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4085|回复: 11

唐伯虎“绝笔真迹”被记者 “调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0 0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pan id="post1"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000000;">酷爱书法艺术的河南省鲁山县村民刘殿伟,做梦都没有想到,被其视为生命的一幅祖传明代“唐伯虎中堂”,由于轻信自称来自某公安报的邹记者的谎言,致使心爱珍藏神秘蒸发,直至抱憾而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000000;">2006年6月28日,在安徽六安市打工的刘殿伟之子刘学委托亲戚萧杰向警方报案:其家祖传的唐伯虎“绝笔真迹”被某公安报记者骗走,距今已二十余年!<font color="#ffffff">J$uq\</font><br/>唐伯虎,即唐寅,号称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伯虎点秋香”、“三笑”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诗、书、画被并称为“三绝”;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font color="#ffffff">@</font><br/>唐伯虎的“绝笔真迹”是一幅中堂。其内容为:疏林寂寂动寒风,野径无人山几重。落日应归天涯外,晓钟声听古城中。落款唐寅、伯虎的两枚印章赫然夺目。<font color="#ffffff">0j</font><br/>这幅中堂怎么会被老农刘殿伟所拥有?公安报邹记者是如何骗取的?其被称为唐伯虎“绝笔真迹”的依据又是什么? <font color="#ffffff">~|rk</font><br/>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打开刘殿伟“复活的历史”——<font color="#ffffff">i6}</font><br/>鲁山“王曦之”喜获唐寅 “绝笔真迹”<font color="#ffffff">x</font><br/>刘殿伟的家乡河南鲁山,不仅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墨子故里的所在地,同时还是少有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鲁山人对文化艺术的崇敬和追求已形成一种良好风尚。<font color="#ffffff">&gt;EaqlA</font><br/>当时靠母亲纺纱织布挣钱读书的刘殿伟,是全村唯一顺利读完高中的幸运儿。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他这个“秀才”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比一般人更早一步。只要知道谁家有书法佳作,不管十里八乡,他总要学习临摹。长此以往,他的书法功底便像小荷一样渐露尖角。<font color="#ffffff">QJx&lt;C-</font><br/>据今年77岁、曾任鲁山县张良镇政府土地办主任的叶其元等老人介绍:在当地每年正月初二举办的“书法大集”(由现平顶山市政协主席刘振军等热心人士协办)上,刘殿伟写的中堂是观众最喜爱的书法作品之一,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多次参加鲁山县乃至平顶山市的书法会展,屡受好评。那时,附近很多村民家中悬挂有刘殿伟写的中堂、条幅等书法作品。如今提起此事,还有不少人津津乐道,自豪地称其为 “鲁山王曦之”。<font color="#ffffff">+`_m*4</font><br/>这一切,都被同村快八十岁的刘长会老私塾,乐看眼里,喜记心上。据现年59岁的刘殿伟弟弟刘庆言等知情人士介绍:在村里,刘长会与刘殿伟两人关系最好,刘长会经常约请他到家中做客,以文会友。而刘长会的祖上曾中过举人,上述唐伯虎的“绝笔真迹”最先由其家祖传珍藏。文革开始后,为避免这幅中堂在“破四旧”中遭到不测,土改时被划为“地主”的刘长会,就悄悄把它无偿转赠给被其视为可育之材的刘殿伟。<font color="#ffffff">b^OF7</font><br/>唐伯虎的“绝笔真迹”不仅增添了刘殿伟潜心书法的劲头,同时也让如获至宝的他视为“命根子”。为安全起见,刘殿伟把它藏在祖先牌位的后面,甚至连自家人也不许靠近触摸,就是临摹研习,也常到夜深人静时才取出。直到文革后,他才慢慢开始邀请有共同爱好的乡亲对这幅中堂奇文共赏,并把它复写后赠予不少乡亲。<font color="#ffffff">R</font><br/>随着这幅中堂不断地公开亮相,关注和疑问也逐渐多了起来:它到底是不是唐伯虎的“绝笔真迹”?在鉴别真伪的过程中,刘殿伟遭遇了一场真实的噩梦……<font color="#ffffff">[)a#_:</font><br/>“绝笔真迹”被公安报记者 “调包”<font color="#ffffff">S#-H'</font><br/>早在鉴定之初,刘殿伟的唐伯虎 “绝笔真迹”就曾在鲁山县文化馆展览过。但是真是假,该馆也拿不准。后在原平顶山郊区文化馆一位姓胡的负责同志的帮助下,刘殿伟手持推荐信,于1985年农历9月21日辗转到河南省郑州历史博物馆,请求有关人员给予鉴定。在该馆大厅,正欲寻人的刘殿伟碰到了自称是某公安报社的邹记者。邹记者还讲这次是到南阳考察一个古墓,因事路过这里。<font color="#ffffff">!q</font><br/>这一年,刘殿伟53岁。当时,邹记者20多岁,一行三人。为打消刘殿伟的顾虑,邹记者向其出示了自己照片上盖有钢印的工作证,并承诺在北京约请书法专家,为刘殿伟随身携带的唐伯虎 “绝笔真迹”做鉴定。当时该馆正在办书画展的值班室人员也证明了邹是某公安报社的人。就这样,刘殿伟把祖传珍藏交给了邹记者。<font color="#ffffff">_o|P</font><br/>过后不久,即同年12月12日(邮戳日期),刘殿伟接到了邹记者封面标有“人民公安报社”字样的信件。这是第一封回信,也是最后一封回信! <font color="#ffffff">!C#Tro</font><br/>该信是用“人民公安报社稿纸”写的。其内容是:老刘:您好!我刚从武汉返京,尚未将中堂字送名人处鉴定,故不敢说真伪。鉴定之事非一日二日能完成的。一方面要约请名家,另一方面要看名家是否愿意或有无时间。我本人是不敢擅加评头论足的。为此,望你不必担心,耐心等待结果。是真是假,我均会去信告知。观你小楷,很不错,想你自幼即有心于书道或名门子弟自幼学书而成。有空可来信谈谈家世,再附一幅书法作品,以供观赏。另有一事需告知,按规定,国家文物应上交国家,对此您有何想法?如是真迹,本报社亦想收藏,并登报表扬。<font color="#ffffff">"</font><br/>信末落款:邹记者12月11日于公安部。<font color="#ffffff">cqXxX6</font><br/>邹记者的这封信,曾一度让刘殿伟全家喜出望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殿伟越发感觉不对头——事后两年时间内,尽管他向邹记者寄去多封询问信,但再也没有收到过邹记者的只言片字。“首长”再忙也不该拖这么长时间?!无奈之下,刘殿伟只好试着向公安部领导发出了一封求助信。<font color="#ffffff">a</font><br/>1987年12月23日(邮戳日期),刘殿伟收到盖有过公安部机关收发室印章的回执(邮1117号):该同志已调离单位,无从查处。<font color="#ffffff">8h9</font><br/>此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向乐观豁达的刘殿伟陷入深无边际的自责泥潭。他时常揪头发、捶脑袋,忧郁寡言,像个神经病患人。恐怕刺激他,家人不敢让他再接触字画,就是许多慕名请他写春联的乡亲,也被家人婉言谢绝。<font color="#ffffff">+4</font><br/>之后不久,刘殿伟就患上了肺气肿。医生告诫他这种病不能生气,但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8年。期间,盼望能够出现奇迹的刘殿伟,每年都向北京公安报社的邹记者去信索要自己的珍藏,但结果均是泥牛入海。</span></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0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1995年冬季,刘殿伟病重。生命弥留之际,已然不能开口说话的他左手紧抓着大儿子刘学的衣服,右手先指指曾挂过唐伯虎 “绝笔真迹”的空白墙壁,再重重回指自己的心胸,最后五指攥成一个拳头!这年的农历11月30日,刘殿伟抱憾离开人间,时年63岁。<font color="#ffffff">u</font><br/>真可谓苦等十年杳无信,忧郁而死终遗恨!<font color="#ffffff">*^</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0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世间自有公理在 儿继父愿讨说法</font></p><p><font size="4">刘学把父亲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在南京工作的亲戚萧杰。同样酷爱书画艺术的萧杰,闻知此事,义愤填膺。他们带着刘殿伟生前用透明塑料薄膜临摹的唐伯虎中堂字,拜访了不少南京的书法大师。<font color="#ffffff">pXi+K`</font><br/>对于唐伯虎“绝笔真迹”的真假问题,南京不少著名书法家倾向于真。其依据是:<font color="#ffffff">3_p/</font><br/>一、“绝笔真迹”的书写风格与内容意境均与有关公开展出的唐伯虎书法如出一辙;<font color="#ffffff">|&amp;b</font><br/>二、鉴于此珍藏曾出自于举人之家的缘故,“绝笔真迹”是赝品的可能性不大;<font color="#ffffff">Xy</font><br/>三、排除特殊原因,邹记者十年之间竟不告知结果,其中必有重大隐情,且其本人在书法界又有一定影响,对此珍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应有预见;<font color="#ffffff">5V</font><br/>四、从邹记者有关唯一回信的内容来看,如果不是真品,他没有必要隐含玄机,迟迟不返;<font color="#ffffff">?He</font><br/>五、此珍藏在已公开出版、展出的有关唐伯虎诗书中,具有排它性、不可替代性,其经济价值难以估量;<font color="#ffffff">Mn&amp;r9'</font><br/>六、笔者在百度、雅虎等著名搜索网站中均未查出此种珍藏,如是真品,显然为绝笔。<font color="#ffffff">+</font><br/>退一步说,即使唐伯虎“绝笔真迹”是假的,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邹记者就是再忙,也应该有时间把东西还给刘殿伟。<font color="#ffffff">`G*ex$</font><br/>邹记者给刘殿伟造成的巨大不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地一位近八十岁老人说,邹记者在公安报社这么神圣的机关工作,做出这样的事,太丢人了!一位新闻同行认为,邹记者的行为如果属实的话,他不仅给公安报的良好形象抹了黑,同时也是记者队伍的一个耻辱!书法界很多知名人士,对邹记者的行为更是嗤之以鼻。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邹记者此举的原因完全是金钱利益驱使下的道德沦丧。南京的不少律师反映,邹记者的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犯罪,且涉及多个罪名。<font color="#ffffff">F!9+</font><br/>刘殿伟的法定继承人刘学告诉笔者,之所以索回唐伯虎“绝笔真迹”,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当年,曾有人以五万元钱的高价买这幅中堂字,结果被愤怒的父亲轰出家门!五万元钱,在那个年代,对我们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父亲病重期间,家里穷得交不起住院费,就是父亲快死了,也没有说等那幅中堂字要回来卖掉接济家庭的话!”<font color="#ffffff">':pci</font><br/>刘学表示,如果邹记者能幡然悔悟,如实归还自家珍藏,他可以不追求邹记者的责任。否则,他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今,刘学和妻子分别在安徽六安、江苏南京的车站码头,靠为别人送矿泉水维持生计。他说:“我已作了最坏的打算,现在之所以拚命挣钱,就是为了打官司,替父亲讨个说法!”<font color="#ffffff">_v</font><br/>邹记者何去何从?善良正义的人们正拭目以待!</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 21: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1 16: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刑法 追诉时效</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1 16: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p>按新邢法,已经超出了诈骗罪的追诉时效(至使受害人死亡的,可以判无期,本案中<font size="4">1995年冬季,刘殿伟病重死,诈骗本身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判决还轻一些</font>)。但按例外情况(学术界有争议):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是指如果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即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标准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在这种适用条件下,不管犯罪人是否有逃跑情形,也不管过了多长期限,都不影响追诉机关对其进行追诉。那么,本案中,受害人之子<font size="4">刘学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将邹记者绳之以法。也希望双方是一个误会,建议邹记者尽快归还。</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11: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p>老农太老实,现在谁还相信什么记者啊,</p><p>S:谁规定家传的文物就要上交国家的啊,又不是新出土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19: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14: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良心  报应不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9 08: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0 1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终有报,关注此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1 13:2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