人的心脏、肠子等装饰物,都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假想的人类烦恼的种种象征与替代。 5 X* R2 M2 g* E# O; K

& ~, U" q1 P% n3 |" R; F' A: ^' o                    释迦牟尼佛在解释密宗教法时,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为激发信徒对烦恼产生憎恶的工具,这种狂暴的憎恶本身恰好就是灭除烦恼邪魔的工具,因而藏传佛教的密宗本尊造像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展现了本尊对烦恼的憎恶之情。理解了密宗的这些象征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而正因为“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存世的“忿怒相”要比“寂静相”少得多。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如密集金刚、圣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怒相”与“善相”兼而有之,不仅在艺术上极具美感,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类造像市场价格极高,深受投资者的喜爱。& V& Y: ~$ q9 I+ i: }
                    “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另一原则。藏传佛教还将佛的形象分为两种:“佛装像”,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像”,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从市场分析,因为“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为表现头冠及身上飘散的绸衣常用到镂空等技术,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
+ s* l0 C0 h) Z3 z" P4 i) w                    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过民间藏传佛像价值,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的第三个原则。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过了。
! }  h2 I4 p' k/ U4 Q                    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在考察佛像价值时要注意,一般宫廷造佛像多以“菩萨装”为主,尤其明代宫廷如此,这就使得宫廷菩萨装像的价位是最高的。如果同为民间造像,“忿怒相”就比“寂静相”高了。. \6 N7 T9 O2 \- p" l# X
3 s. b: ^+ ]5 y1 `
            ; @& I, e. w/ W8 W
               佛像在从被佛教徒用来当作偶像崇拜开始,以佛陀为形象制作的佛像就是各类金铜佛像中较多的门类。

9 X( b) {' p2 I* j              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最受信徒供奉崇拜。他的形象一般有“说法像”、“苦形像”、“降魔像”、“转-像”、“涅磐像”等,这些是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手印来区别的。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拇指做环形,其余三指微伸,是说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压左掌,仰置足上肚脐前,是禅定像。在金铜佛像制作中,最为常见的却是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也称为触地印)。而按佛陀的身姿又可分为立像、坐像和卧像三种,全跏趺坐像又是最普遍的。卧佛造型在缅甸、泰国东南亚等较为盛行,无论汉传、藏传佛教都基本不见这种造型的金铜佛像。
8 x! [4 U/ s0 X- ~" w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是修行悟道,觉证圆满者。佛像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顶有肉髻,螺发右旋,其色青钳,额广平正,眉间毫相,白如珂雪”等。2004年秋拍,中国嘉德上拍的一尊元金铜释迦牟尼佛像就完全具备这些特征,这尊藏佛漆金保存完好,高28.5厘米,尺寸不小,但通体素净,几乎没有纹饰,只卖到了27.5万元。北京翰海拍出的一尊元代金铜释迦牟尼佛像,高22.4厘米,虽有十周年庆的升势助阵,但只以6.3万元成交。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尊明16世纪金铜释迦牟尼佛像,高38厘米,成交价仅为12.6万元。专家们对此数据纷纷摇头,但释迦牟尼佛像在整体金铜佛像市场中的地位不高,却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一是释迦牟尼佛像数量相对不少,无论汉传、藏传都有铸造。二是作为教主的释迦牟尼像都是庄严肃穆,没有什么繁复的花纹,基于“寂静相”价位低于“忿怒相”的原则和买家的猎奇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也就必然了。当然事事无绝对,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秋拍重头推出的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就拍到了159.5万元,这尊宫廷座藏传佛像保存完好,莲座上还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可惜款识磨损较为严重,不然它的价值只能更高,这也和拍卖公司的运作能力存在一定关系。那些到百万元价位的释迦牟尼佛像无不是宫廷所作,投资者要区分辨别。0 U: i# @3 ^9 \  R* w! B
              大乘佛教以为“佛”泛指一切成道觉悟者,即众生皆可成佛。则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空间时间中有无数佛,如恒河沙一般多。在汉传佛像中,主要是竖“三世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内容题材相对简单些。; O8 u( |' e  z: g  i" G
              藏传佛教就大为不同了,在藏密诸神中,是以各方主尊为膜拜对象,释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并没有处于突出位置。所以在藏佛体系中,释迦牟尼佛像的制造也被边缘化了,工艺水平相对不高不受重视也是它价位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密宗最常用“东南西北中”五方佛表达“转识成智”的佛教理论,分别为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这五方佛最为受到藏传佛教崇奉。+ A! K6 E1 B/ p  j- I% h
              毗卢遮那佛,即是释迦牟尼佛(应身)的法身,它们与卢舍那佛(报身)一起合为“三身”,藏密佛教将毗卢遮那佛称为“大日如来”,广受崇奉。但宫廷作数量有限,许多藏传的金铜毗卢遮那佛像均为西藏当地所作,以供庙宇供奉,流传入内地的不多,而内地佛教徒对该佛并不了解,所以现在市场倒是极难见到金铜毗卢遮那佛像。在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拍场上有一尊宋铜大日如来坐像,高20.2厘米,并无鎏金,头顶五智宝冠,手结大智拳印,拍到了60.5万元,以宋代铜佛的普遍价位来说,已经相当高了。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一尊明宣德不空成就佛,成交价为99万元。这尊刻有“大明宣德年施”楷书款的佛像,带有明显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无论是发髻、面相、衣纹、莲座都可以看出,并用“剁口法”封底,底刻十字杵,金色鲜亮,保存完好。存世的宣德款宫廷佛只有十余尊,而以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形象的更是少之又少,99万元的价格并不高,如果日后此佛再现身拍场,价位肯定会翻数倍不止。
3 b" Q4 _( n. `' S# y! V2 g" L              阿弥陀佛是佛教中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内地流传极广的净土宗即主张,凡信奉他并持颂他名号者,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佛便在他死后接其前往西方极乐净土。千百年来,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苦难,极为向往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崇奉不已,便大量铸造他的佛像。同时要注意,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两者意思一致。而因为人们对佛教知识不了解,听到佛中有个“寿”字,便以为膜拜它可以添福添寿,也更增加了对他的供奉。在很多地方,人们常将阿弥陀佛的“佛装”像称为“阿弥陀佛”;而将他的“菩萨装”像称为“无量寿佛”,其实都是一回事。天津文物公司2004年春拍时推出的一尊明宣德金铜无量寿佛像,为“菩萨装”像,宫廷所作,有“大明宣德年施”楷书款,头冠及衣纹的镂空极为漂亮,手结禅定印,上托一宝瓶,最终被人以220万元收入囊中,以明宣德宫廷佛像之稀少来算,这个价格称得上“物美价廉”了。今年秋拍翰海公司也推出了一尊清中期的无量寿佛,同样为“菩萨装”像,样式几乎与那尊明宣德无量寿佛像一模一样,只是为蒙古民间所作,面相不如明宣德的生动,莲瓣也僵硬,但26.4万元的成交价在清中期民间造像中已经非常高了,这又证明了“菩萨装”像的市场是极好的。% ^* a) X- v9 q7 M1 c  I6 y" ?
              弥勒佛是金铜佛像中最受崇拜,铸造数量最多的。按时间来算,弥勒佛即“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佛经中载:弥勒佛本名为“阿逸多”,与释迦牟尼同时,先于佛祖入灭,上升至兜率天,到佛祖涅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重回人间说法。崇拜弥勒佛反映了古时百姓在战乱苦难岁月里期望救世主拯救的心态,在汉传佛教中影响极大,藏传佛教多将“三世佛”并列供奉。至于这种弥勒佛后世竟变成了大肚布袋和尚状的“笑口弥勒”,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
0 k. s7 h1 B" m: _) o' h4 c              弥勒佛同样有“佛装”像与“菩萨装”像两种。“菩萨装”的弥勒佛表现的是他在兜率天为诸天神说法的形象,这时他尚未成佛,所以叫做“弥勒菩萨”。从存世情况看,弥勒菩萨像要比弥勒佛像多很多,依据“菩萨装”像价高于“佛装”像的原则,弥勒菩萨的市场行情也远好于同类的弥勒佛像。
3 O$ Z7 g# W+ Z( W$ V9 B. z              弥勒佛一般结说法印,螺发,全跏趺坐。目前所知,价位最高的弥勒佛像是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春拍推出的一尊清铜贴金弥勒佛像,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风格,是一组“三世佛”中的一尊,卖到了57.2万元,这已是单尊弥勒佛像拍卖的极限了。他更多的是作为“三世佛”的一部分,一起出现在市场上。中贸圣佳今年春拍推出的一组清乾隆“三世佛”,为宫廷所作,以88万元成交。而这种“三世佛”一般存世的都尺寸较小,这也影响了它的价位。7 J# {4 S) b" Y' I- c
              弥勒菩萨的存世敛淮
# e4 i! v6 Y+ M. b            9 Y( \- N% e) U" G
               大乘佛教之大就在于不止求自我解脱,还要普度众生。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萨大慈大悲,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化身下界,救度苦难众生,因为有这层信仰涵义,在汉地佛像中,菩萨像被广泛制作,尤其以观世音菩萨最多。但在藏传佛教中,菩萨像则主要用于修习观想,也就创造出了大量藏传佛教特有的菩萨形象,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远比佛佗像要生动许多,市场上的菩萨像也是金铜佛像中最多的一种。
7 [& ?7 N! _6 ]
                    本文前面部分已经作过介绍,藏传密教认为,佛、菩萨都有两种身,即正-身、教令轮身。所谓“正-身”即是前面提到的表情庄严凝重的“寂静相”;“教令轮身”即是“忿怒相”。现“忿怒相”的菩萨像一般都是密教修习的金刚本尊,如文殊菩萨的“忿怒相”为“大威德金刚”,观音菩萨的“忿怒相”为“马头金刚”。这些在本尊部分中将详细介绍,这里的菩萨都指“寂静相”菩萨。$ J/ j& e- [' S5 p6 A
                    在藏传佛教中,有八位菩萨像最为常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诸障菩萨、虚空藏菩萨。汉地佛教中,则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最受崇奉。所以市场上这四类菩萨及弥勒菩萨存世量多,最受到买家认可。
& U) p2 C$ u2 o& W" S3 Z                  观世音菩萨尽人皆知,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似乎身处混浊俗世,被无数烦恼包裹的众生只要口诵他的名号,就真的通体舒泰,一时安详了。汉地观音早期时与其他佛教传统的菩萨像本无区别,一副堂堂男子之像。宋代以后,因为观音具有的慈悲之心,所以便逐渐转化为雍容慈目的仕女形象。2004年翰海秋拍推出了多尊观音菩萨像,其中2尊清代观音像,呈游戏坐姿,便是明显的汉地风格,做工非常精细,但今日之市场汉传佛像差藏传佛像太远,分别以5.8万元和7.5万元成交。同场还有一尊宋铜观音菩萨像,不但衣纹、面相生动,且底有台座,背铸有净瓶、妙音鸟,价格却只被抬到27万元就无人应价了,这也证明了本专题在前文中做的论断:早期汉传金铜佛还处于市场谷底。本场上还有一尊明代所的汉传观音菩萨像,半跏趺坐,衣纹、璎珞、头冠装饰繁复生动,头微侧右边,和平和的面相搭配一处,一派观音自在慈顺的感觉。高31.2厘米,尺寸不小,但就是这样一件精品,也只以18万元成交,反观海外,香港早在1998年秋拍时就推出了两尊具有明代汉地民间风格的观音菩萨坐像,造型尺寸与翰海此尊几乎没有差别,但因为包金亮丽,海外买家实力雄厚,最后以244万元和189万元的高价成交,内地拍卖市场与香港市场的差距确实不小。
* S. z# F8 x) C2 b
                    藏传佛像中观音像比较复杂,有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四臂观音等。其中四臂观音与十一面观音数量比较多,明清宫廷就铸造了大量的四臂观音像,香港佳士得在1998年春拍时推出的两件明永乐宫廷金铜四臂观音像都以43.7万元成交,今天则可以卖到百万元以上。最具体的例子是北京翰海在2004年秋拍上亮相的一尊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像,以225.5万元高价成交。该像背刻“大明永乐年饰”楷书款,头冠、璎珞及后两臂所攥莲花、念珠,精美华贵,为永乐宫廷造像中的珍品。可以说,四臂观音像是各类观音像中价位最高的,因为单从造型美观来说,千手千眼观音虽更加繁复,但几十厘米高的金铜像很难生动细致的表现出千手千眼的特点来,容易失之粗略,在藏传佛像中虽也能屡屡见到,但极易损毁,流入市场的极为罕见。十一面观音有四层头,身形过于细长,一般也较少纹饰装扮,都不如四臂观音造型大方美观。同时,四臂观音还是密宗修持的重要本尊,在佛传佛教体系中地位非常重要,铸造、保存都十分用心,市场见到的也以精品为主。0 m" G% h9 \. }# x2 x) A2 R; M  i# f
                    文殊菩萨在众菩萨中地位最高,据传为如来之子,人称“法王子”,代表智慧。文殊菩萨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童子形,即寓意天真无邪,普遍造型是头戴五髻宝冠,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匣,右手持宝剑,可斩断一切无名烦恼,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北京翰海2004秋拍场上也有一尊明永乐文殊菩萨像,造型完全按照上面描述,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为宫廷敬造,以132万元成交。而中国嘉德秋拍推出的同样一尊明永乐文殊菩萨像因保存状况较差,左右肩花上的经卷和宝剑都遗失了,虽同为永乐宫廷造像珍品,却只以77万元成交,这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另一种形象是表现文殊菩萨智慧威猛的骑狮象,这种像存世相对较少,宫廷所作一般也不选用这种样式。: I- @2 T: t! r3 |& h
                    普贤菩萨与地藏王菩萨在金铜佛中铸造不多,存世的多是小像,宫廷造像中也少有他们的身影,民间所作的大都在几万元上下,艺术性与收藏价值都弱些。地藏王菩萨因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及与观音一般的慈悲心,在我国民间受到很深的信仰,但更多的是作为石刻佛像出现的。9 [. _: w- F, R0 p8 o# `
                    度母在藏传佛教中也是非常流行的。《大日经》载:度母们都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眼中变化而出,与菩萨一样,救渡众生的。因身色不同,共有21种度母,而以绿度母、白度母最多,据传;绿度母为唐朝文成公主化身,白度母为尼泊尔赤尊公主化身。度母像与菩萨像基本类似,但因是女神像,更体现出女性的样貌特征,面形圆润,双目低垂,丰胸圆乳,细腰软腹,花冠、缯带、耳环、项圈、璎珞、钏镯等周身环绕,身躯呈“三折枝式”,头、腰向右侧微扭,半跏趺坐,右足在莲座踏一小莲花,这些特点都具备加上做工精细就是一尊上品的度母像了。绿度母的数量占各种度母像的70%左右,其次为白度母。清代绿度母像存世最多,而且多是汉地民间铸造,工艺上相对差些,价格也在1万元上下。其中蒙古喀尔喀风格的造像工艺最好,价值最高,宫廷造度母像市场所见几乎没有。目前所知度母像的内地拍卖市场最高价是北京翰海公司在2004年秋拍创造的,一尊清中期绿度母像卖到了83.6万元。做工、尺寸、金水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佛像的价格。! j/ z3 O, a9 a3 I
           
9 ]8 l7 d4 O9 O3 K: Y            佛学是一门慧学。学佛的修行过程中,对佛像的顶礼有着相当严格的仪轨体制。于是许多“槛外之人”在欣赏了佛教文化里工艺精妙的佛像之余,难免生出疑问:这种对人造偶像的膜拜意义何在?
- D! i, s# \& y7 @2 C+ J' g           
# _: Z# U1 C$ R5 `: [( a, `              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破除“我执”和“我见”。将我们在贪、嗔、痴、疑、慢中孳生的执着心放下;将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世界而获得的表像打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改造过程。佛教当中用“熏染”一词来表述其修为的漫长和渐变的特征。这里面,提升对于佛的“信靠”和对于觉者智能的“恭敬心”,是完成这项修行的重要基础。而顶礼佛就是对于“信靠”和“恭敬心”这两个见地的一种有效而必须的修行方法。

0 i& b, j! @% X5 ~              所以,每一次的膜拜,就是对于“我执”的一次发现,对“我见”的一次批判。它提示你用觉者的智能来修正你的见地,柔软你的心地。让你在谦卑和恭敬当中熏染出智能心和慈悲心,在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追求“明心见性”的大自在和大解脱!
! {1 S- P$ X2 A4 o/ J% G' I% e3 [              公元前6世纪末期,释伽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了佛教。印度的犍陀罗地区后来被确认为佛像造型艺术的起源地。今天的地图上,古印度的犍陀罗应该包括如下地区:以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为中心,西北到阿富汗的哈达,东南到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北到斯瓦特。犍陀罗东西宽200多公里,西北群山矗立,东南是温暖的印度河谷底。
/ O! Q9 G9 G( e6 D7 g3 W; E              古印度时期的犍陀罗一直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4世纪,当亚历山大把广阔的中亚地区变成了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后,希腊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随之传入印度,以犍陀罗地区为核心进行传播。公元1世纪,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统一了全族,他们占领了犍陀罗地区,并开始在古印度版图上全面扩张,建立了一个持续长达五个世纪的贵霜王朝。贵霜王朝时代,希腊文化已经非常盛行。贵霜王朝第二代王阎珍膏按照罗马帝国的金币规格铸造发行金币,第三代王迦腻色迦甚至还使用了希腊文字。希腊文明与当地的印度文明和贵霜族的伊斯兰文明相结合,孕育出瑰丽的贵霜文明。犍陀罗的佛像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产物。
4 D8 Y8 A+ |$ r6 S. }6 M            现有资料表明,佛像产生于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统治时期的犍陀罗地区。公元1-2世纪是贵霜第三代王迦腻色迦王的统治时期。迦腻色迦王时代也是贵霜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在犍陀罗地区建都,并积极推广佛教,对其后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佛教史上与阿育王齐名。古罗马人为神话传说中的众神造像是希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希腊文明影响的贵霜族人在尊崇佛教的同时,也开始仿效希腊人的做法,用理想的人体像来表现佛。

7 C, t( s. e* z  r8 n( E              早期的犍陀罗佛像与真人大小相同,也许由于最初募求的工匠技艺直接承钵于古罗马,所以我们在犍陀罗佛像上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精致的西洋相貌——具有雅利安系欧罗巴人种的高鼻和上品的口形:鼻梁与眉脊连接,鼻翼窄,嘴小,嘴角深陷,唇形饱满。额中发迹前伸,两鬓有发,发由前向后梳,是波状缕发,发缕清晰。面部微有笑意,是佛陀特有的瞑想表情。, `. Q4 @2 L8 J: o' u
              创始期的犍陀罗佛像严格意义上是希腊神像的翻版,通常眼睛大睁,雕出眼球,而且蓄髭。后来很快就不表现胡须了,而且融入了佛传的精髓——表现佛陀入定觉悟中的瞑想表情。作为佛传的一个情节,“瞑想”的情形是表现释伽牟尼开悟的一个重要过程,犍陀罗佛像在表现瞑想方面很有特色:在佛像面部,让轮廓明确的眼睑半覆眼球,眼窝边缘曲线流畅,视线低垂,面容丰满安详。以此表现释伽牟尼开悟前的半眼禅定。
& e. Z, k, [4 [3 a* E1 V# Y              犍陀罗佛像早期的头发为束发形肉髻,后来头发卷曲,制成了螺发状肉髻。佛衣样式通常为通肩衣,即希腊罗马服饰的一整块布的无袖衣,从右肩搭到左肩。衣纹技法与希腊雕刻近似,衣纹以左肩为起点,放射状伸向各处。衣服质料厚重。犍陀罗佛像发展到晚期,又逐步增加了表现佛陀露出双脚,或是袒露右肩的一些特点。6 }6 g0 k2 i/ v% z* r. d
              犍陀罗佛像有立像、坐像和倚像等。立像中佛头微微前俯,两脚分立,重心靠近左脚,右脚似乎正在移动。这是传统的希腊雕刻的平衡姿态。坐像中佛陀多在方座上结跏趺坐,下摆垂于坐垫前,在方座上形成程度不同的悬裳。倚像分为普通倚像和交脚倚像两种,前者两腿相并,后者两腿交叉。另外,也能看到只有一条腿下垂的半跏趺像。2 w8 ^' `6 b/ ^
              大多数佛像头有光环,或者其它神人相。佛传中的32相,80中好表现在犍陀罗佛像当中,是手指和脚趾之间的幔网相、丈光相、肉髻相和白豪相。这些相在犍陀罗佛像身上都作为装饰,居于次要地位。& }! X- M- K  `( S
              犍陀罗佛像时代从公元1世纪一直辉煌到公元6世纪。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大量的菩萨像。这些菩萨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持净水瓶的弥勒菩萨,其余皆为泛指的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人”。菩萨面相庄严,有胡须、高鼻梁,上身未着衣,下身着裙,肩部和臂腕部有多重装饰。发式复杂多样,发间有装饰。多数头有光环,或立或坐。1 z3 F# t6 p/ D7 n3 `8 |# t
              照片中展示的这尊佛像直观看上去与斯瓦特峡谷(SWAT VELLAGE)造佛的艺术风格颇为相似,但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后
2 H# p0 B* v) {6 T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尊佛像是出于犍陀罗时代的一尊罕见的艺术珍品。

% m$ R: H* m6 j% x# u              犍陀罗佛像以石雕像最为常见,青铜铸像较少,而鎏金铸像则更为罕见。通常使用绿干枝岩和灰绿色云母片岩,还有在公元3世纪普及的灰泥作为材料。金属材料则因制作工艺复杂,金属价格昂贵导致订单的差别,故传世金属造像极为稀少,偶有出土也因为印度河流域附近土壤潮湿,铜质受到侵蚀而已失原有的样貌。9 j6 ^+ N; r2 F/ B9 h5 t
              根据高度精密及灵敏度的原子吸收法进行的金属分析报告显示结果,照片中这尊佛像是由一种罕见的多元锡青铜结合鎏金工艺制作而成的犍陀罗佛像,而且保存完好。
. @! w, ?* Z; l) l            这尊佛像在以铜为主要的金属的情况下,锡的含量比例竟高达9.93%。普通含敛淮???.5%以下,斯瓦特最高也才达到8.08%。该佛像铅和锌的含量也比其它铜制佛像高出2—3倍,是犍陀罗时期从当地最上乘的矿床中取材,时称杂那卡西。由杂那卡西所制的青铜皆称为利麻,根据青铜成色,分为红利麻、白利麻、黄利麻、紫利麻、黑利麻及花利麻。
/ N- D  n) l. q
              照片上这尊铜像铜制视觉呈为暗红色。包括有鎏金,鎏银和镶银等多种工艺。包括中国在内,青铜器的制法主要是用失去范模法,是一种使腊溶化的方法。在犍陀罗使用这种方法制作青铜佛像之前,失去范模法在铸造业已存在千年以上了。它的制作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 @( M0 q" \% @. {7 }. R              1.作蜡质模具( o+ d& k- @, O4 _
              制作佛像静观冥想后的雏型,启用佛像度量的标准,用蜡作成塑像的模子。; t9 U  e2 X- e8 a
              2.粘土模子
/ M* Z3 U7 t9 Y6 u+ y+ U( ?              在蜡质模具上均匀覆盖粘土,再装上漏斗已供浇铸金属用。5 G- |+ j5 d3 p
              3.浇铸
* ?/ O- L) E! ?! ?              使蜡融化同时,把金属融化液从漏斗倒入加热的铸模里,然后敲打模子,使青铜像脱落出来。
( z3 U  y- |8 j) ]              4.加工3 f9 q+ Y( y& k! J- f/ M+ k  ]( c
              从铸造出来后的铜件,会有浇铸的痕道。这项工艺是要对佛像的痕道进行处理,打磨,雕刻填补佛像表面的缺陷,再经过细致的打磨抛光使表面平滑完美。
8 z4 ^5 L; `) K. b% G% W* @              5.鎏金
  U2 G5 F: x# g* q0 V              运用物理方法,结合水银使纯金均匀牢固的粘连在铜质铸像上,后期也经常使用冷金涂绘在佛的脸上或脚上,使佛像更加高贵和神圣。; q+ P3 E" c# a# [& C' A7 T- b- A
              6.镶嵌工艺
) g# p; m& R* _$ D# F( ^( z              镶嵌工艺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经被王宫使用。希腊,波斯时代更是出神入化。希腊神像的眼睛多用银、玛瑙、贝壳和天青石等材质进行镶嵌,以此完美传达神像逼真、流动的神韵。犍陀罗佛像的发展后期同样借鉴了这一费力耗时、精益求精的造像工艺,在佛像的嘴和乳头及衣饰花纹中逐步采用镶嵌工艺,用各类贵重金属及五彩的天然宝石进行镶嵌,使佛像更华丽传神。% E2 I0 [! t' \3 \
              7.铭文
5 C3 l7 k" u- Y3 ?$ [0 K( f9 K# s              通常铜质佛像少有铭文,但也有布施行愿者将称颂佛光普照,顶礼于庄严的经文铭刻在佛像上。早期西域佛造像极少铭文,偶有刻款也是用类似石雕造像的手法,以钉子点凿的方式,刻出纹线组成文字。
* C* Y& X1 o; {& }) \              照片中这尊犍陀罗佛像,采用了除铭文以外的其它6种工艺精制而成。佛陀面容慈悲安详,端坐于怒放的莲花宝台上呈灵塔状,额头饱满、鼻梁高耸、下唇丰润饱满,下巴略收,抛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体现出自然完美的肉感。至今,我们都可以看到众多欧洲人仍遗传着这种圆润的下颌,也由此可见希腊文明对于东方犍陀罗佛像艺术的直接影响。
  y4 ], ]9 S, ?0 ~. U1 N. l- o$ u              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佛像发式的独特之处:以珍珠圆粒状匀称排列,两鬓自然向后延伸。这尊像与犍陀罗早期的波纹卷发已有不同,他的肉鬓发端有三股扇形火焰,这也是最为彰显犍陀罗艺术风格的特点之一,象征着佛陀的超凡智能与神圣的力量。这种由犍陀罗艺术独创的表现形式,在中后期佛像发展体系中逐渐趋于程序化,使佛像逐步脱离早期神人合一的自然主义风格,用火焰比喻佛陀非凡的神通和无量的光明,从而使佛像更加适用于崇拜。这种形象化表现智能的描绘方式,至今仍在南亚诸国的佛像铸造中被延续。
* F! Q1 q. H3 R! E1 K. v! j8 }7 f/ Z% d              照片中佛陀的面部体现着古罗马青年英秀俊朗的轮廓:饱满的额头下,鼻梁像钢刃一样从眉骨交接处挺直而下。双目微含于双眼窝中,下唇坚毅饱满略示微笑,双耳垂肩,耳廓挺拔优雅,耳垂中有环洞。显示佛陀慈悲,也说明早期雅利安人族有嗜好佩戴耳环的习惯。整个面部神态平静宁和,使人不自主地进入谧静的观想世界中。* C" j# L. @9 d! S
            佛陀的领口“V”字型敞开,边缘镶滚着细致的花褶。通肩衣饰依佛陀双肩自然滑落。上臂与小臂自然舒展,向外展开,坐态舒适随和。犍陀罗艺术以后的佛像造像手臂则向身体内收紧,双肩也逐步变宽,形成基本固定的制作模式。
: |& w. x" v+ T) p( ?
              佛衣缓缓而下,犹如和风轻拂湖水,微波随着肌肉线条洒脱地起伏,给人一种轻盈、流动的质感。衣襟以及两袖均刻有细腻的波纹状褶皱。这种刻画衣纹的方法在以后的佛刻画中趋于僵硬,采用大波纹饰阴线条直接雕刻上去。十一世纪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国家则极少再用这种方法,直到干隆帝为皇太后庆贺八十大寿时,才又效仿古法,制作了少量仿喀什米尔的佛造像,可以看到类似这种水波衣纹饰。
1 C  I+ \  C0 _: c. }) w; ]              照片中佛陀有少许悬裳平铺与莲台表面,衣服轻盈柔顺,从背后看于两臂和腰臀处有自然曲线。平和圆润,触目亲切。
  H1 {9 J& g& |! v              佛陀左手打施愿印,手臂置于腿上,手掌在膝盖处自然弯曲下垂,手心向外,五指并拢。手掌造型逼真细腻,日月两丘丰盈隆起,手心凹现,指节清晰,比例匀称,指肚圆润饱满。显示无量公德,接引无边众生。: b  ]3 v8 V' t
              佛陀下坐三层莲台,中间鎏银,上下莲瓣各十四朵,莲瓣中央强烈鼓起,瓣形充盈丰满,瓣尖翘扬,朵朵怒放,恰如当好时节,芙蓉出水。莲台呈椭圆型,线条光洁,弧度工整。这与后期近三角状的圆弧形底座有着显著的区别。底座装藏封底疑是后期(公元十世纪)完成,铜质呈巧克力色,细腻柔软,色感浓郁。采用胶泥的泥胎封底,泥痕清晰可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 |  ?8 Q' q; f3 n6 d2 ^+ z2 D! }9 F& N5 l            佛陀于莲台上结跏趺坐,双脚交叉置于两股,脚心朝上,双脚造型尤为细致传神。从脚跟、脚心、脚掌、到脚趾,线条婉转流畅,一气呵成,趾根颀长,趾肚十分饱满。这一切竞微缩成如此小的比例,堪称犍陀罗佛像中罕见的绝品。

( a8 u/ t9 x7 Q3 ^2 @              整尊佛陀比例匀称、风格古朴、醇厚又不失秀美峻健之风,身体中流淌着无量智能的气韵,遥想世纪初那位犍陀罗的无名匠人,一定身怀着鬼斧神工的旷世绝技,同时心中还感受着佛陀的无边智能与慈悲,方可以在精雕细刻中如此精妙地投射出大觉世尊这种出世慈悲的神韵。
4 k" S$ i+ U; Z" U, Q            
- D1 S/ e: M$ e/ q8 z
                    位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新疆库车县境内近日发现一尊罕见的传世古铜观音佛像。此间有关专家指出:这尊传世观音佛像的发现,对于研究佛教传入中国西域的年代将提供重要的考古价值。( ?# x+ C9 A/ b# Q
                    据收藏这尊佛像的丁先生介绍,这尊古佛像材料采用古铜精密铸造,佛像高18.3厘米,直径为10.2厘米,重0.83千克。佛像造型为观音双手合十,端坐在莲花上,端庄而慈祥的面容,整体生动流畅,服饰飞舞飘逸,将观音的世俗化和个性化以及亲和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0 [7 Z2 K7 P9 q8 u
7 @  H# o# ^1 L- v) f& v                    据专家分析,这尊古佛像背部有一椭圆印章,可能是隋朝时代所留,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佛教的传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库车位于新疆南疆,古称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境内有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千佛洞,是新疆佛教研究中心。
( ?, r$ u; ^# l; P  U: `3 q3 P2 W. c# Y/ |7 o! i* ]
                    专家指出,这尊传世观音古铜佛像很可能是早期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见证,尤其它独特的造型风格以及佛像造型保留了原始风格,对研究佛教传入西域的年代和古代雕塑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义。
" M. N& i# q9 ]" d. x$ ?( O! U1 C8 K& |& Y+ E4 }. O; O$ C# [; H8 L2 L
                    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就是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可谓妇孺皆知。2 w4 O7 o9 D! U( N+ n3 p
6 U: Q( ^1 K: f1 C! M* W/ X
            
! I" d) R& \( r2 z( a+ A0 x5 |7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0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金申先生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1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图片就好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2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2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21: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16: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1: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22: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9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9 16: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0 09: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2 07:17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