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713|回复: 8

大运河瓷----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起止年代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 2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u' t( p# H! q5 V# |; A
第一章 关于“大运河” 。。。。。。。。。。。。。。。。。。。。。。。。。。。。。。。。。。。。。。。。。。2
1 |4 K' V3 d# j) i+ ~* c# N1 U9 t5 N3 p& G$ p( F4 s
第一部分 八朝荟萃、百窑纷呈的“大运河瓷”2 v+ @0 o+ H; ]& r4 H2 c2 r
第二章 何谓“大运河瓷” 。。。。。。。。。。。。。。。。。。。。。。。。。。。。。。。。。。。。。。。。。4& I, k! u% e9 x
第三章 “大运河瓷”的窗口,淮北市藏瓷 。。。。。。。。。。。。。。。。。。。。。。。。。。。5
8 s$ V! U6 n0 U9 l7 h# R" z6 H  Z第四章 一枝独秀报春来 。。。。。。。。。。。。。。。。。。。。。。。。。。。。。。。。。。。。。。。。。。7
: {$ h0 E/ x# a) r$ v9 o$ H第五章 宿州市近期的两次考古发掘。。。。。。。。。。。。。。。。。。。。。。。。。。。。。。。。。10
# Q% D, x+ @4 s* T. t$ J第六章 决非必然 。。。。。。。。。。。。。。。。。。。。。。。。。。。。。。。。。。。。。。。。。。。。。。。11
$ ], T- b5 C/ f& |- Y, g9 E4 i3 t  w' M. D. {$ Y" X9 `! j
第二部分 大运河的废弃
2 a7 a( x1 Q6 o. T% v, S$ I# a6 }) X第七章 史料可见数被废弃 。。。。。。。。。。。。。。。。。。。。。。。。。。。。。。。。。。。。。。。。121 d  {0 w2 {, w! @
第八章 通济渠塞而复通需多久。。。。。。。。。。。。。。。。。。。。。。。。。。。。。。。。。。。。。138 _) M- O; e( ~8 m
第九章 漕运功能丧失与大运河的衰败 。。。。。。。。。。。。。。。。。。。。。。。。。。。。。。15, T7 r& ]9 p! r% M1 |! f
第十章 金代大运河运行的考证 。。。。。。。。。。。。。。。。。。。。。。。。。。。。。。。。。。。。163 u' c4 P4 }. E. S, e0 F
第十一章 金代小运河——长直沟考 。。。。。。。。。。。。。。。。。。。。。。。。。。。。。。。。19( h1 H5 B# X& Z/ \0 E+ b. a: e1 _5 h3 o
7 Q! h* q+ c, M
第三部分 大运河的湮塞和“大运河瓷”( c; D2 |5 F  P
第十二章 南宋与元拉锯时期的隋唐大运河。。。。。。。。。。。。。。。。。。。。。。。。。。。21
; s& h% W! Z) [: M3 i第十三章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的湮塞。。。。。。。。。。。。。。。。。。。。。。。。。。。。。21! z( ~- y+ m  B! ^7 J% u, Y  l( m
第十四章 话说“大运河瓷”。。。。。。。。。。。。。。。。。。。。。。。。。。。。。。。。。。。。。。。。240 y) R, j3 d* m+ f7 ]9 {

7 j& o8 F& `" h: E" o; ]; y. n第四部分 附图、照片0 i" ^; b. `, S/ Q. C- i/ j1 b

8 h6 p% x) s  [/ w2 D& Y3 y2 w0 M4 S& X# m( D+ w
隋唐大运河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这是丝毫没有争议的。而止于何朝?何代?何年间?却历来是令许多史学家支吾其辞的难题。随着在安徽省境内的170公里隋唐大运河,陆续有三处被考古发掘,田野考古的出土遗存大量涌现,对隋唐大运河湮塞年代的传统说法,越来越疑窦丛生、越来越受到挑战。在田野考古中渐趋明朗的、隋唐大运河运行年代,如何在典籍考古中印证,在史籍中钩沉出明确的记载,从而,做出最合理的解释,使史界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能够达成共识,这就是本文企求的宗旨。1 Q# s& B& @& U- m: @0 b0 \
第一章 关于“大运河”9 X. P6 `6 f3 a2 n! h
“大运河瓷”一定是产于大运河。
; Z3 d  U7 R% ]  e( u运河是沟通水运的人工水道。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刊沟、江南河、永济渠,宋代始称运河。6 m+ p; d3 y0 S3 q
中国的古运河很多,称之为“大运河”者,乃是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国之运脉。当然,可能有人会提及灵渠、漕渠、鸿沟、刊沟等隋以前的运河水道,应该说,这些水道多为中国分裂时期的产物,可冠之以“古”,不可冠之以“大”。它们是区域性的、封闭的水运系统,是阶段性的探索成果。
6 I- c& p  f+ B" n1 w' H# s& E& q$ R没有大一统的江山为舞台,怎能打造出顶天立地的宏篇巨制?时势造英雄,就是要有背景。秦统一中国后,才有足够大的疆域筑起万里长城。后经两汉而三分天下,历魏、晋、南北朝,隋再统一中国,才又有了足够大的疆域,开凿“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两位统一江山的疆土开拓者,一个用确保北方安全的长城,成全了汉朝的文治武功;一个用四通八达的大运河,成全了大唐盛世。只有大统一下的中国,才有可能打造中国的运河之最、世界的运河之最,才有可能造就人类的奇迹。(附图一 唐代形势图)
2 J! k. \+ d. H$ w, @大运河始凿于隋,由隋朝都城西安为起点,呈“扇形”东南、东北展开,沟通了海河到钱塘江的五大水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元明清时,由于政治中心北移,为了满足京城朝臣奢侈的消费,因漕运需要,在原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经不断改线、改造,收缩为以北京为起点、杭州为终点的,南北“线形”格局。(附图二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对比图)
% D5 s! M* z' M! Z  K隋唐“扇形”大运河,向京杭“线形”大运河的演绎,记载了大运河的发展史,这个演绎过程,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这段历史,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封建社会的衰亡,造成了大运河的收缩。 6 v$ I& G6 Q7 E1 |0 \
大运河之“大”,还体现在“意义重大”上,在汉语词典中,重要也是一种“大”。隋唐大运河的意义可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是全方位的。但到了京杭大运河时期,便只顾及政治需要了,那就是“漕粮”。
7 s! g* v/ S( r$ D- l8 e8 ^漕运,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功能,运粮看上去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实际上却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因为古代的漕粮,就是中央的财政调拨,是实际可用于分配的财力体现。尤其是多事之秋,漕粮便成了稳定大局的先决,成了维系封建统治的悬丝。由是,自隋到民国津浦铁路竣工前,大运河,便成了江山社稷,赖以存续的漕运水道,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唯此为“大”。# E4 ?7 o% X7 f" d& P
大运河之“大”,还体现在对外交往上,它为大中国的对海外延伸,奠定了基础。西域的荒漠古堡、野冢驼骨,见证了向西走向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它的起点是西安;东海、南海的出水陶瓷、沉船朽舢,见证了向东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它的起点是扬州。而东西大运河,即公元六零五年,仅用一百五十多天完成的,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就是链接两个起点的千里水道。这一链接,将国内东西南北的产、销结成网络,形成了大中国一统的市场,和出口外贸能力,使中国对进出口贸易、要求更加迫切,由于利益的驱使,更早地催发了航海家远征的冲动。
7 f' r% F3 J&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由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一个朝代的社会发展方向,已成
8 S" j+ R) x' w司空见惯,如果没有东西大运河,将出海口扬州与京都西安链接起来,没有天子的东临' |* N  R+ W2 |: {- H
巡幸,海上“丝绸之路”,肯定要晚上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如果没有开掘大运河的暴; W) H; w& G8 T* k# d' }6 b8 w/ c
政酷役,隋亡与唐兴也会迟到一个时期,大唐盛世也可能会成阴差阳错,中国的历史  h5 }* C$ s6 J' h" L7 ?! g" G8 R
也可能因此而改写。
) J$ u' K% j# @2 ^$ y/ ?1 i作出以上猜想,我可以柳江口码头出土的“大运河瓷”,为据说明,大运河瓷中,有大量的唐三彩、邢窑、定窑、黄堡窑产品,这些西部、北部唐代的精美陶瓷作品,出土在东西大运河中,出土于柳江口码头,应该说,绝大部分是用于出口外销的,唐代著名窑口的作品,都属于奢侈品,主要供皇亲贵胄使用,安徽淮北段通济渠,并非以上窑口赴京进贡的必经之地,应是东趋江都出海口的必经之路。另据文献记载,扬州,同样发掘出土过大量以上窑口的瓷器。
% R2 ~; w  a! \( E! `7 ?6 g/ q9 B因为,瓷器对水路运输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没有隋唐大运河的沟通,西部和北部窑业的外销,将受到制约,同样,可能因销路而影响规模,因规模而影响效益,因效益而影响技术发展,对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隋唐大运河的开凿,第一,连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使我国的对外交通形成网络,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第二,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往西、北开拓了大片的腹地,不仅提供了大量外销货源,而且链接了进口商品的最大市场——西安。第三,由于顺畅了流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北部窑业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陶瓷“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第四,中国走向世界是瓷器的功劳,瓷器——China就是中国,没有水路运输,就没有瓷器的出口,通济渠让中国走向了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似乎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才更为妥帖。
0 _0 a+ L- @" `* N% z! t: e4 M以上四点,足以左右唐代历史的轨迹。隋唐时代的中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这段历史,既是中国史,又是世界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隋唐大运河功不可没。8 b( ?6 w) M$ T  G6 O. A
由于黄河泛滥,淤淀的黄沙,将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道,瞬间掩埋地下,大量的文物遗存被自然灾害,用窒息式的方式与世隔绝,并完好地将大量信息保存下来,这条遁入地下的大运河,用大量的文物记载了运河昨天的信息。它们忠实地记录下大运河的隋唐宋历史,记录下大运河:枢纽四面八方、融贯东西南北、流转山泽百货、调遣官商兵旅的历史。
) N$ S+ N; p! s) Y9 T2 ^地下大运河,以瓷片为主要载体,记载了大运河前七百年的历史;地上大运河,用现貌反映了大运河后七百年的历史,“大运河瓷”记载的信息流,可担纲佐证大运河史的半壁江山,其功可彰。
/ U7 b2 b8 ~% S9 C4 x
6 ~& f! k  p/ }8 f1 P9 b第一部分 八朝荟萃,百窑纷呈的 “大运河瓷”
7 D* U% |8 x" G: X+ k0 T! i6 C+ A: ^0 `& W
第二章  何谓“大运河瓷”
$ v  A& D, L1 |, K0 K: f8 F9 M
+ ^- c' Q0 {9 j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公元六0五年的首期工程,从西安到扬州,基本东西方向,略微偏南,共分四段,除西安到洛阳段称漕渠外,其余三段统称通濟渠,通濟渠中最长的一段,是从俊仪(今开封)经宋城(今商丘)、永城、夏丘(今泗县)到泗州(现已因地震没入洪泽湖),注入淮河。6 W* q  Y+ ]- N8 w$ A  T0 T' T
首期工程最长的这段运河,是通濟渠的东段,因是在汴水等自然河道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故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广濟渠,隋唐宋金的史料上,五个名字混用,加之,古代泗水与泗州都简称“泗”,导致这段河的走向,在典籍考古时,出现千年之争,成为历史悬案。这段古运河,因黄泛而全部没入地下,成为地下大运河,又因为黄河泛滥这种窒息式的掩埋,与史料记载的语焉不详,得以使这段地下大运河丰富的文化遗存,完好保留至今,其中,数量最大、最完好的就是陶瓷器。
  ]% x$ W3 @; v& U* D/ |我们知道,使用至今的水道,很少能出土完好的陶瓷器皿,因为它需要经常开挖疏浚,文化层被扰乱,遗存被破坏、或者早已出土面世。而这段地下大运河,黄泛的瞬间掩埋,如同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窖藏,被截断的历史,嘎然而止,悄然凝固,不朽的陶瓷,在静默中等待着重见天日、披露信息,再现当年辉煌。
3 F- m7 a& z- @+ M古陶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面世形式可分为:传世、出土、出水。其中出土又可分为:墓葬、窖藏、遗址发掘。按产地可分为众多的窑口;按釉色和装饰手法归类,唐可归为南青北白,宋可归为六大窑系;按时代划分,又可分为原始青瓷、六朝瓷、高古瓷、明清瓷等。但是,作为以数量大、时代长、窑口多、地域广为特点的,通濟渠东段出土的陶瓷器,我们以为,任何一种分类法,都不能正确涵盖这部分古陶瓷的类型。
2 j* q  I& d4 e3 r7 g& y1 ~5 U! W3 ^0 `因此,我不得不以“大运河瓷”来称谓她。“大运河瓷”,既有时代的含义----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朝荟萃;又有产地窑系的含义----唐之南青北白,宋之六大窑系的百窑纷呈;又有出土地域的含义----三省十八县,长达650公里的地下大运河;又有主要研究对象的含义----大运河、陶瓷。
$ N+ d2 i/ d7 [, }. c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运河瓷”的定义,那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被黄泛掩埋的、出土高古瓷”。9 v* A$ _% p: M! [/ n
这里提到了“被黄泛掩埋的”概念,这是因为:第一,“大运河”故道中,正在使用的水道,因经常疏浚开挖,不可能保留较完整的遗存。第二,已形成地下运河的故道也很多,如往东北方向的永济渠,但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除部分北方出口外销瓷器路过外,南方的贡器和大量的奢侈品运输不经过。隋唐宋时期遗存的地域范围较小,第三,还有非黄泛掩埋,如江南运河裁弯取直后,自然淤积的大运河故道,由于淤泥的腐蚀性较强,上层叠压土石大小不均匀,易造成严重破损,釉面品相较差,且不易发掘,研究与收藏价值不大。
5 p; D$ [" g) l) Z' k  |根据发掘现场观察,通济渠东段地下大运河文化层,及以上的叠压物,多为金黄色粉沙,颗粒细小均匀。可以想见,当黄泛来临之际,虽波涛汹涌,但河下的遗存,由于有数米积水缓冲,不会造成较大震荡和流动,最多只能产生轻微飘动。沉船上正在运送的瓷器,因有船体及包装物保护,可避过惊涛骇浪的冲击,一旦沉入水下,也会迅速进入静止状态。然后是长期的粉沙沉淀,迅速的淤土掩埋,象在澄泥池中一样,上面流动,下面越沉越厚,这种黄泛掩埋,隔绝氧气,微生物失去生存条件,腐蚀和破坏很轻。黄河之水虽黄浊,但它是源于雪山之融冰与天雨之水,冲刷黄土高原混合而成的泥浆,虽浊但极净,沉淀物形成的粉沙为弱碱性,腐蚀性远小于海水。$ N& W3 @: {, a. M
第三章 “大运河瓷”的窗口,淮北市藏瓷。0 o& u) i+ d, M( i
通济渠东段,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
8 S# C* O  {/ J. d% A# ]/ s此十八县中,一般引用的史料记载为十七县,缺安徽省的濉溪县。一九五0年,原宿县行政区划,一分为二,析出濉溪县,后又在濉溪县与萧县的范围内,成立了省辖市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在濉溪县境内全长40。8公里。原史料中,由对行政区划变更,导致的更名与撤、迁县,都已作了调整(如符离、灵璧、虹县、泗县、泗洪、泗州等),唯有濉溪县因属新建,知之者甚少,然而正是在这40。8公里范围内,诞生了大运河历史上的首次考古发掘。
. q3 _6 B. ~1 s- Y1 M由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650公里,形成的地下大运河,出土最多、最完整的文物遗存,就是“大运河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收藏逐步走进平民的生活。厚重的历史积淀,俯拾皆是的古瓷遗物,孕育和造就了淮北市一批“瓷痴”,他们把水利、修路、耕作中出土的大量古陶瓷,收而藏之,为收购大运河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保护并收藏了东至泗县、西至商丘,七个县范围内,几十年出土的大运河瓷。0 a6 N" v5 K$ F6 x9 _( B
作为1958年建市的新兴工业城市,正因为她是新市,所以渴求厚重的历史积淀、渴求传承历史的文明,需要宏扬文化底蕴。淮北市为展示“大运河瓷”,并从这一侧面,彰显大运河的唐宋盛况,斥资4000万,建设了占地40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的博物馆。2004年开馆的淮北市博物馆,再现了宋代柳江口的石码头,修复了唐代的沉船,用黄杨木雕的巨幅组图,再现了“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繁忙景象。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展厅面积,展示了七百余件“地下大运河”出土的精美完整陶瓷器。馆藏“大运河瓷”,囊括了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八个朝代的,上百个窑口的作品,如唐代,除代表南青北白的越、邢窑外,尚有瓯窑、婺州窑、寿州窑、岳州窑、洪州窑、景德镇窑、巩县窑、曲阳窑、黄堡窑、井陉窑、邛崃窑、鲁山窑、长沙窑、浑源窑的器皿。宋代更是六大窑系琳琅满目。青釉、白釉、黄釉、黑釉、褐釉、绿釉、钧釉、紫釉、青白釉、三彩、辽彩、红绿彩、**釉、虎皮釉一应俱全,丝毫无愧于“八朝荟萃、百窑纷呈”的褒奖,对高古瓷爱好者来说,真正美不胜收。
3 T, Z/ f5 v( P/ z淮北市博物馆陈列的“大运河瓷”,是再现大运河的一个“窗口”,它用产自辽阔疆域、东西南北中的高古瓷,折射出隋唐宋元的繁荣昌盛,用精美绝伦的展品,让我们窥见唐宋盛世、君临天下的一斑,让中国人骄傲,让淮北人骄傲。3 ]$ r& {1 n2 {9 Z$ w6 \* [
淮北市博物馆陈列的“大运河瓷”,几乎全是完整器,令人震撼。但如果你有幸看到众多的民间藏品,它的美伦美奂,静穆古韵,会让你更加震撼。因为,真正的精妙孤品,尚散失在民间。当然,方家巨匠,会更注重那不可胜数的残件、可修复件,和堆积如山的瓷片,它们会让你看出更多的门道。
8 Z5 y9 W! m. W0 _1 |( p% N% I! Q
第四章 一枝独秀报春来。
1 j" t3 z2 R) z
6 Y9 [3 r" p9 O) k. ~. ?通济渠东段形成的地下大运河,全长650公里,流经三省十八县、市,其中不乏古都名城,更兼有唐宋时的州、府附郭,何以偏偏在不见经传的淮北市、濉溪县破土而出,一枝独秀、报出了七百年前的信息呢?剖析开来,既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偶然寓于必然之中。
- O6 L$ O  y4 z' Y因为是地下大运河,文化层是被黄泛深埋入地下的。从荥阳板渚起,到开封东的这段运河,基本贴近黄河,平行往东。由于黄河为地上悬河,堤外地下水位较高,不易开挖。那么,在兴修河渠、建筑房屋时,一般还未挖到文化层深度,地下水已似涌泉,因而,在建筑物的基础处理上,一般采取其他补救办法而减少深度,从而减少了文化遗存重见天日的机会。据专家推测,可能位于开封、或郑州附近的北宋官窑窑址,即是因此原因,而至今未能找到的。
% B4 ?/ K1 R2 }2 y5 F( Y3 _一九八四年,中国唐史学会、杭州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院、河南省史学会,组织的“唐宋运河考察队”,于七月十四日到八月二十五日,沿浙东运河、江南运河、刊沟和唐宋汴河故道(即本文所说的地下大运河),作了一次实地考察。据这次考察提供的资料显示,从盱眙古汴河入淮口开始,到开封的这段大运河故道,基本与现今公路重合。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利用原有隋堤的高度筑路,以减少填方工程量,这是非常自然的选择,这种选择导致,由于修路走的是隋唐大运河的南北大堤,将绝对标高上提,填方量小,挖到文化层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河南省段基本上是这样。
% b2 X: ?( u0 ]$ }4 B: p- ^* L同时,这次考察还发觉,只有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的宿永公路(宿州至永城),走的是汴河河床,而不是河堤。这段公路,当地人叫“槽子路”。据说,解放初期的宿永公路,在两道河堤中间,地里干活的农民,只能听到喇叭声,看不到行驶的汽车。那时北堤宽约四十米,平地高出五米左右;南堤宽约二十米,高出地面三----四米,南堤已残缺不全;河床高出地面两----三米。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年复一年的农田基本建设,使高出地面的大运河故道,逐渐摊平。时至二十一世纪,只留下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坡带。3 {$ e2 B, t, C+ h
到宿州市后,往泗县的公路改走汴河南堤,直到江苏境内的泗洪、盱眙。这一段也与河南段一样,提高了绝对标高。. y( @, d. p; G0 G# z0 ?, a* d0 N
泗洪和盱眙段大运河,接近汴河入淮口,史载,宋代治汴,实施了“木岸狭河”的措施,除引黄口与入淮口外,其余河道均岸直流速,激流冲沙,放慢了淤淀黄沙的速度,减少了疏浚工程。而地处入淮口的泗洪、盱眙段,则岸阔浅慢,成为了淤沙的港湾,疏浚较多,因而遗存较少。
3 S2 S7 Q5 B2 A, c4 E& l综上所述,长约650公里的地下大运河,在柳孜,首先正式进行考古发掘,了断了汴河走向的南北之争,并且,河南、安徽七县出土的大运河瓷流向淮北市,建成了以大运河藏瓷为主题的博物馆。首先还应得益于这段“槽子路”。长达650公里的大运河唐宋文化层,象一条矿脉,曲曲弯弯潜入地下,而槽子路降低的标高,客观上形成了矿脉中的“露头矿”,首先出土大运河瓷,先于其他地方出现收藏热,首先被考古发掘,“一枝独秀报春来”,这是必然。
( ?' I" ~7 N) R2 K% ]柳孜,又叫柳江口,唐、宋、元、明皆为商贾云集的大镇。镇址建于汴河南堤上。《宿州志》载:明代柳孜镇有“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明代柳江口,由于大运河湮塞而没落,但仍可见唐宋小镇之盛况。柳孜现存宋碑两块。其一为“天圣塔碑”完整无缺,碑文载:该碑立于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二月七日,其中助缘修塔者有“右班殿直、前柳孜镇兵马监押兼巡检张处仁,左侍禁、柳孜镇兵马监押兼巡检丘裔”,兵马监押兼巡检掌管捕捉盗贼,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一般设置于州、县或控扼要害之地。柳孜镇设有“兵马监押兼巡检”,可见其地冲之要害。
( o" M& _9 q* Z4 w  @另据史载,唐咸通九年 (公元869年),藩镇割据,庞勋叛乱,派部将姚周,屯兵柳孜,控扼漕运,以断京师粮路。康承训将兵七万围困柳孜。宋时,杨存保曾与金兵战于柳孜,亦为控扼漕运,以供京师。元至正年间,侯德源任柳孜巡检,数与农民起义军交战于此。柳孜虽为小镇,但地当要冲,控扼漕渠,商旅要会、百货转承,能屡见史载,可谓历史厚重。
" y! ]. O7 g5 T; c# c* l抗日战争期间,在柳孜镇隅子街口,离地面五米深的地方,发现一条由南往北,深入地下的石台阶,均用两米长、六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的青石块砌成。当时,即断定是座落在大运河南岸的一座大型石码头,由于兵荒马乱,无人顾及考证发掘。* ?) y! ^4 g9 F, t/ \" p
解放后至一九八四年间,在濉溪县境内,还因烧窑取土、修筑宿永公路、兴修水利等,多次挖开了大运河断面,据安徽社科院朱玉龙先生,八四年所记《汴河及其对安徽淮北地区的影响》一文载“一九六二年,淮北地区兴修水利,曾于百善、柳孜、四铺挖了三条南北大沟,穿汴堤而过,可以清楚看到汴河断面的情况。据当时负责这项水利工程的,一位水利干部回忆,河槽口宽四十米,底宽十五米。堤为夯土结构,坡度较小,河床内为淤泥沙土,从地表向下七米,仍未见原始土层,故公路桥不得不改建它处”# p$ E3 u$ e% ]$ V7 M
三铺乡的石圩子村,长年烧砖取土,切开了隋堤北堤及河床,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汴堤逐年加高的夯土分界,和河床中淤积泥沙的土层分界。堤为黑色原状土,坡度1:2---1:3。河床上半部分为黄沙土,下半部分是黑壤土。淤积厚度,地表层2—3米,向下依次为八十七厘米、六十厘米,一百零七厘米、七十厘米、一百厘米、八十厘米(是否大致是隋、唐、五代、宋、金、元对应的文化层?笔者注)。淤积层中,蚌、蜗牛等水生动物的残骸,比比皆是,朽掉的古钱、破碎的陶瓷片,俯拾即得。另外,还有许多段木和骨骸。
$ j5 l# D( p1 {  }" r7 x8 G朱玉龙先生八四年的记载,以及当时隋堤的断面所示,其实已很能说明通济渠的走向,但当时走马观花式的访古考察,未能提供准确的发掘报告为依据,仍不足为“大运河”考古定案的凭据。故八五年中国唐史学会组织的“访古”文集中,很多文章仍写到:通济渠路线目前尚难下定论,只有通过系统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来印证文献记载,才能下结论,现在,也只好求同存疑。”注一
' V- M: p( W6 @; ^一九九九年初,百善镇以西,宿永公路段拓宽工程开工,在对穿过柳孜村一段,进行裁弯取直的新路基础施工时,挖掘中出土大量陶瓷器等文物,结合当地老人对抗战时发现,深入地下五米的石阶的传说,省、市、县文物部门,共同对修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了认真的考古调查,并将调查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8 W1 k1 s" O+ n7 S* e* b- E+ s
五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路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探方8个,累计揭露面积九百三十平方米,历时近二百天。发掘出一处石构筑物遗址(宋代码头)、八只唐代沉船,隋唐宋金时期陶瓷器1653件,灰坑一座,以及大量铁器、骨器、石器、画像石、动物骨骼等遗物。出土瓷片数十万件,当时可明确辨认出窑口的有:寿州窑、白土窑、烈山窑、芜湖东门渡窑、越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建阳窑、长沙窑、鹤壁窑、巩县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定窑,还有一些属于耀州窑系的青瓷,定窑系的白瓷,以及属于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刻划花瓷和外黑内白地黑花瓷。(见照片1--11 )0 N: V5 L2 z- d, l) {* C
根据发掘报告所述,发掘点所布探方,均位于大运河故道南侧岸边,河道深达七米,上层4—5米为表层,及运河废弃后的地层堆积;下面,是隋唐时期大运河运行时,所形成的文化层,其厚度为2米,其中的“一期一段”出土器皿,“具有典型的隋代器物特征,代表了运河的开挖和最初使用的年代。(见照片1--4 )而到了宋代,大运河宋代河道,在隋唐河道的基础上,向北偏移了10米左右”注二 致使宋代石码头,压覆了隋唐文化层。根据七#探方资料分析结果看:上层4—5米仍为表土层,及运河废弃后的地层堆积;下面,是宋代大运河运行时,所形成的文化层,其厚度为2米,河道深仍为7米。7米以下为料姜石生土层,无隋唐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 `! ~' H/ i" V- [2 L# o* j! {
根据该发掘报告分析,限于上世纪田野考古、窑址发掘的经验不足,对该发掘结果的认知尚有局限,现应重新评价三点:一是,对出土的陶瓷器1653件的产地窑口认定,应按最新窑址考察的结果审定,特别是发掘报告中指出:“初步能辨认的窑口……,除此,还有一些残碎瓷片的窑口不清楚”根据该市文物征集的长期经验,窑口似应更多一些,这对研究运河史、交通史、具有更大的意义。
) i0 o7 j2 t% \- M7 F二是,宋代河道向北偏移10米左右,可能是宋代治理大运河,所采取的‘木岸狭河、扼束水势’,从而形成‘激流冲沙、减慢淤淀’措施,导致的大运河河道缩窄的结果。从发掘报告亦可看到,此次发掘,也曾出土了大量的木桩。这样理解,是否才能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 y8 @- w6 D  `* U: S! q- D6 Y7 \$ k三是,该次考古发掘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隋唐大运河走向,与始凿年代的问题。因为,关于汴渠南线北线之争,在典籍考古为主的以往时期,史料所载“走汴入泗”,被理解为:经商丘后,走泗水运道,经徐州、萧、砀,到淮阴入山阳渎运河道一线,而不是经汴渠入泗州,且现在持这一观点的,颇有“大家”。古代又有白居易的诗、苏轼的《书传》等为证,争论中颇占上风。而作为田野考古的杀手锏---挖开来看,则是最让人心悦诚服的。故本次考古发掘所布探方,主要是为揭示隋唐文化层,尤其是发掘出大量隋代的文化遗存。这批具有典型隋代特征的大运河瓷有:寿州窑、安阳窑、湖南湘阴窑等窑口的作品,以及多达8艘的唐及唐以前沉船,彻底否定了“隋代初开大运河走北线,晚唐时改走南线”的猜想。
7 b2 ^4 T, c) j- L% Y. N6 H% x$ z那么,在这一发掘的明确目的,实现的同时,也为成果的更全面性留下了一点遗憾。那就是探方未能再向北、向东揭示一些。因为宋代河道束窄,移向了向北的河床中心,7#探方虽挖了宋代文化层,但面太小,出土遗存太少。另外,由于宋代建设石码头,该处文化层被扰乱,年代的叠压分层不够典型。如能往北、往东再扩一些,挖开宋代石码头东侧(下游)的文化层,可能会因水流的涡旋,收获更多的宋代及以后文物,文化层叠压关系可能更典型.那将会揭示出隋唐大运河鼎盛期,宋代的更多秘密。也可能会让更多精美的宋及宋以后的大运河瓷重见天日。
: [! U. L' x4 b9 F0 {" y4 o6 T% a9 w5 s2 N第五章 宿州市近期的两次考古发掘
! w2 t& d8 J7 \7 R1999年,淮北市柳孜考古发掘成果,被国务院公布为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引起周边城市的高度重视,2006年4—8月,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为主,并抽调淮北市、淮南市、宿州市文博考古人员,组成了考古队,对宿州市西关步行街工地,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钻探面积两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6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含完整器)1400件,主要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玉石器、琉璃器、另出土了动物骨骼一批。各类出土文物中,瓷器比重占85%,经初步整理,可归属的窑系有:邢窑、越窑、寿州窑、白土窑、巩县窑、长沙窑、吉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等,精品有:唐代巩县窑的绞胎枕、三彩枕、长沙窑的褐釉象座枕、长沙窑褐斑执壶、北宋定窑花口瓜楞腹白瓷瓶、磁州窑珍珠地花卉白釉钵、以及唐宋瓷塑人物、动物,还有健身球、色子、围棋子、弹丸、哨子等玩具。(见照片12--29 )在发掘的600平方米内,出土了数十万件瓷片。(见“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首次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展纲要”)
* e. N# w% U5 B8 t* ^7 @经发掘得知,大运河的河口宽为32.65米,河底宽近20米,深5米。这与1962年,濉溪县百善、柳孜、四铺三条南北大沟,挖开的汴河断面情况基本一致。. ]" ^" W" b' H" P- o. A; i
2007年初,宿州市区内的佳苑工地,基础施工时,因该工地位于隋唐大运河遗址上,安徽省考古队又组织了发掘,这次发掘,除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铁器、铜器、骨器、玉石器外,还发现了石砌建筑物遗址、沉船、石弹丸等。宿州市是大运河上的重镇,因保漕运通畅,唐元和年间(809年)升为州,咸通三年(862年)于宿州置宿泗都团练使、宋建隆元年(960年)升为防御使,开宝五年(972年)建为保静军节度,这次发现的石砌体是码头?还是要塞?尚待进一步发掘考证。另据笔者现场观察,该处出土瓷片,与前两次大运河的考古发掘,最大的不同是,大量的龙泉窑和精美的钧窑瓷片面世,期待宿州市这次考古发掘会有更大突破。( p+ B7 i: ?( n
截至目前,通济渠东段长达650公里的地下大运河,在安徽省境内的约170公里段,已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也是大运河仅有的,三次规范的考古发掘。这三次考古发掘成果,是大运河考古的重要基础资料,应结出更多的研究成果。8 l( X* f. _- y% K9 h6 j+ X
第六章 决非必然
1 l9 r& y6 \1 y9 Q  x3 _由于宿永公路“槽子路”走的是大运河河床,地下大运河在该处首先被披露,似乎是必然,但又决非必然。淮北柳孜,作为隋唐大运河的地下遗址,被首先发掘,是与淮北市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及淮北市有着一支十分敬业的专业文保队伍,和万分投入的业余收藏家队伍分不开的。
: y& e6 d$ B* h% a何以数百公里出土的“大运河瓷”,流向淮北市?何以未需国家、省财政投入一分钱,建成上万平方米的展馆?淮北地区亦曾有过,挖出古瓷器以为晦气,必将粉碎而后快的风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土的“大运河瓷”几乎全被砸碎。但当淮北市的收藏队伍,先于他方出现之后,“晦气”的器皿能变为古董,能换出钱来的时候,人们便变的小心翼翼了,“晦气”的瓷器,转而变成了“宝”,沿大运河的农民争相传颂,谁家捡到了“宝”,从柳孜村的农民中,逐渐产生出了一支“淘宝队”,西至商丘,东至泗县,干起了“淘宝”的行当。他们虽似乎“违法”,但却客观上保护了文物,他们作为国家文物征集的补充力量,对文物的保护作用,远远超过了专业的文保队伍。他们的行为,既代表了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又确实需要规范。如不加以规范,也会走到文物保护的反面。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Y* W0 D! [) m  I
其实,隋唐地下大运河,在其它地方被首先抢救性发掘的机遇也是很多的。通济渠走“南线”,被柳孜发掘证实前,很多专家也推断出,“大运河”从泗县、宿州、永城的市中心穿过,在这些穿越市中心的河道上方,每年都有新的高楼迭起,它们在基础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出土大量“大运河瓷”,以及其他文化遗存,只是不幸的被扼杀了。建筑商、开发商、地方财政,都不愿为发掘“埋单”。而淮北市这一新兴工业城市,对自己以往的古文明倍加珍重,需要展示厚重的历史积淀,恰恰成了这次发掘的契机。
. T5 R! x1 M4 n* U6 I淮北市博物馆及民间藏瓷,是“八朝荟萃、百窑纷呈”的“大运河瓷”的窗口。为研究大运河史,隋唐宋金元交通史、唐宋金元陶瓷史、隋至元水利史,以及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是国人展示昔日大运河风采的一个缩影,她是大运河工程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佐证。+ X7 @( t4 n2 \1 F7 Q: O  T
注一:<<隋唐运河与中晚唐漕运>>潘镛 王永谦著8 O6 ]) C5 x1 K! i5 z8 \
注二:<<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N0 d- B& B8 {, ?1 z. j* T# X/ G
' `2 f! d  \& V) ~' t  _: G- z$ J% s7 E. h
第二部分 大运河的废弃
+ g; `6 p- e6 J
# K) F5 g% M" p2 Z7 s! T& ?大运河从隋代开凿以后,几经废弃,塞而复通,通而复塞。这段大运河究竟何时最终废弃,并成为地下大运河?也就是说,通航究竟到何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它牵涉到“大运河瓷”中的许多金、南宋、元代遗存,能否发放出生证的问题.0 C, k3 o' E+ _7 U! Q1 Q% |7 v
第七章 史料中可见数被废弃。% E. p4 R8 z7 t
大运河的首次淤塞与废弃,始于安史之乱时的战乱与割据(公元755年)。旧唐书载:“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注一“东都河南并陷贼,漕运路绝”。5 G4 ^  z- y% B2 ~/ A
安史之乱,淮河以北,尽被人祸。叛军、唐军的抢掠烧杀,以致满目苍凉,沿通济渠东段,也成争夺的焦点。在战事频仍的兵荒马乱之中,漕运路断,运河淤塞,是可想而知的。唐朝廷北联回鹘,收复东都(今洛阳)后,漕运复通。但几年后,史朝义举兵宋州(今商丘)反唐,漕运又绝。安史之乱致使民众流离失所,藩镇割据,阻断航道,大运河先后十年被废弃。
$ {" m' J7 k" s5 P. K直到代宗朝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三月,才启用太子宾客.通州刺史刘晏,重开漕运。当然,刘晏重开漕运的第一着棋,就是疏浚汴渠,漕运即通(刘晏整治漕运共出九策)。: U' \9 I' u% p. t
大运河的再度废弃,是唐末及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刘晏整治漕运后,漕路虽通,但由于大的局势是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王朝与藩镇之间,围绕着隋唐大运河的漕运,逐渐演绎成扼控汴、宿两城的拉锯战。这期间,唐王朝屡次变更汴、徐两州的行政区划和人事,以加强对两地的控制。并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将符离县甬桥镇升格为宿州,脱离了政治上左右游移的徐州控制,强化了大运河要冲的地位。大运河漕运,在以后一段时期内运转正常,这在漕运史上曾被称为“元和中兴”。
: S8 ]" U" i, V1 g4 l1 X中兴的宪宗去世后,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先是控扼漕运的汴州发生兵乱,继之,驻徐州的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亦发动兵变,至甬桥(今宿州)“遂掠盐铁院缗币,及汴路进奉,商旅赀货,卒十取七八”。注二刘晏治漕后,正常运转了近六十年的漕运,开始失控。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戎守桂林的徐州兵马,在庞勋的带领下,发动兵乱,由水路从桂林返回徐州,沿途占领了泗县、柳孜(今安徽濉溪东)、宿州,于是漕驿路绝;僖宗时,黄巢起义军又围宋州(今商丘),以断漕路;不久,徐州的藩镇时博,南攻泗州,漕路又被阻绝。至此,全国各地已基本被藩镇割据,沿大运河均被藩镇兵马阻断。
. O( M& P. h  v4 K五代时期史载:“汴水自唐末溃决,自甬桥东南,悉为污泽”注三“运道久梗,葭苇埂塞”。注四
0 V+ |, G# U+ ?5 N/ @% p+ b, b5 P5 P% A8 |如据史料记载,从唐末公元822年,至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70年前后),大运河被废弃似有150年之久,但据柳孜考古发掘5#、6#探方的2、3、4层遗存中, ,以及宿州西关步行街考古发掘出土的五出葵口、玉壁底器皿分析,(见照片12 )这一文化层出土的器皿,具有典型五代特征。其中亦发现五代越窑“秘色瓷”作品。(见照片 6 )从地层堆积叠压关系上看,大运河并未中止使用。我认为这便是应引起注意的“因漕运不通,被朝廷废弃后的大运河,仍被民间商旅长期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于金、元朝代,只是由于失去了显赫的政治意义,而不被史料记载罢了。这点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再重点考证。3 X0 Z0 q, k7 P9 ]* Q' ]* G3 `; z6 [
史料所载:第三次湮塞与废弃,是从北宋末年的宋、金拉锯,到最终划定以淮河为界的两朝对峙时期。入宋以后,黄河由隋唐时的“稳定期”转入“波动期”,下游河床迁徙增多,主要原因是河水中泥沙量增多,浅慢淤淀加剧,洪水下来,只有再冲出新的河道,甚至漫溢决堤。# B' J. z8 p+ o8 u! Z
宋真宗时,采取了“木岸狭河,激流冲沙”的措施,宋神宗时,采取了“引洛清汴”的冲沙措施,有宋以来,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奉行“漕运便是稳定”的信条,真正把汴河的治理、漕运的维持,当作了江山社稷存续的头等大事。然漕运之粮只能救急,不能救命,治表而不能治本。从唐末开始已完全蜕变功能的大运河,不再能辅佐封建王朝,也不能阻止封建社会的衰败,最后还是充当了北宋王朝的殉葬品。----公元1128年,金兵攻占汴京后,继续南犯,据〈金史〉载:南宋的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的李固渡西,人为决堤。
( p) D- Z  J3 }& f0 r$ h3 c黄河从东明入鲁西南,经巨野、嘉祥、金乡一带入泗水,并由泗入淮,黄淮之间顿成泽国。自北宋末,至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期间,南宋与金在江淮流域长期拉锯战,民不聊生,流离他乡,汴渠失修失浚,废弃湮塞。南宋使臣楼钥的《北行日录》,记载了当时宿州通济渠的湮塞情况,“自泗州循汴河而行,至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可资佐证。
. s! G+ n* b/ b0 ^4 }北宋末年的这次废弃与湮塞之后,由于南宋与金的对峙,不再需要运河的漕运,来维系封建统治。而后,又继之元朝定都北京,漕运的终点发生了变化。漕运的“救急”特性,决定了大运河的裁弯取直结局,于是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段,从此在正史的《河渠志》中销声匿迹了。典籍考古便将通济渠,从此判为“湮塞”了.
7 ]$ m% d. n. @" x第八章 通济渠塞而复通需多久?* L" n  e$ l; y# g  C3 g7 g
通济渠段,历史上曾数度被废弃和湮塞,但又都轻易被疏浚,在湮塞后被疏浚的过程中,见于史料记载的,也仅是“发某、某、某某州役,浚之”,没有增设过什么闸、涵、桥、堰等技术难,或投资大的建筑物、构筑物。0 c. o/ L$ J( l0 v+ F9 Q4 i
我们知道,隋代始凿10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西安----江都),也仅用了150多天,因而,使许多后世学者,怀疑通济渠最初走的不是“南线”,而是泗水老路。其实,通济渠南线虽属新凿,但依然是在精密勘察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原有水道和自然坡降,将它们串联并拓宽而建成的。根据台湾学者陈正祥先生所著《中国文化地理》所证:通济渠东段,西起河南荥阳板渚,引黄河水东行,走汴河故道至陈留;从陈留东南,到宋州一段,长215公里,是利用了睢水河道;从谷熟到临涣一段,长205公里,是利用了涣水(今浍水)河道;从临涣东南,到蕲县北一段,借用蕲水河道;虹县以西又利用了潼水河道。这些原有水道,以天然水源、自然坡降为基础形成,自荥阳至泗州650公里之遥,均属黄河冲击平原,一马平川,无山岭残丘阻隔,方向为西北往东南,符合我国自然地形倾斜的方向,与大的水流走势、走向吻合。在这片大平原上,截断并取直原有河道,使之一泻千里。在那没有GPS定位、三维空间设计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的过人智慧,实在令今人叹服。这又使我想到:现代的运河史学者,对大运河南线产生于隋代的质疑,实在有些无来由。宇文恺这位隋代大运河的总设计师,应可与贡、禹相左,比现代学者的智慧、有过之而无不及。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那个朝代即认识到这些,有诗为证:“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河,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十二7 A# m# i  B; }1 h) g! k$ i
隋代大运河的选线,由于符合了地理走向的自然规律,并且巧借了原有河道加以拓宽,开凿仅用了150多天,这是有案可查的。那么,在以后塞而复通的疏浚中,需日几何呢?% Z% _- z3 K5 ^
查《宋史.河渠志》知:“隋唐而后,汴河上流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至百步者,塞而不合,干涸月余,纲运不通,南京及京师皆乏粮,责都水使者措置,凡二十余日,水复旧,纲运沓来,两京粮始足”。注五+ U) {7 U. K/ i3 ]: @
靖康之年,汴京开封曾两度被金兵围城,正月被围困后,李纲率兵拼死抵抗。至二月,城仍未破,金兵恐生变故,烧杀抢掠后,撤回黄河以北。此间,开封城里,皇亲巨富,由太上皇宋徽宗率先带头,沿大运河争相南逃。沿途亦有残兵败将、散兵游勇,看着皇亲国戚、贪官婪宦,载着满船的细软、金贵之物,弃国而走,愤然决河放水,将船只搁浅,盗抢财物。这在纲纪已荡然无存的北宋之末,应属正常。% Z4 y& P! ^) f2 H
然而,当金兵北撤之后,北宋朝廷已风雨飘摇,如强弩之末,在沿汴民众流露失所的颓败局势下,通济渠尚能二十余日塞而复通,这说明通济渠的开凿,遵循自然,修复较易,虽历五百年淤淀,仍能快速疏浚复航,且不需耗费太多财力。如在和平时期,劳力充裕,恐疏浚时日更短。
" z/ [5 f* V7 D9 }& }第九章 漕运功能的丧失与大运河的衰败。
5 I4 D' g6 _; Q; G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漕运功能丧失,决定了这段运河的衰败。这在封建社会的宋元时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漕运”带有政治色彩,它维系着江山社稷。东西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就意味着它将被朝廷废弃,失去朝廷财力的支持,对以黄河是为水源的大运河来说,淤淀与浅涩,最终走向湮塞,当然是命中注定。
3 e& g7 W" _/ |! H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运河除漕运功能之外,尚有很多其他功能。如:商旅、淤灌、排涝、军事、续引黄河之水南归东海等等。当然,封建社会里,经济功能没有政治功能重要;在封建社会里,经济是在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在财力分配上,统治者对经济成长的扶植,只能在满足政治统治之需后,分一杯羹。南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帝国已逐步走向日暮途穷,何来财力与胆识,重振隋唐大运河雄风?% ~! `% n- P3 m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在被大宋朝廷废弃后,在走向衰败的不归路途中,仍有很长一段时间,还在为沿途的地方、百姓,以及宋金贸易;宋金对峙中的兵马粮秣调运;金王朝移都汴京后的继续对江淮地区的剥削掠夺,甚至金灭亡后的宋元拉锯时期的,兵马粮秣调运发挥着作用。当然,军事用途一般史料都无详细记载。但是,难免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地方志中亦可发掘出一些史料。/ O; o: X8 [$ s1 C1 c
总之,北宋灭亡之后,漕运功能丧失,就意味着被朝廷废弃,但废弃并不等于湮塞;隋唐大运河开始衰败,正向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大运河在衰败期,也同样存在着生命运行的轨迹,也同样在为东西南北的交流繁忙着。; L3 C: H- S6 a* M2 [; f, Q
继安徽淮北的柳孜考古发掘之后,宿州市于2006年,与省考古研究所,共同抢救发掘了两处大运河故道。笔者多次亲临现场,观看了地层剖面,及发掘出的遗存。宿州市城区考古现场出土的大运河瓷,有相当数量的南宋及元代龙泉青瓷,以及大量的金、元代磁州窑系、钧窑系作品。
& X7 b! j  \) a安徽淮北柳孜考古发掘,也曾出土许多金代烈山窑瓷器。《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中称,(第三期)“五段中,碗、盘均内涩圈,是1999年新发现的,淮北市南宋(金)烈山窑的产品。瓶为上白釉、下黑釉,肩部斜书“仁和馆”款字,这种在瓶上书款的例子,在河北磁县彭城镇的宋代窑址中曾有发现。”“月白色均窑釉盘,是钧窑系南宋(金)时期产品,综观第三期五至六段的器物特征和各窑口的烧制年代,将第三期五段定为北宋时期,六段定为南宋时期,第三期的年代为960~1279年。”以上所引该发掘报告,明确称:出土第三期六段为南宋(金)代作品。但磁州彭城窑“仁和馆”款四系瓶,显系元代作品。: B5 k+ f; E/ x* i; A
穆青先生在《彭城窑元代白地黑花瓷器的艺术特色》一文中论及:“大约从金代后期起,彭城窑开始迅速发展,元代彭城窑产品主要以白地黑花为主,其中,以盆、四系瓶和罐最具特色。”“元代彭城窑的四系瓶产量相当可观,而同期观台窑遗址地层中,却只见梅瓶,未见有四系瓶出土。可见,河北磁州窑的四系瓶,基本上都是彭城窑生产的······颈肩之间安四系,系的形制绝大多数为上宽下窄扁泥条系。”穆青先生还指出,这一时期的四系瓶,书写各种“馆”铭的,有“太平馆”、“仁和馆”等。注十一
+ p+ Q1 J$ M: I% f; \0 Z该文中的描述与所登照片,均与淮北柳孜码头考古发掘中,出土于一号灰坑中的第27号,磁州彭城窑仁和馆款四系瓶完全一致,(见照片11)另据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磁州窑文化丛书中马小青、李六存编著的《磁州窑四系瓶》;亦认为彭城窑始于金末、盛于元。1999年8~9月,邯郸市文物研究所对彭城盐店、大庙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元代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四系瓶标本和残片;且四系瓶的器型特征是:早期的是椭圆形近似圆形,元代主要是橄榄形。这说明磁州彭城窑元代作品仍在大运河通济渠东段有流通。
$ `: ~. f8 b6 `" Z) l' b也就是说,以上田野考古已揭示出金、元时期,隋唐大运河在“衰败期”的运行轨迹。那么,我们怎么从典籍中进一步考证呢?
' J( {) s* W" U第十章 金代大运河运行的考证。
0 i- ]+ E( L# @$ ^( p第一节、隋唐大运河在金代外贸与转口贸易中的作用。' W" ?% d5 Y1 D3 S
《金史》载:“皇统元年十月(公元1141年),都元帅宗弼与宋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从此,南宋与金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宋金以淮河为界后,不久便开始了互市贸易,金称“榷场”。榷场,乃“与敌国互市之所也”。注六 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对外贸易之“边贸”场所。- t9 |8 T9 B* i) g2 X  \
金王朝是发祥于东北的女贞族,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多山,农业一向不够发达。女贞人的林猎制品,需通过贸易来换取农产品,以维持生计,故金人的贸易意识较强。宋金的榷场贸易,还可为宋、金王朝补充军备物资和军费。
6 ~0 ^, g  ~. q; U1 M见于《金史》的榷场记载较多:“海陵王正隆四年正月(公元1159年),罢凤翔府、唐、邓、颍、蔡、巩、洮州并胶西县所置者,而专置于泗州------五年八月,命榷场起赴南京(今商丘)。”注六
0 a" G$ o0 a( A' m* r“世宗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复置泗、寿、蔡、唐、邓、颍、密、凤翔、秦、巩、洮诸场”。注六4 E7 j8 u) t7 N9 U$ p3 {
“泗州场,大定间(公元1161----1189年)岁获五万三千六百四十七贯,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得课四万三千贯”。注六
0 ^1 `/ J) U( C“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八月,以与宋和、宋人请如旧置之。遂复置于唐、邓、寿、泗、息州及秦、凤之地”。注六; f9 x, f* T: O, J$ B
《宋史.食货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盱眙军置榷场官鉴,与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陕西榷场亦如之。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存盱眙榷场、余并罢”。注七 此处“官鉴”二字的含义应是设置出口验关机构的意思。
  `6 C. n. `& }' R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宋金贸易的榷场总少不了泗州和秦州,且有一段时间是仅置泗州与商丘(均在通济渠沿线)。1159年罢所设诸榷场,专置泗州,说明泗州榷场设置早于1159年,应在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前后。
3 U/ _; f7 D! h1 J- g! h& J- Q宋金对峙时,泗州与盱眙隔淮相望,宋为盱眙军榷场,金为泗州榷场,对等设置。与榷场相配套的必然是运输(那时只能是水运)。泗州居淮河之北,汴渠穿城而过,如汴渠水运不通,往北输往金国的货物,便无法北上,金人岂肯在此设场,商人岂肯来此“榷货”?1 x' S1 i. y- R+ f7 V# F* G/ \# l
载入《金史》的,榷场年税收情况(岁获),仅两个。一个是泗州场,从上面引文看,岁获增长很快,发展比较稳定,说明各方面配套较好。同时应是宋金贸易的最大榷场,才有资格作为代表载入史料。瓷器贸易,量大易碎,自古依赖舟船运输,泗州榷场的博易量最大,恐其为主要的瓷器交易榷场有关。其他榷场或者不通水路,或者水运条件不如汴渠。. ^/ v- O7 r, Q7 l+ w# ^+ X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淮河以北近半数汉民在金人 统治之下,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尚青”的汉人,依然对龙泉窑格外垂青。汉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对金人、民族压迫的反抗,表现的往往比较含蓄。北方汉人使用南宋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的精美器皿,既实惠,又寄托一种对宋朝的怀念,对金朝的不屑。这种消极的抵抗,导致宋金、宋元对峙时期,南方输入北方的瓷器剧增。这种情形,在大运河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瓷器辨认上,可以得到印证。以上南方四窑的瓷片出土量,均为大宗。另外,金代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作品在隋唐大运河考古发掘中亦有出土,但量不及南方四窑,估计金朝输往海外的瓷器,亦承宋制,从泗州转口。运往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出口。
2 i" {# K0 }( {5 @& r* m另一个榷场,年税收情况(岁获)的代表,是秦州场。而秦州,是金对西夏和吐蕃的贸易榷场,也应是西北最大的榷场代表。, r( A/ M' I1 ~. R
南方各地的货物收购后,通过江南运河与邗沟,入淮河输往泗州场。交易后,通过通济渠、黄河、永济渠向北,渗入金的属地范围。而另一途径是:通过通济渠,经黄河、入渭水,遡往秦州场,转口西夏、吐蕃诸部,将西夏、吐蕃诸部的物资,再转口泗州场,输往南宋。(见附图三)
7 ?  y9 x0 T( \& L% s, K1 Y秦州(今甘肃天水)居于渭水上游,下游经西安,入漕渠与黄河相接,即进入隋唐大运河。秦州,历来是唐、宋王朝与吐蕃、西夏最大的贸易榷场,因为唐宋王朝加强军备的好马,产于吐蕃、西夏,秦州历来是军马交易的主要集散地。“蕃部马至,径鬻于秦州”注八鬻是卖的意思。宋金对峙之后,金地,隔绝了南宋与西北的马匹贸易,必须经金国转口贸易,南宋史料记载中,有关榷场贸易“输入的货物,主要是应选军器之物及犬马等”。注九,柳孜与宿州运河考古发掘中,均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马骨所占比例,还应请有关专家鉴定分类。
6 f, y; }& H6 e( M: B" w《金史》所载的当朝最大的两个榷场,一个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东端口,一个在隋唐大运河西端口的渭水上游,(见附图三)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是自然条件使然,是任何社会现象,都必然要遵循的自然法规。说明,同是中国先祖的女贞人,也有着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金朝利用隋唐大运河,建立了自己的外贸运输、与转口贸易运输的水运系统,同样也值得我们赞颂与纪念。
( W2 s. z6 w2 f第二节.隋唐大运河在金代军事上的作用0 L- {0 Z+ w" u/ D6 y. V
先从《宋史》记载的南宋两次北伐,看金代通济渠的军事作用。/ a, r* `# `/ ?8 E* S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签订了宋金“绍兴和议”,南北战争出现了20多年的稳定时期。孝宗继位后,于隆兴元年(1163年),发动了“隆兴北伐”。五月初,宋将李忠、邵宏渊率军六万,号称二十万,渡淮河北伐金国,先克灵壁,再攻占虹县,乘胜打下了宿州,这即是战史上著名的,先胜后败战例“符离之战”。
* T& q! b5 j8 S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四月,镇江都统制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郭倪,率东路宋军不宣而战,先派武锋军统制陈孝庆,渡淮河攻泗州,宋史载:泗州有东、西两城,领军毕再遇,先佯攻西城,而自率勇士登上东城杀敌,东城金军弃城而逃,西城金军即降。五月初,陈孝庆部又攻占了虹县。消息传来,朝廷振奋,随即公开下令北伐,史称“开禧北伐”。东路军主帅郭倪,调兵会攻宿州,结果大败而归,随后又是屈辱的“开禧议和”。至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达成“嘉定和议”。
" J- x$ p+ M8 b. u0 I7 D9 {南宋的以上两次伐金,都是由盱眙渡淮,然后遡汴而上,攻泗州、灵璧、虹县、宿州。本来南方兵习水性,攻金渡淮又需舟楫,渡淮后遡汴而上,兵法上亦是顺理成章之事,由此可见,金与南宋对峙时期,通济渠东段是通航的,否则,没理由屡次东路北伐,都是由此水路进军。% Y5 r7 C7 Z8 w: F
再从《金史》记载史料,看金代通济渠东段在军事上的作用。“贞祐三年(1215年),即迁于汴,时朝廷以邳、徐、宿、泗军储,京东县挽运者,岁十余万石,民甚苦之。元光元年(1222年),遂于归德府(今商丘),置通济仓,设都监一员,以受东郡之粟。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言:‘河南驻跸,兵不可阙,粮不厌多,比年,少有匮乏,即仰给陕西,陕西地腴岁丰,十万石之助不难,但以车运之费,先去其半,民何以堪?宜造大船二十,由大庆关渡入河,东抵湖城,往还不过数日,篙工不过百人,使船皆容三百五十斛,则是百人以数日,运七千斛矣,自夏抵秋,可漕三千余万斛,且无稽滞之患。’上从之。时又于灵璧县潼郡镇,设仓都监及监支纳,以方开长直沟,将由万安湖舟运入汴至泗,以贮粟也。”注十9 v4 \; M3 B( O6 C- @
从以上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1214年,金不抵元军,已由北方南撤,都城迁至汴京(今开封),对南方宋军亦需设防,因而,加强了宿、泗的军储。二是军储之粮来自陕西,陆运至归德府(今商丘)通济仓,中转集散;归德府新置“通济仓”,应与通济渠水运有密切关系,因为,往邳、徐、宿、泗漕粮,正分别走原通济渠的北线与南线。否则“通济仓”之名应叫“归德仓”,因为通济是一条运河名,而不是地方名。三是陆运费高民苦,宜改为载粮17.5吨的舟运,皇上同意。又在宿、泗州之间的灵璧县潼郡镇置新仓,委派后勤官员。四是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后,从黄河水运,可直达湖城(今宿迁),从湖城入濉水,经新开的长直沟,穿万安湖(今天井湖)舟运可入汴水,东下泗州,西上宿州。也就是汴渠(通济渠东段)两端分别在江苏宿迁、河南荥阳两处与黄河相连,形成环行水运网络,增加了调兵遣将、行兵布阵及军粮调运的保险系数。(附图三 金、南宋时期,黄、汴、淮航运图)1 U4 |3 e5 t3 m' Y! M2 Y# e
第三节 南宋输往金的“岁币”解赴
7 E$ e/ Z" f- U4 `*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每年向金交纳“岁贡”,银25万两、丝绸25万匹,这一条约实施了20年之久。“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在开禧北伐失败后,重签的条约中,南宋向金每年交纳“岁币”,银20万两、丝绸20万匹;“隆兴北伐”(公元1208年)后签定的“隆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币”,增为银30万两、丝绸30万匹,并一次性赔偿钱三百万贯。3 t- p6 W. J6 M# R$ ~  F+ {, ?
从南宋立国,到金被元灭的107年间,南宋向金纳“岁贡”、“岁币”长达80多年。* F1 @4 w+ e7 P
入宋,自太祖始,田赋(税收)即实行了“时估折纳”,即实行“实物税”。那么南宋输与金的“岁贡”、“岁币”,也应是茶叶、陶瓷、农产品等实物形式,否则,还需再经贸易购物。女贞人缺的不是白银,而是南方精美的工艺品和粮食。那么这些“岁贡”、“岁币”的大批货物,需移交解赴。0 f  ~# Z, c. h8 `: G8 v3 x
可以设想,交付地点应在两国交通便利的关口移交。金国绝不会允许南宋的船队,长驱直入,驶入腹地。而从宋金榷场贸易记载看,交通便利,又有验货(官鉴)关口、堆放码头、关防机构的,当首选隔淮相望的盱眙与泗州。解赴金国的途径,通济渠亦应是最理想的水道。当然,后人写《宋史》和《金史》,都不会将这些令国人屈辱的史料,详细记入历史,致使现在已无从考证,只能作此推论。! q+ D! a* |* }, M6 V, M( U3 ?8 L  b
第十一章 金代小运河------长直沟考
# d+ t) G1 H! s( j: S6 F查《泗虹合志》记载:“长直沟,泗县、灵璧交界处,金人曾整治过。清乾隆二十二年又再次疏浚,从长直集到渭桥,共长四十里,北通濉河,南泻灵璧之水归汴”。注十三《泗虹合志》成书于清光绪十四年,那时汴河的水运功能,已不值一提,仅从水利角度记载。但它仍是金代所开长直沟的雏形。同记载的还有“搜箭沟,在蟠龙山东、刑家山西,其水南北流,北归濉河,南入于汴。汇灵璧以上之水归洪泽湖。”此沟,也应是连接濉河与汴河的,较大的人工河流(见附图三),亦有可能成为运河。
) E# }! ?. {+ ?淮北地区,习惯上称人工开凿的河流为“沟”,赫赫有名的如“刊沟”、“鸿沟”。金代的“长直沟”,既是人工开凿的,又用于水运。因此,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运河”。它北归于濉、南入于汴,并通过濉河在宿迁进入当时的“夺泗入淮”的黄河下游河道。上节谈到长直沟的开凿,沟通了濉河与汴水,形成“南汴北河”(黄河)的环形水运网络,在金国的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安全的、内循环运河系统,不愧是因地制宜,改造并发展了隋唐大运河的区域体系。金代的先人,仅仅用了二十公里人工开凿的运河,就改建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再次证实了古人征服自然的能力。$ a) L( N! L  w% C
历史造就英雄。“南汴北河”体系的形成,与当时形势所迫是分不开的。我们回顾一下长直沟开凿时(1215年)的时局:贞祐 二年(1214年),由于蒙古人的崛起,女贞人在北方丧失了大片土地,被迫第二次迁都至汴京(今开封),金与元的拉锯战,致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已无膏脂可以榨取。金移都汴京后,政治上,需加强对黄淮地区的控制。军事上,必须依托黄河、淮河两道天堑为南北防线;在“南黄北淮防线”间,调兵遣将,粮秣辎重周转,只有依赖于汴渠。经济上,经营与掠夺的重心,都要转移到黄淮地区。在这种局势下,金统治者,不得不精心经营汴渠,改造运河的水运体系。只是事关军国大事,为保密起见,鲜见于一般史料记载,未能引起后人的重视。. N5 X4 H& w* ~$ |
总之,隋唐大运河在通漕的五百年间,数被废弃,但略加疏浚,即能复航;在北宋末,宋室南迁后,因为失去了漕运功能,而被朝廷废弃,进入了衰败期,但仍为宋金的外贸与转口贸易发挥着作用。公元1214年,金被迫迁都汴京后,至金王朝覆灭的1234年的二十年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即汴渠),又进入了一个中兴阶段,由长直沟小运河,连通了“南汴北河”的水运网络。金代的隋唐大运河,与宋代的隋唐大运河相比,可总结为:宋代主要是漕运,金代则为中国的东西交流、经济发展,发挥着更全面的、积极的作用。
+ s% B9 U1 V+ Y! z, |) x注一《旧唐书》卷120 《郭子仪传》
" f% k* i6 N2 Z/ n& [  Z- o2 c4 B( h# k注一:《旧唐书》卷156《王智兴传》
6 @0 N4 w* S0 t5 M注二:《资治通鉴》卷292
+ Z, T1 K( [& T' a# U/ D注三:《十国春秋》卷一《吴太祖世家》。: u  T6 _; u3 }
注五:《宋史.河渠四.汴河下》卷九十四
' i* t# ]3 w- ], T( T+ E/ `3 q$ @+ w( G* n注六:《金史·食货志五·榷场》 志第三十一
- _( \! w9 ~/ n% N0 Y, {3 Z: {. Y4 k注七:《宋史·食货志》! @) t# ?" P: o
注八:《宋会要楫稿》食货38
. J+ h. B, N  w  E: \注九:《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 s/ t7 T) n0 U, [7 j7 W
注十:《金史·河渠·漕渠》志第八
" }8 A6 Z0 w9 T( a9 G/ ]注十一:《中国古陶瓷研究》紫禁城出版社第十一辑
0 u% N( d) s8 Q$ g: ^4 D7 M注十二:《全唐诗》卷615 皮日休《汴河怀古两首》5 j& a( w  a: G3 \" y6 v2 u! r
注十三:《泗虹合志》编撰江殿 许湘甲% G$ v8 I3 ?0 X% U# j1 n
; M5 i0 {/ R& X: M3 N9 m% g

4 b" `6 y; `  s* D  q4 i6 Y' v7 \
- k* i0 `( f+ p' F# B

" o2 m4 k  y, v# ^% m- h! M1 h8 _" ?0 g( \/ n% f2 i4 r
0 y. L  a% U4 z8 B  w/ k" }
, O1 U  R9 w, G4 `$ _9 F( L9 r: Q
. M- ]5 L; V. b! s# L

9 A3 D3 {$ Y4 s2 R: b5 t
" ?0 @, \3 n, `" D* M8 y) S7 s9 ~7 P' F
0 _! k% t/ f: F$ V  F& P" a

  p4 f3 J; ^7 U# y9 {# j
6 J8 j4 Y" Z: I& M* O" B& L
1 ?/ @1 O8 N$ U; V3 t# W8 \! f' ?8 v# y- H/ J: L7 W& h& Z
' g& @1 E: I5 M5 `3 {
- t  R/ m& h- ^- i5 D  y
! R: h  a0 {2 q8 J$ [+ _& a

1 \! c" e, _- g/ N% B: ?2 k& W4 Q( r* I# r
% L' k* x1 A* T7 o/ u

( C/ c9 |% d' A) r8 C7 }  K6 f) B* m' S* r. P1 E- o0 ~+ ]5 r
7 Q& Q9 [- U% }
  b( Y$ v3 ]) |) A# f3 N$ w

& R) l" h' L& t) x9 \. D第三部分 大运河的湮塞和“大运河瓷”
, ]/ g0 f* W. ^: x2 C  A- m
, ]9 _2 B# }9 S5 K0 d从淮北柳孜和宿州市区的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地层剖面看,大运河河床内,所形成的各朝代文化层,多为黄色沙土层,土层色较黄,颗粒较大;文化层以上是淤积层,多为浅黄色和灰黄色沙土层。这是因为,使用中的河道,流速快,沉淀的沙多土少,反之,则土多色淡。/ e, w3 A/ ?1 k4 Z
在表土层以下,文化层以上,存在着2---3米的浅黄与灰黄色土层,说明通济渠东段的湮废,最终还是黄泛淤淀所致。
$ F% E* A7 Q# g' B7 g但是,黄河泛滥的洪水,是很难越过隋堤(大运河北堤),而进入汴河河床的。因为,通济渠开凿之初,便将北堤筑为御道,高与宽均超过南堤。自荥阳板渚到商丘西北,汴河与黄河比肩而下,河道几乎平行,南面是黄河,故汴河北堤常遭黄河南泛的威胁,为保漕运,汴河北堤累年培高加宽。至宋,汴河的北堤,已高出南堤1---2米。宽是两倍(北堤宽40米、南堤宽20米)。实际上,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已经成为黄河南岸的第二道防洪堤。黄泛如能漫过北隋堤,那么,到了汴河以南,便如入无人之境。但是,至今隋堤仍是黄泛平原,与河间平原的分界线;隋堤北,是黄泛沙土地,隋堤南,是沙礓黑土地。自古就有黄水不过隋堤之说,这种至今不变的土质与地貌特征,说明了黄河泛滥,未过隋堤。汴河河床上层的沙土淤积,应不是黄泛越过汴河北堤的淤积,而是盱眙的淮口湮废后,上自荥阳汴口而下的黄河水常年淤淀,而又不再疏浚后,逐渐湮塞的。
2 S- \( N! b; S# N& O) p' `第十二章 南宋与元拉锯时期的隋唐大运河% m3 G/ f2 Y$ O' `8 o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在金代,虽因漕运功能丧失,而在历史史料中鲜于露面,但除《宋史》、《金史》的《河渠志》记载较少外,在《食货志》及《传记》的事迹中,发现不少蛛丝马迹,证明它仍在贸易、军事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那么金于1234年灭亡之后,大运河尚通否?
3 m5 m; }% {' Z: w* y3 J勾沉史籍,从姚汉源先生所著《京杭运河史》,元代所开济州河,以取直京杭(南北)大运河道的考证中,姚先生提到“南宋,泗、济流域分属金、宋,为近边争夺地区,常利用水道运军队,很少修治记载。直到南宋末年的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东平守将严忠济的军队,南戎宿州、蕲县一带,和宋兵对垒,为了自东平向南运粮饷,恢复古代汶水由洸入泗,自泗南航的旧道”。从这段考证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东平(在山东泰安附近)籍的严忠济部,戎守宿州蕲县一带,为转兵运饷,打通了泗、汶、洸、济运道,沿此水道可达泗水,泗水在1257年仍为黄河“夺泗入淮、夺淮入海”的通道。到宿迁后,可由濉水入长直沟(或搜箭沟),进通济渠,溯水至宿州,仍走金代“南汴北河”的环行水运网络路线(附图四 东平至宿州运粮图)。
8 ?3 R) ?0 V2 q# Q由此推论,通济渠东段在1257年前后,应该还是可以通航的。( Y( Y% t% r9 F' H6 }. W: a
第十三章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的湮塞。
. Y$ x0 E" ?9 C4 t关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的湮塞,以往有两种版本。一是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黄河决堤泛滥说。这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这种说法引证了“宋金对峙,宋室南迁,漕运断绝”,和楼钥《北行日录》的史料。以为,运河被宋王朝废弃后,自然逐渐湮塞。持这一观点的人,有的是想当然,有的是人云亦云,都没有对衰败期的历史,进行认真的考证,只考《河渠志》,而忽略了《食货志》、人物传记;只考正史,而忽略了地方志。同时,他们把运河的功能,绝对局限于漕运功能。认为漕运断绝,运河即废,废即湮塞。殊不知,塞而复通,本不是难事。通济渠至宋,已成地上悬渠,决堤乃水尽,即可“车马皆由其中”;修堤堵漏,开启荥阳的梁公堰注水,即可复航。更何况滚滚黄河东逝水,自隋开通济渠后,便仰此水路南归东海,自古水火无情,天皇老子也不敢说壅塞即壅塞。只是在1141年前,南宋与金拉锯时期,任洪水漫溢、以水代兵的情况还是有的,但那仅是权宜之计。
% c9 L: u$ P! N$ l二是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阳武(今原阳县)决口,夺泗入淮后,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通道,故称该时期以后,为“河运同槽”。即泻洪排涝,与水运同走一条水路。这种观点,比前一种观点有进步,承认了除漕“运”外,还有东西水“运”,仍在使用隋唐大运河。但他们忽略了“河运分槽”乃是开凿通济渠的初衷;也是元、明时,屡次改造山阳渎、刊沟,千方百计地让“大运河”,避开黄河水时,所采取的措施。% o# l5 P9 A5 v4 c& j3 v' g
黄河水,善淤、善决、善徙;泥沙大,洪枯比大;来则决,去则淤,是难驭的烈马。在有汴渠可以分流,可以航运的希翼下,聪慧的先人,是绝对不会放弃“河运分槽”,而想当然地选用“河运同槽”之险途。2 a/ r1 w  v4 g+ |1 f
隋唐大运河衰败期,虽河道涩浅,但与当时漕运终止后,仅商旅使用,运量相对较小,又可避“河险”,安全系数高,是相适应的。本文在第二部分的第九、第十章中,已对金代运河的运行情况作了考证,这里不再赘述。9 a+ I" z, O  Z; Q6 ^
以上两种版本,我认为均失之偏颇。在上一章中,我也已列举了金灭亡后,1257年南宋与元拉锯时期,严忠济部尚利用“南汴北河”的水运网络,调兵转饷。那么,公元1194年汴河即湮塞,便于史实不符。/ i# S9 c8 ^9 b2 j& P9 K9 D
因此,我倾向于应有第三种版本:那就是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河大改道,导致通济渠改走“北线”说。这一观点的论据,见于《宿州志》“元泰定初,通济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废,汴水湮塞、甬桥亦废。”- R  d" B( G% B1 F, x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年间统一中国,并定都北京后,通惠河于大德八年(1303年)竣工。至此,江南漕船可直驰大都城内积水潭,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内陆运河漕运路线告竣,已不再需通济渠、永济渠,作为内陆漕运的备用线路,元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地废弃通济渠了。第二个原因是进入元朝,黄河水患更加肆虐,据《元史纪事本末》载:1288年至1325年间,黄河较大的决口和漫溢多达八次,1325年开封漫溢,七月阳武决口。《元史·河渠志二·黄河》中,亦有较多记载。
6 @% h9 @8 l! F) x9 o+ v3 p邹逸麟先生《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一文分析: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黄河水患发生变化,特点是由原来的决南岸,河南徙;改为决北岸,河北徙。结合《宿州志》的记载,我认为:由于黄河北徙,“夺泗入淮”时所走的泗水(开封经徐州至清口段),在元泰定之后(1325年),已成黄河“故道”,加之汴渠“南线”淤淀年久,可能出现较多浅涩河段,没有由汴入泗达淮,的“北线”水量充沛,行船稍易。于是“北线”自然接替了“南线”,成了通济渠的新水道,这就是《宿州志》中所记的:“元泰定初,通济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废,汴水湮塞、甬桥亦废。”9 l3 T; f4 S! b0 u$ q
其实,隋唐大运河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在尝试了鸿沟、刊沟、灵渠、漕渠等人工运河以后,又经历了秦、两汉、魏、晋的经济发展与积累,隋炀帝顺应自然规律,依据我国地理的自然走向,利用丰沛的黄河水源,开凿了东西大运河,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投入,开辟了最短的运河路线,应是大运河的集大成者。隋唐大运河,经历了发展期、鼎盛期,在运行了500年后,由于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漕运功能丧失,遂被朝廷废弃,但由于东、西交流,商贸、旅通、军事等用途所需,隋唐大运河在失去朝廷财力支撑的情况下,又走过了两百多年的衰败期,最后,由于黄河下游的北徙,东、西交流的重担,自然转让给了北线的黄河故道。
. @: Q/ _/ q6 v" y9 a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在自然中成长的,大运河失去了漕运功能,也就失去了政治意义,失去财政支持,它是否衰亡和淘汰,便只有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规中沉浮,并被新陈代谢。这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前半生,是通济渠七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大运河”史的前半部。* y* j' D8 Q7 M. H/ A9 y
汴渠的东、西交流功能北徙后,作为人工运河的“通济渠”便寿终正寝了。尽管由于通济渠是由天然河道改造而成,全段湮塞后,还有局部的区域性通航,如《泗虹合志》中记载:灵璧以下,在清康熙年间,逢水涨时依然舟楫可通。但支离破碎的肢体,已不附“大运河”之名,又皈依到“天然河道”之中了。* K  t/ X4 i1 A( H3 U- @! ~
阅尽《宋史》,《金史》,《元史》中的《河渠志》诸卷后,我深感:若要想弄清汴渠的历史,就必须弄清黄河的历史。因为汴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后,将我国东部的水系,作了彻底的大改组,它是一次历时七百年的“北水南调”工程。它导致了我国北方的沙漠化和气候恶化,将黄河与汴渠的史籍梳理成纲,大致可以归纳为:
. h6 U9 {  v6 G* E8 P(1)在黄河下游,由黄河泛滥、淤淀形成的,广袤的冲击平原上,自从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以后,汴渠分流了黄河下游的水量,改变了黄河北入渤海的走向,汴渠,实际上成了黄河南入东海的正流,以至于淤出了一个洪泽湖。北去山东、河北的黄河下游,因水量减少,流速放缓,而淤淀加剧,河床渐渐升高,加之祖国大陆北高南低的自然走向,黄河之水南入淮河、入东海,落差大,流速快,渐成主流、正流。; ]* O5 i! I. T, W
(2)入宋以后,黄河从稳定期开始渐入波动期,洪枯比加剧。由于唐以来,较重视南岸堤防加固,入宋以后,洛阳至开封段的北岸,便频频决口、漫溢,为遏制黄泛,加速泄黄,减缓上游的洪水压力,宋时在汴渠实施“木岸狭河”措施,以提高流速,通过激流冲河,减少疏浚用工,提高汴渠的泄洪能力,同时也可改善大运河的航运能力。* T- }, k: d* b- Z, }/ `
(3)北宋末、金初,宋金拉锯战期间,金人任黄水南犯,浸漫南宋领土,南岸堤防频溃。南北对峙,以淮河为界后,金朝在黄河屡屡夺泗入淮、夺濉入淮、夺涡入淮、夺颖入淮中。再次加强了黄河南岸堤患的修固,当黄河的南溃,由最低处的夺泗,发展到黄河冲击平原南岸的最高处,“夺颖入淮”后,南岸的堤防便全面加固。于是,1194年洪水期,再次出现夺泗入淮,黄河决口,仍回到了开封之东,黄河转而向北的拐点上(最低处)。此后汴渠与泗水两河,共同担纲黄河入淮、入东海的泄洪重任,长达一百多年。7 A( q  o! O. B3 w" `0 w
(4)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黄河的历史发生了大转折,由于南岸的逐年加固,苦撑了一百多年的北岸,开始又一次全线崩溃,黄河下游北徙,1325年7月阳武(今原阳县)决口,1335年封丘决口,1344年曹州白茅堤、金堤全线溃决……自开通济渠后,形成的南归东海的黄河之水,又改回北趋渤海,周而复始的历史,完成了一个轮回。
/ A1 {. R9 l$ L; s1 g# U(5)从隋至元泰定的七百年间,黄河之水主流,是南归东海的。无论出现夺泗、夺濉,还是夺涡、夺颖的入淮情况,汴渠都是黄河入淮的正流。所谓的“夺”,仅仅是汴渠泄洪不及,黄河漫溢、决口后,再另辟一条泄洪通道而已;或者是,为保汴渠运道的河堤不致溃决,节制荥阳的梁公堰,减少洪水入汴的流量。历史上记载的“夺”,应是两河共流,切不能误认为是开辟新道后,正流便不通了。& Q# E4 z) U3 P, ^
(6)黄河之水改北趋渤海后,向南入淮的汴渠,由于淤淀已久,加之漕运功能丧失后,久被朝廷废弃,疏浚欠帐过多,河道浅慢艰涩,经历了近两百年的衰败期,河道已渐淤平,而刚刚因黄河北徙,而成黄河故道的古汴、泗(北线)河道,则比汴渠(南线)淤淀少、水量多,又不再是黄河泄洪通道了(可避河险),成了东、西交往的商旅舟楫,首选航线。' e8 t8 q8 I* ~, _
七百年不堪重负的汴渠被淘汰出局了,汴泗取代了汴渠,遂成通济渠的“北线”。北线由淮阴入山阳渎运河,连接东、西。泗州入淮口遂废,南线渐被湮塞夷平,成了现今的地下古运河。9 a9 C4 p* J5 D, r- G* Z6 O
确切地说,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荥阳至泗州段(汴河南线)是在公元1325年后,元泰定年间,最终湮塞的。它湮塞的根本原因,是黄河之水北归渤海,黄河北徙,祖国东部的水系归宿原始。
  W4 R# ^5 u% G7 [0 Q/ X4 G+ |, e6 s6 e5 s( i. O4 j4 e1 R. x0 g
第十四章 话说“大运河瓷”' z+ k. Z: h" U8 F: o. q
通济渠通水、通航的时间界定后,“大运河瓷”的年代特征,也就可以对号入座了;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代的作品,可以认祖归宗了。“大运河瓷”始于605年,终于1325年,大约720年,“八朝荟萃”名副其实。时间界定后,也就等于排比出重要的规律,为运河瓷的研究,截取了科学的空间。2 l* j, I" b! D- I( `2 T
至于“大运河瓷”的产地地域范围,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已披露的大运河考古发掘有两次,一次在淮北柳孜,一次在宿州西关步行街工地,目前,在宿州市城区内的佳苑基建工地上,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正在进行安徽省的第三次大运河考古发掘。据我所知,每次考古发掘,均能出土数十万件瓷片,对这些瓷片所属窑口的确认,是划定“大运河瓷”产地地域范围的关键。但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要求业务性强、知识面广、责任心强、时间长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仅仅按窑系的特征,认定窑口是不行的;仅仅按目前对古陶瓷产地窑口的认知程度辨别,也是不行的;还要在今后的考古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7 |9 |' n4 k. R: ~. t! a- Z' A& X! h
但确认产地窑口,对认识大运河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研究大运河史、黄河水利史、水运史、交通史,商贸流通史、八朝时期的陶瓷业发展史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想,当这些基础工作开展起来以后,“大运河瓷”的“百窑纷呈”局面,一定更加绚丽。如果再能绘制、复原出器形、纹饰、釉色来,那将能汇集出,造型古朴端庄,纹饰简约潇洒,釉色淡雅凝润,形态各异、博大精深的作品,成千上万,成为中国高古瓷研究的总汇。
9 I7 ?/ t. ?% x& C3 B2 a* {, V9 J
八朝荟萃的“大运河瓷”,作为大运河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展示于淮北市博物馆中。她将是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不可或缺的专题展示,她将从一个侧面,雄辩的印证出我们先人的聪慧、英明、献身精神,和对人类发展、无与伦比的贡献。她用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这种生动诱人的形式,将当代游客,带入浩瀚的历史海洋,在鉴赏中,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漕引江湖,利尽东海的大运河,以及大运河为八朝炎黄子孙带来的兴盛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欣赏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3: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2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07: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太多·就看了个标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09: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3: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7 15: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3 07:57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