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楼主: 泉镜斋

发几面阳燧,为网友大会聚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0 19: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箭头指向阳遂


) V) G& Z, a; H: l7 D$ v8 u0 j% R

0 D+ Q  J3 g3 {4 b' A6 g
( f5 {6 A, d- V9 i6 M# r! w0 Z. r. g0 p/ ^

; }! ?8 _9 T- S* l+ f2 W; S+ F6 }, w( ?6 @  [+ A! M/ e" Y' V2 B: T#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21:02:47编辑过]$ }' n  S: ~(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0 20: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面厚重,巧制的“金”太阳,阳燧多了火旺!!!
; W% |& x* v1 C: _7 G# h0 w3 n
8 E) Z+ E% Y8 q
/ o! X! D9 R5 V- v, y7 H/ {7 f" X) M+ ]) H1 f' |7 Q' F
- _/ l4 {, k7 q9 S. ~- C7 C
) ]- i* k9 K  s5 k) i

  ?" m7 R# e' G$ o% L0 E( a
6 j$ l( P- n- K9 \3 }2 i
% O1 K7 i  N" h% w) p%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1: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燧是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工具。有的朋友对其还不太熟悉。现转发两篇:三门峡市仿制古代“阳燧”成功* O$ C  S4 j! ?; K- h2 s
  1. <SCRIPT src="http://202.102.238.50/Adv/ShowAdv.asp?P=News&T=Top2">
    - l+ j* e4 q, m7 H* r0 P" g
  2. : Y. H8 ?! ~; [: b2 x
  3. <script>
复制代码
   近日,三门峡市虢国文化艺术研究所利用青铜器仿制阳燧研制成功,使这一古老的擷取“天火”工具再现当今。 3 J6 ~4 `/ {: T3 i

3 f7 d* o6 A; E1 v9 |0 A5 a  阳燧是利用太阳能取火的一种工具。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取火使用的工具——阳燧。这是虢国太子墓中的一件陪葬品,形状是一面圆形凹面铜镜,直径只有7.5公分,使用时间为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这说明在那个时代生活在我们三门峡地域的祖先,已经创造出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在世界上许多民族还在钻木取火、摩擦或击石取火的时代,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已经发明了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代表当时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物,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创造,在今日的三门峡土地上被发现,堪称世界一绝。这件阳燧制作得十分精美,正面为银白色,虽有些斑痕,但表面十分光洁,正面的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斑斓猛虎、双头虺龙和鸷鸟的图案。图中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与虎搏斗;鸷鸟怒目圆睁,展翅飞啄;猛虎瞪眼奋爪,张口卷尾,奋力迎击。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画面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创作之精致令人叫绝,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充分体现了虢国人崇武尚勇、不畏强暴、驱邪伏魔、英勇称世的精神风貌。 4 K3 Z) r- k* ^3 w) ^
$ F; M" [, S9 `* H! V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也多有关于阳燧的记载。《周礼·秋官》中曾记载:“有人掌以天燧,取火于日。”说明在西周时期,就有负责以阳燧取火的官员。《周礼·疏》中说:“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故阳燧见燃而为火。”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说:“阳燧面洼(凹),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聚为一点,大如麻椒,着物则火。”古书上有这么多的关于阳燧的记载,说明我们的祖先对阳燧的研究是很关注的。公元前5世纪,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墨翟根据光的传递和运行规律,对光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凸面、凹面镜成像的理论,特别是对凹面镜阳燧聚集阳光取火的研究有了很高的见解。他当时已注意到凹面镜,球心和焦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球心是凹面镜,球面是几何中心,焦点是阳燧取火光线的集中点。在那个时代我们祖先就有如此先进的研究成果,实在难能可贵。 ! V/ H" a! [2 [; ?  n
/ u. H8 i- U  E! z5 Q2 l
  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跨时代的革命。恩格斯指出,火的使用“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原始人类一般都居住在洞穴之中,由于没有火,抵挡不了严寒的侵袭,吃着生冷的食物,在漫漫黑夜中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因此,他们也就迫切需要火。但那时他们需要的火主要来自于天火。他们从雷电、火山爆发、森林起火中取得火种,保存起来,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利用火的力量服务自己。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学会了钻木取火、摩擦取火以及后来发明的阳燧取火工具。直到1827年英国的制药师华尔克制造出摩擦火柴后,人类才告别了原始的取火方式。我们的祖先用阳燧取火的方式比用火柴取火早了2600多年。火的使用是一次能源革命,它使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火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把火当作神圣之物,加以崇拜。在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着祭灶神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还要在村边路上给火神爷送灯,表示光明普照。在举办婚礼的仪式中,有让新娘跨火堆的风俗,意在迎吉纳瑞、驱除邪魔。新郎新娘入洞房时,睡的土坑要用火烧热,表示温暖之意。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许多崇拜火的习俗。如有的人在搬家时,不敢扑灭火种。在西南地区也多有拜火的习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足以说明火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8 Q3 ^* Z, N* ~! j4 ]
3 l6 B! P0 I: c
  在人类后来的活动中把体育运动与点燃火炬结合起来。凡是大型的体育运动会都有点火的仪式,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奥运会的“圣火”。人们把运动会与点燃“圣火”联系起来,就使体育运动会这种活动具有新的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的一种活动。人类要健康发展,要繁衍后代,永远兴旺,没有强壮的体质是不行的;为了抗拒恶劣的气候,制造优美的生存环境,改造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没有强壮的体质也是不行的。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健身强体,是人们很自觉的行为。到现在,人们已把国民体质的强弱看作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增强国民体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 N1 A+ o1 W5 x! u& ?) t
" F" ^+ d# E9 d( k2 C3 V( K+ i  [7 w
  世人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象征着光明、和平、团结、友谊。它既是古代人类对火崇拜的一种遗俗,又是世界人民盼望光明、和平、团结、友谊的心愿和追求。2008年我国将要举办奥运会,有人认为,用阳燧点燃烧“圣火”将是一种非常好的建议。
8 k9 S5 d3 s" A0 E' T# ^% h8 {% `- ~"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N2 T( A5 U9 _& o" ?+ d( i
6 a) z2 k0 k: j# ]6 ^. ]

) s2 d8 E% }: F  I9 {8 o  j4 z+ r: f( [; E

2 Y* l/ u2 f* L4 d; F9 o6 }
% c7 j1 [* q/ ~- y5 C1 ?. Q
9 H3 M8 O  g8 w6 K: m2 _9 V+ W5 k4 W( t5 J5 z' _! q
1 u& U* E* c% |, p*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1 1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以后的阳燧,也有可能是道士的法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anghx在2005-3-31 12:46:35的发言:
% O- a" q+ j" y3 T9 r宋朝以后的阳燧,也有可能是道士的法器。

! U. ?$ t/ x" J% ~6 C* k3 Z+ c, ~9 L& q0 a; m; W. {$ o
先生所言极是,昨天在一藏家处见到两面:一面凹面内有道家降符和图案,另一面带柄内凹面弧度较大,估计如是阳燧聚光效果不好,可能也是道家所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1 16: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镜痴在2005-3-24 22:03:59的发言:
, ?4 ^3 T7 `. t' a, R漂亮!养眼!

+ L. X/ ~1 d" l# u: ^
* j7 }5 l1 Z$ Z9 _7 |[em01][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1 17: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有这样精的纹饰的阳燧镜第一次见,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8: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都是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4 1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4 2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存汉先生,您把贴子都拱起来让我找新贴好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6 01: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0 2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古镜缘在2005-3-27 18:18:15的发言:9 }8 z. B2 Q9 Z+ K( V0 u# ?
]3 ~6 L7 z# r6 j- R1 }0 z$ N! `

+ o# a8 `/ L3 k玩镜子有点走火入魔,看什么都像镜子,哈哈!

0 x) J+ e4 X" R9 ]2 n
* ^  V# b% [2 ?1 }2 t5 V以上玩笑话,到真引出故事来了,我一直虚心学习,向各前辈老师讨教,看不明白的真不敢妄言;同意鉴心先生的观点,止博先生的阳燧应是取火所用,这个早有论著,泉镜斋先生的阳燧却是精品,引用的文章、图片令在下大开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0 22: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源兄过谦了,兄见识过人,大家风范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2 12: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3 2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赵本事大,这么多同类镜,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20: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信息港 www.scxxg.com      铜 镜 专 栏-----阳燧与阳燧镜          返回一阳燧的起源                        李祥
, P4 X5 ?5 M/ ?- y8 f, |/ x阳燧的起源很早。中国有个成语曰:"阳燧取火"。《周礼·秋官·司烜》中云:司烜氏掌以大燧取火于日…。这说明周代己在用“燧”。据《考工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考工记》大多认为系战国时齐人所著,说明至晚在战国或之前,古人不仅已掌握了镜鉴和阳燧的材料配方,而且已将两物并举考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云“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通过这段文字说明,北宋还在使用阳燧。而古人何时把铜镜和阳燧合二为一,制造出鉴燧,则无可考证
$ C# Y0 \" w9 p       自1963-1995年,在辽宁、北京、陕西、河南等地十余处的考古发掘,均先后出土了阳燧,其规格在7.5-11厘米直径之间,其年代,在整个西周到宋,元,明。; p; K: ]& d% k5 u: F$ D
二部分阳燧及阳燧镜介绍
' b( ~7 F% h9 Z& w图1 西周阳燧(待考证) 直径8.5厘米弓钮长2.8厘米,弓钮高0.9厘米                                             . u+ s# T2 X2 `" v3 y
图2 春秋虎鸟阳燧,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7 e+ ?1 e( U( e  g0 G
图3三国阳燧镜,圆形,直径8.3cm,厚约6mm,现保存于湖北鄂州市博物馆。
  V" t% v1 s+ {5 R图4宋阳燧镜:宽为9厘米,带柄长17厘米。阳燧面直径为6.1厘米,边缘菱花形内有凤鸟纹。现仍然保留有部分银白光层,仍可以起到聚光作用7 c: A6 v" b. L/ s7 E
图5 辽阳燧镜直径16厘米,阳燧径8厘米,燧与边缘之间有一乳突状挂钮。7 k. Y  q2 G7 d; U& i8 B
图6辽阳燧镜直径7厘米,外侧边缘有方形钮,钮有长方形横穿,便于携带。
4 u6 R: ?3 Z. f$ y6 Q7 W图7元或明阳燧镜,在直柄柄端0.6厘米处有一进径0.35厘米的小孔,此镜柄形,总高13.2厘米,镜径7厘米;一面呈凹面,为聚光取火用的阳燧,燧径6.6厘米,弧度25度,聚焦点为15.33厘米,斜素缘,缘厚0.5厘米,重160克。& e5 y3 b0 x* M7 H0 i' S: d
其他阳燧及阳燧镜:1陕西周原发现西周阳燧,直径8.8厘米,弓钮高0.9厘米,钮长1.8厘米,曲率为19.8--20
, n8 J% f9 H2 ~5 N% n! U- }    2安徽怀宁发现宋阳燧镜,重104.6克,坡面刻有平行双阴线三角状齿纹17个,外径7.8厘米,凹面隆缘对径6.85厘米,凹面的半径率为14.5厘米,与现有的阳燧镜18厘米的半径相差无几,
4 m- f) ^* S* a9 A+ t& |2 I 3 徐州博物馆有一面唐代阳燧镜,外方内圆,隧面与边缘间分布四兽。有的唐阳燧镜四兽间有四花枝。
* D* A% P  a6 G. {- @* I三谈谈阳燧的收藏
+ ?# U  }! K: ]5 W9 [  阳遂的发现很少,总括文物部门发表的资料仅仅十几个,所以研究很少,有“被考古发现所忽略的一类铜器”之说,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多。然而阳燧是人类发展阶段掌握和使用火的体现,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有重要收藏研究价值。
7 E" h! y! j: o9 b+ W, @2 n) f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几千年来古人取火方法有三:用燧石取火于石,用金燧取火于日,用木燧取火于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击石取火,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钻木取火,到周代金燧和木燧逐渐成为生活中取火用具,火镰主要是为吸烟用的。明代烟草传入中国,吸旱烟的人需要随时取火点烟叶,所以要有携带方便的取火用具,这就是火镰。火镰一般以皮革缝成小包,内装制成镰形的小铁片、火石一片和艾绒。需要火的时候将艾绒捻成小珠放在火石上,用火镰刃快撞石片,迸出火花点燃艾绒。现在火镰已经成为稀有的收藏品,然而阳燧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罕见,所以阳燧和阳燧镜的收藏变的尤为珍贵。阳燧和阳燧镜价格更是日新月异,阳燧根据珍罕多少价位有区别,一般素的早期阳燧市场价位为数千元,素阳燧镜的价格为万元左右,带纹饰的阳燧镜价位更高。仅国内市场上一枚唐四兽阳燧镜要价十万元。. H. E5 ~! p  Q
  阳燧为罕见品,目前市场上的阳燧绝大多数为赝品和“冒充品”。收藏阳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c( R6 j4 Y' p1 b( Z1 识别真伪。由于阳燧及阳燧镜价位很高,所以市场赝品很多,各个时期的赝品都有,尤其以早期阳燧.汉阳燧为甚。鉴别真伪主要根据形制.锈色.包浆等,鉴别要点与铜镜相同。
: I* w. x* A+ |9 r2把阳燧与其他青铜物件区分开。目前冒充品多为车马器配件和一些青铜容器的盖。阳燧的外形及钮的形状与铜镜基本相同,与车马器配件及青铜容器的盖有明显的区别。0 ^& a3 ?# x( U3 E2 W8 P
3有人提出古代带钩上的许多小凹面为阳燧,提出“阳燧带钩”的概念,目前分析这是错误的。原因一:目前已考证的阳燧都有实用功能,阳燧面直径都是6厘米以上,这保证了阳燧能够聚光引火。之所以有阳燧铜镜,因为在古代它们是同类,无论合金成分.形制都相同,甚至是同一青铜匠师制造。《考工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鄂州出土有一枚国内外很有名的铜镜,铭文为:"黄武六年,十一月丁巳朔,七日丙辰,会稽山阴,作师鲍唐,镜照明,服者也宜子孙,阳燧,富贵老寿囗囗,牛马羊,家在武昌,思其少天下命吉服,吾王干昔囗囗。” 这一段铭文证实这一位三国时代的铸镜师除了铸镜以外,还兼铸阳燧。但是带钩的凹面很小,没有聚光引火的功能,并且阳燧与带钩没有什么关系。" t1 B' l; H: j( U" y
资料来源:1汉龙网 2 鄂州博物馆网站 3文物信息网 " s( S& {. C. m9 u  O6 r+ B4 a/ ~
图1 西周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2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o% y6 l0 n4 G/ Y/ |) l! X2 w: k$ V: j0 H7 ~
- f) ?) U2 I  z

: u6 ]$ X& J6 @% ]5 U# z! t4 m% H# ]. N/ f+ a+ t

( J" T. }& ^" t( t1 C' O
$ o3 P9 g6 H' c, @
6 d! N/ [% J- u5 p0 I/ _! s* ?- h2 M) {4 W9 K  ], P% B1 E: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2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5 X- J# j6 O+ F: A1 j. V
0 w5 w6 k& J! ^9 o
& R5 D7 G% K; m0 j2 ?
0 G$ b5 R8 _. ~/ d2 i. P' `8 D

$ _3 |$ Z# v" L6 ?/ Z
/ R7 n0 s$ T* k5 a' s6 [+ ~8 H  g; C0 d% G: s' x, e3 s% _

$ F! l7 y0 y; I/ L: t$ x5 C; o7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2 16:5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