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4525|回复: 9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发掘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7 1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一曼
" B/ d: c, l" g  U% j, d" s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载- ^! ~: h/ O5 Q& ~2 [" x/ O
1973年我曾参加过安阳小屯南地的发掘工作,那次发掘,收获甚丰。出土了刻辞甲骨5000多片。美中不足的是:绝大多数是卜骨,刻辞卜甲仅70片,且多属小片卜甲。以后,我曾多少次盼望,将来能挖到一大批刻辞卜甲。所以,1936年小屯村东北发现的127坑,时常在我脑海中梦回萦绕,那次发掘,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龟甲300多版,成为殷墟科学发掘以来的奇迹。
* ?) X. N7 p5 w1989午,我在小屯村中以前张学献的菜地中进行发掘。村民说,那是一块宝地,二、三十年代,曾出土了很多大块的刻辞甲骨。那时,我希望奇迹能够再现,幸运之神能再次降临。但一年的发掘,只在乱土层和殷代文化层中发现了近300片小片的刻辞卜骨。我感到,要挖到一个保存完整的甲骨坑,希望太渺茫了。4 ~' @) [) Z4 L- d$ h
甲骨坑的发现+ ~4 n& P" w# w# m& d" ~# G
当殷切的期望往往带来失望的时候,不抱希望却有意外的发现,考古发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 v1 @/ E- h$ ^5 X3 T& u1991年秋,为配台安阳的筑路工程,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一带进行考古工作。首先,组织人力在该处进行钻探。钻探队在花园庄东地探出了一个甲骨坑,初步判断是个直径2米左右的圆坑。三个探眼在距地表2.9至3.1米的深度都发现了无字甲骨,为使甲骨少遭破坏,未继续下探,甲骨埋藏的厚度不明。茌花园庄南地,钻探队工人清理一座殷代小墓时,在墓口上的灰层中,发现了3片刻辞卜骨。过去,花园庄一带,从未发现过刻辞甲骨。安阳队队长杨锡璋同志对此发现感到兴奋,决定在这两处进行开方发掘,我和郭鹏同志接受了发掘任务。
7 n; A5 |# x% j1 C10月3日至9日,我们首先在出刻辞甲骨的花园庄南地周围,开了3小探方,面积近70平方米,以期有所发现。总以为能挖到数十片刻辞甲骨,结果大失所望,仅捉发现两小片刻辞卜骨,每片上都只有1个字。我们怀着沮丧的心情,于18日转移到花园庄东地出甲骨的地方发掘。南地收效甚微,东地能抱多大希望?我曾对小郭说:“能挖到十多片有字甲骨就不错了!”这是安抚失望的心理,还是寄希望于“柳暗花明又一村”。连我都说不出当时复杂的心情。" v+ s# G5 |4 n, e, i/ G; |  |/ o
19日下午,在钻探队工人曾画出甲骨坑记号的地方反复铲平,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发现灰坑的痕迹。这无疑给还在燃烧的希望之火,浇上一盆凉水。越在这时,对人的意志越是一种考验。20日上午,我们在整个探方中一次一次地铲平,反复观察,终于在距离原来做记号的地方1米多处,发现了两个灰坑,编号为H2和H3。靠北面的H2为椭圆形坑,将靠南面的长方形坑H3的坑口破坏了一部分。究竟那个坑出甲骨呢?我们在两坑的中部各钻一眼,结果在长方形坑中发现了甲骨,露出了微微的希望。我们先发掘H2,距地表1.8米深时,该坑清理宅毕。这时H3的整个形状全部显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是一个十分规格的长方形窖穴,长2、宽1米。我们立即开始了对H3的的发掘工作。
  f% L! ~. U! x1 ^一铲一铲能有多少收获?期待与不安交织在一起。随着深度的增加,这铲也似乎与心情一样,越来越沉重了。lO月21日,当挖至距地表2.9米时,出土了许多小片的的卜甲,其中3片小卜甲上发现了细小而清晰的刻字。我们意识到已发掘到甲骨堆积层了,悬着的心顿时变得兴奋起来,马上改用小铁钎、小竹签、小铲、小毛刷等小工具进行清理,由几位技术熟练的工人轮流下坑剔剥。一天下来,取走了不少零星的小片碎甲骨,只剔去其下的较大片甲骨上粘着的泥土,这时坑深已达1.9米,距地表深3.1米。上层的甲骨已被清理出来,它们绝大多数是卜甲,出土时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有的紧贴坑边;卜甲与卜骨,龟腹甲与背甲,大块的的与小块的,有字的与无字的相杂处,彼此叠压得极为紧密。10月22日下午,我们就开始取甲骨的工作。+ c6 J1 M: P8 k5 ?4 j5 `1 O3 p
艰难的搬迁; U; t* J+ W; A* @  J
甲骨层上部,除了中部那约0.2平方米的一小块地方外,其余全部是甲骨。由于卜甲埋藏年代久远,极易碎裂,出土时一块完整的龟甲往往断裂成数十片或一两百片,给清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工作了一天半,才取了54片甲骨。恰逢天不作美,时常刮大风,修公路的白灰、砂子迎面扑来,运土汽车隆隆的奔跑声不绝于耳。工期又十分紧迫,城建局一再催促尽快清理完毕。加上满坑甲骨发现的消息不迳而走,参观的、看宝的人们连续不断,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但欲快清理又不可能,这令我心急如焚。队里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终止工地的发掘工作,将甲骨坑来一个大搬迁,运回考古工作站再细致清理。
5 W( p( [7 c$ x1 o8 w4 G
  }4 Q4 z; f. \: s[/td][/tr][/table]将一个长2、宽1米,厚度不明的土坑整个搬家也非易事,既要保存甲骨坑的原状,又要绝对保证文物安全,万无一失。我们计划做一个长2.2、宽1.2米的大木箱,将整个坑套于箱内。但首要问题是确定甲骨堆积层的厚度。工人们将整个探方下挖至距地表深3米。然后将甲骨坑周边10厘米以外的土层全部刨掉,再往下挖1米多深,使整个甲骨坑赫然耸立于探方之中。为了弄清甲骨层的厚度、灰坑的深度,又不能使用探铲下探,以免损坏甲骨。于是我们用小锛子在甲骨坑的东西两边(长边)中部,从上至下,各挖一个长15厘米的小缺口,从缺口往内观察,发现东西两边往下探60厘米便达坑底,这60厘米全部堆满甲骨。明确了这一点,南北二边(短边)则改用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钢管,从60厘米的深度,由外往内垂直打进,发现南北二边,到了这一深度时,也到坑底。这样木箱的厚度以80厘米为宜。为了便于套木箱,甲骨坑四周往下挖1.5米深,这时距地表已4.4米了。/ c+ J8 u, o2 M9 `5 A4 ^
10月27日,套箱工作开始了,整个甲骨坑被套在大木箱框内,然后要掏空甲骨坑的底部,以便按上箱子的底板。这又是一个很艰巨的工作,要弯着腰或蹲着干活。安阳l0月下旬的天气,秋凉似水。几个身强力壮的工人不停地挖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内衣,但大家的情绪很饱满。每掏空一处,马上插进一块长1.2、宽0.20.3米的木板,并立即用拐铁、大螺丝钉将它与箱壁钉在一起,底板下垫上砖块,然后再掏下一处。就这样.用了一天半时间才将9块底板装上。为了防止底板不牢靠,又在其下钉了两根南北长度近2.3、宽O.2、厚0.5米的木条。在甲骨层的上部,铺上几层麻纸和塑料布。甲骨坑与木箱内壁之间的空隙用碎土填实,最后再钉上箱子的盖板。估计全箱重量近4吨。9 {( N- w( H0 D. G) g& E
最紧张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用吊车将木箱吊出探方。10月29日下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一辆起重机和一辆大平板卡车驶进了发掘工地,工人们用钢绳将木箱缠好后,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转向吊车司机手握的起重开关,司机按动开关,从探方下面传过来“卡蹬”的响声和随即发出的“叭拉”、“拍拍”垫砖摔倒在地的声音,木箱徐徐升起,一切正常,眼看要离开探方时,由于木箱离探方边太近,与坑边发生轻微碰撞,虽然是小小的碰击,但钢绳在抖动,木箱在摇晃,顿时喧闹的工地变得鸦雀无声。在这一刹那的寂静时刻,我的心怦怦直跳,头上也冒出冷汗,真怕箱子散架,前功尽弃。一场虚惊!很快箱子再往上升,高出探方边后,往北平移,缓缓地落在平板卡车上,望着卡车的四个轮子下陷了7~8厘米,卡车司机也感慨地说:“这家伙真沉啊!”吊箱成功,大家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 O* q" h' B# l0 o: S
10分钟后,大木箱运至安阳考古工作站,由于它太大太重,不便搬进屋内,只好停放于院内。
, y0 {7 I& L0 i1 _$ D细致的清理1 G3 }5 E' M# {- }* e
箱子运到考古站后,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取出这一大坑碎裂过甚的甲骨。现在的人们看到的乌龟壳多是又坚又硬的,谁能想到这些埋在土中3000多年的卜甲往往裂成许多小碎片,又与泥土粘连在一起,有的看上去散成一片,真让人眼花瞭乱,没有耐心是很难完成这一工作的。
, G, a9 g& f" O( ~6 C+ X  {) d! ]我们吸收了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的经验,逐层清理,每剔剥出一层甲骨,先照相画图,然后按它们叠压的先后,一片片编号取出。由于甲骨堆积较厚,共画了16次图。$ K3 ]/ e( U) k2 M6 e
我们的任务不只取甲骨,还要为今后的粘对缀合、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只图快,可以将每版卜甲的小碎片捡取到纸盒里,每号一盒,待将来逐片拼对,这样取出是快了,但将来的粘对和缀合工作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有些小碎片还容易丢失。为了保存每块卜甲的形状,我们采用了粘贴法。
0 k5 Z: g* J$ q若是反面朝上的卜甲,在其上刷上浆糊,然后贴上麻纸,用小竹签或小铁钎轻轻地将卜甲下面的泥土掏掉,使它和下面的卜甲不再粘连,然后在卜甲下插进一把或两把小薄铲,再将一块硬纸板盖在卜甲的麻纸上,一手接着纸板,另一手用薄铲将卜甲轻轻托起,像翻烙饼那样将它翻转过来,使卜甲正面朝上,把它置于纸盒中,再抽去硬纸板。
+ ]1 q" i7 G) p; p, j2 n若是正面朝上,质地较好、或者其上有字的卜甲,则在纸盒上放一块粘有浆糊的麻纸,用镊子或小薄铲,将一大块卜甲中的已断裂的小片轻轻取下,按照各片原来的位置依次排列在麻纸上;正面朝上,但质地不好、碎裂严重,或者其上无字的卜甲,则直接在其上刷浆糊,贴麻纸,用上述第一种方法将它翻转,这时由于卜甲的反面朝上,还需要在反面再刷一次浆糊再贴一次麻纸,作第二次翻转,然后将附于正面的麻纸揭掉。
& I1 Z* s( j, ]" R. [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及时将卜甲正面沾着的泥土洗刷或剔剥干净。
- ^* F, I. a, k% l; ^2 i为了保证甲骨的安全,每天下午下班之后,我们都在甲骨坑内按上一个警报器。
& m- R) @, K/ o' ]4 D0 |从10月31日至11月26日,取出甲骨856片,因天寒地冻,难于工作,又将甲骨坑钉起来,其上铺上棉被套、塑料布,木箱外再押上砖。
, N/ i. N, @* t1 p" d7 [1 i6 C& Z1992年5月3日,继续开箱清埋。至6月1日全部清理完毕,从开始发掘至取出最后一片卜甲,前后费时两个多月。发掘清理工作完成,但繁重的粘对、缀合和墨拓工作又等待着我们。( F4 W4 b9 ]1 m% C
重大的收获0 c$ S5 Y3 t3 ]
花园东地甲骨坑,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其上有刻辞的整甲近300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50%以上。除了整甲外,半甲、大半甲的数量亦多,据粗略统计,半版以上的大块甲骨,占此坑甲骨总数的80%。这是继1936年小屯村东北地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又一次重要的发现。
+ `- N$ P+ M6 p) a# Z坑中的刻辞甲骨,每版的字数多寡不等,少者一两字,多的达200多字,一般数十字。刻辞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据甲骨坑出土的地层和共存的陶器及刻辞内容判断,这批甲骨属武丁时代。
+ `9 x; n2 u+ V7 m% d( f据初步观察,这坑甲骨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大多数卜辞占卜的主体不是王,而是“子”。甲骨上的字体较细小、工整、秀丽,与过去发现的一些特殊书体与称谓的卜辞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表明,在武丁时代。不但是王,而且王室贵官、地位显赫的大贵族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占卜活动。花园庄甲骨坑的发现,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对研究殷代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 N1 a+ X; h" u- A不少人曾对我说:“你真走运,碰到过几次重要的发现。”是的,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谁不想成为一个幸运者。但是,我常常想:每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曾伴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多少期待、失望或兴奋,多少不安和担心,又凝聚着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啊!* @! C( t" j5 q# A5 A" V  A
& v2 U  |8 ^: S0 `
[ 本帖最后由 苦斋 于 2008-2-17 10:22 编辑 ]

钉木箱底板

钉木箱底板

取甲骨

取甲骨

甲骨出土情况

甲骨出土情况

甲骨出土情况(局部)

甲骨出土情况(局部)

套入木箱内的甲骨坑

套入木箱内的甲骨坑

卜骨

卜骨

卜甲反面的钻、凿、灼

卜甲反面的钻、凿、灼

无字背甲

无字背甲

甲桥上有孔的无字卜甲

甲桥上有孔的无字卜甲

田猎刻辞卜甲

田猎刻辞卜甲

祭祀用卜骨(甲)

祭祀用卜骨(甲)

刻字卜甲拓本

刻字卜甲拓本

刻字卜甲拓本

刻字卜甲拓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7 1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7 1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7 1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6: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9 14: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9 14: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其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18: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 22: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2 18:0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