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Q+ ~' @4 i# E) E5 e7 C7 e
0 F6 J. |& E# ]
1·乐伎铜屋 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 O- u2 |1 t- N5 I* Y6 p% G, e& ~1 V8 Y: {! a$ t( l y" |+ f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A. d) o- P4 O9 H
+ |; \9 z, Q5 O- p
5 a1 r6 W9 ]; z1 i
2·铜镇墓兽座 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F5 k. C" n. C- ]/ O& C) @
4 A- @+ z( m5 X#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5 Y7 I& a2 w, `: U' T, V+ c6 \& m1 u- s- d3 b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8 d/ x8 V# Y7 u) b9 {% j
# q$ J$ m/ o* }, ]$ a% g
/ m4 {( b& k! j6 C; R3 y4 L2 Y3·玉耳金舟 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罕见,金光闪闪。. W/ G5 J# k$ C' r7 D5 ^% u) g+ [0 c2 T
% c0 l( z5 \( D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C) D! z$ i/ g) m7 G
! l0 v7 O, H; t$ e. g/ Z
8 m4 T9 e7 h& o8 ?3 j: [: n7 Y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 }. i, I: m* Y( p! M( r
5 d8 T- n N3 b2 t4·四龙纹阳燧 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燧面内凹,光可鉴人,黑漆古。据我所知,考古出土的带有精美纹饰的阳燧,好象不多。
9 N0 P" g7 T4 ~$ [. H& C1 ]3 a, k
# C+ G' G2 E e% O% [1972年,陕西宝鸡就出土过阳燧;1995年在对一个西周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又出土了一面阳燧,但因为锈大,无法证实其能否取火;罗西章先生按这面阳燧的曲率半径复制了一面,结果这个复制品居然点着了棉絮、纸屑和香烟等!当即引起轰动,媒体争相报道《周原挖出了太阳》,199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孟西安的文章《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纪实》称:“阳燧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x& J9 f# W" r: |% |7 K4 N
4 P# D( J7 _ Z O7 P2 [
西周和战国阳燧,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知道用太阳能,这是智慧的结晶,在能源匮乏,污染严重的今天,如何效法先民,更加有效和广泛的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的能源,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我认为这面阳燧很重要。: }* }3 U. c; U; a
4 n2 {/ w' V. h5 e7 t/ p
这面阳燧现藏于绍兴市博物馆,只能拍摄到凹面
2 q9 s( Z# L5 R7 P6 y) m; C*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