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atphilip 于 2014-2-28 20:03 编辑
2 Y* I+ ~" F4 V* D7 w& z8 j. q0 p+ b( O$ I3 ]8 i
陀飞轮:: m' F5 A9 J) R) |9 ~! i
) Y1 k4 N( J- y9 C! v
法文为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以抵消重力的影响,代表了制表工艺的极高水准,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陀飞轮被誉为“表中之王”。
! X: ~& |+ X3 t/ q) {- r
; ~6 M# u! ?/ O0 t: [* [
2 {- Y! T3 n8 R M發明:
$ c0 x7 X/ }5 Z* z& J5 j* d; @机械式时计之所以能按一定的节奏循规蹈矩地走时,全靠擒纵装置的精确控制。如果擒纵调整机构本身的动作不准确,时计便随之失准。造成擒纵装置动作不准确的 罪魁祸首是地心引力。调速装置中的摆轮是利用游丝的弹性来完成摆轮运动的。由于游丝总是以一定方向卷动,所以时计的放置位置姿势(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 时,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使轴承的摩擦力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称为“位置差”的精度误差。例如,将手表放置在平面上是,就和戴在手腕上经常 摆动时不同,产生了或快或慢的差异。十七世纪末,人们对钟表精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再无法容忍这样的“位置差”。$ \ n) v) R7 H$ ]
于是,宝玑便挖空心思,寻求解决的绝招。他想:擒纵装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机件处于固定的运动状态,如果使这一部分的位置不断地改变,方位不 同会导致绝大多数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据这一构思,宝玑想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办法。他把这个擒纵调速系统安装在一个框架(Carriage)中。这框 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打转。当摆轮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时,到另一位置将会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框架不断地转动,摆轮的位置也随之改变, 从而接受各种方向的影响;换言之,在宏观上,各种方向的影响将相互抵消,等于没有影响。4 v J3 c2 U4 O4 ~ c# I. Q% {5 r& b
S- ? A, x! u9 x
) l& _3 Z* Q/ U+ u“陀飞轮”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一位瑞士籍钟表大师路易·宝玑。1795 年,他为了克服怀表的位差,设计和制造了他称之为“Tourbillon”( 陀飞轮)的旋转擒纵机构。
* `5 T. A. r1 O) ]怀表的位差主要来源于摆轮的不平衡以及游丝工作时的偏心,由于这两个因素分别在其方位相差180度对走时快慢的影响正好相反。于是,他把擒纵机构和摆轮游丝系统一同配置在一个旋转的支架上。这个支架就装在秒轴上,以每分钟一圈的速度转动。因此,摆轮和游丝的重心方位每经历30 秒即发生180度转换,这样,二者由于偏心引起的走时快慢正好得以相互补偿。# _) R" M' y6 w% v
因此,更确切的说,宝氏“陀飞轮”是一个旋转擒纵调速器。在宝玑所处的年代,受技术条件限制,摆轮不能做到非常平衡。他采用变化方位的方法消除其影响,无疑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
3 G6 t5 O" w* W* F& w9 g; {, x; S宝氏“陀飞轮”在制造上要求非常精细,否则易出故障。由于它是装在秒轴上的,比之普通的表要消耗更大的功率,成为一个先天性的缺点。1894年,英国人邦尼克森(Bonniksen)制成了另一种旋转擒纵机构“卡罗素”(Karrusel)。它与宝氏“陀飞轮”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转速比前者约慢40倍。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了功率的消耗。在制造和调整上带来了一些方便。但由于方位变换的周期加长了,所以在位差的补偿上不如前者有效。 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1 v$ p+ Q# M6 X4 c
7 I9 ~( O+ u; A' a3 v- W
- n' d R1 i3 s4 R解密陀飞轮传动原理; n8 o5 \4 U( x+ [8 E% X6 r% B
“陀飞轮”的旋转支架是固定在秒轴上的,旋转支架中装有摆轮、游丝以及擒纵轮擒纵叉。当发条动力通过三轮片传递到秒齿轴上时,就带动旋转支架转动。秒轮片则是空套在秒轴上的,同时固定在夹板上,并与擒纵齿轴相互啮合。因此当旋转支架被秒轴带动时,擒纵轮片就会做行星运动。在擒纵机构里通常采用叉瓦式或直接把冲量传给摆轮。摆轴和秒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秒轴装有秒针。有人制造的“陀飞轮”有的不带秒针,说明旋转支架的转速不一定保持每分钟一圈。) p# I/ \5 M3 J! H8 E
& m3 m" `3 e# }: ]与“陀飞轮”的传动结构不同,“卡罗素”的旋转支架的下端伸出一段空心轴,在其下端面连接一轮片。 轮片与三齿轴啮合。旋转支架轴穿过夹板,并以后者为支撑,旋转支架和轮片两相对端面起到止推面的作用。四轮轴穿过旋转支架下端的伸空心轴,四轮片在旋转支架中与擒纵齿轴啮合,四齿轴在支架外与三轮片啮合,将三轮的冲量传递给擒纵轮。四齿轴通过四轮片把运动传给擒纵齿轴,摆轴在旋转支架中和四齿轴是不同心的。因为旋转支架不是由四轮轴直接带动,所以旋转支架的转速总比四轮轴低。因此“卡罗素”传动设计,实际上是差动行星轮系。
- A% z! k$ J! ~
6 t6 F# _2 I* T* p4 t
% \7 o7 @7 z& ~
6 f, T' B2 Q5 ^9 c# b4 t3 C- c$ x6 w. t
+ \$ u* \, O. J' v,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