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949|回复: 3

审美观对藏品价值和价格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08: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谈审美观对藏品价值的影响:</font></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总结自己的投资诀窍时,把它们形象地称为选美理论。即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收藏投资,因为收藏蕴含了审美情趣。在收藏这种群众易于参与而又高雅的活动中,人们受到的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在对藏品的选取、护养、交易中,人们的审美观得到提高。而且,审美观与藏品的价值密切相关。</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nbsp;&nbsp;&nbsp;&nbsp;<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任何收藏都可以成为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向往。如陶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作老窑瓷器,另一类是明清瓷器。这样划分的原因一个跟历史有关系,一个就是与陶瓷艺术的审美有直接的关系。元朝是一个分水岭,之所以这么分,实际上是它们陶瓷艺术的美学风格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区别。现在人们审美观实际上是受到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瓷审美艺术的影响比较多。现在收藏市场上,明、清瓷器非常热销,价格飙升,其主要原因是明、清瓷器首先工艺要比古代更先进了,色彩艳丽,而且又有各种纹饰图案。而老窑瓷器比较素雅,没有鲜艳的外表,作为藏家,特别是初涉收藏的人,受那些明、清瓷器的审美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深的。</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nbsp;&nbsp;&nbsp;&nbsp;<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中国的书画投资市场,向来以中国传统国画为主。但素来被视为冷门的油画收藏,也渐渐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涌起了热潮。作为书画收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油画收藏在近两年来显现出的勃勃生机,必然有其充分理由。一方面,它与中国画市场在国内的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虽然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油画所体现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美感,更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其所展现的装饰性和观赏性,使其更容易被市场所广泛接受。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传统国画的艺术发展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不知道究竟如何创新,大多数人的画的艺术水平摆脱不了元明大家的影响,没有让人眼亮的感觉,就象清代的一些官窑普通实用器的文饰越看越没有味道。</span></font><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V6 h: L, ?. `0 I
                                <p></p></span></font></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藏家要善于培养独到的审美眼光。收藏投资需要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绘画知识、艺术史知识、市场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民俗知识、美学知识等等。从藏家角度来说,在吸收各种审美标准的同时,注重培养独到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鉴赏力,确定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收藏审美标准,对收藏是大有裨益的。</font></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  什么样的藏品才是美的?对个别藏品作出感性审美判断或是经验性的描述是不困难的,但是让你从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藏品中,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得到大众认可的美的本质,恐怕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大家知道,藏品的欣赏是通过对藏品的观察、体味其内涵并为之付出情感的过程,而美学正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三部分中“情”的学问,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使赏析藏品更加出神入化、水乳交融,从而达到崭新的境界。</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nbsp;&nbsp;&nbsp;&nbsp;<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创造美需要想象与灵感,发现美、收藏美需要眼力与恒心。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在收藏投资中更是如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特性,独创性是构成一件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某种程度上说,独创性是作品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仅要求作品是独立创作完成的,更要求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个性或达到一定的创作高度。浅绛彩瓷就是具有独创意义的景德镇釉上彩瓷新品种,通过绘瓷艺人艺术个性的尽情释放和发挥,它首次大规模地将书画艺术的“四绝”--诗、书、画、印,在瓷器上充分表现出来,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它以雅致疏淡的风格脱颖而出,风靡一时。而今,由于它适应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商业文化的需求,特别是符合新兴收藏队伍的审美观,因而又在收藏界风靡一时,掀起了一股“浅绛彩热”。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浅绛彩将形成相对完整的自身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地位。</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nbsp;&nbsp;&nbsp;&nbsp;<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span></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15: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9 14: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17: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1 14:07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