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资委主导、工信部及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酝酿成立的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俗称“铁塔公司”)正式揭牌。铁塔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分别出资40亿元、30.1亿元和29.9亿元人民币,各自持有40%、30.1%和29.9%的股权。 按照初衷,铁塔公司将从资源配置、环保等角度整合建设、维护和运营铁塔,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为社会和企业、股东等服务,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缓解铁塔选址难,降低三大运营商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电信业的垄断问题一直多有诟病,一提到电信运营商可能就有一肚子不满,比如资费不明、漫游费高、月末清零等“霸王条款”。近些年电信行业在这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但垄断似乎总是电信业难以摆脱的标签。 但一个铁塔公司的成立,是否能电信业的垄断改革带来新气象,让广大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充满疑问和值得商榷的。 从竞争关系看,铁塔公司的市场性不足,垄断性有余。网业分离、基站共享是电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础网络由国家统筹建设,然后优惠给各家运营商使用。业务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竞争发展。在我国刚引进移动通信之初,国外就是一个公司专门负责移动基站建设模式,众多公司专心移动终端竞争,按业务收入给基站费用。终端客户一个号码,谁的服务好价格低选择谁。但是基础网络不一定只由一家来做,可以让二、三家来做,要避免形成独家垄断,当前在一些已经实现了基站铁塔共建共享的西方国家,铁塔公司有很多个,任何一方都不了基站站址和铁塔的资源和价格,更无法剥夺移动运营商自己选择站址和建设铁塔的权力。 而我们的铁塔公司,从级别上也是央企,并且它将独家负责三家运营商的铁塔建设,虽然现在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基站站址和铁塔,但是同样以"整合资源、反对重复建设"为理由,在统一的站址上也就可以拥有全部基站的机房与缆线。按照这一逻辑延伸下去,又同样可以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扩大为基站内的全部移动通信设备。如此一来,所有的移动基站都将被垄断,而三个运营商也将失去无线网络,成为仅仅负责业务销售的"虚拟运营商"。由此可见,铁塔公司的成立,很有可能形成一个超越三大运营商的“超级垄断者”,与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思路背道而驰,是电信改革的倒退。 为防止铁塔公司形成新的垄断、促进竞争,政府管理部门拟让铁塔公司采取 “三低一保”策略来保证市场价格,一是价格租赁低于国际同类公司;二是低于当下市场公共价格;三是低于三家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价格;一保是保证租金水平能涵盖铁塔公司的基础运营成本,因为公司存在需要获得合理利润,下一步民营企业要进来,也希望能分享到改革的红利。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政策能否实现还很难说。 企业定位与制度设计极为重要。目前铁塔公司的后续发展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明确,一是公司本身定位的问题,是定位纯粹的以挣钱为目的的市场化公司,还是定位于公共服务以微利为目的基础设施公司。只有铁塔公司定位于公众服务,对其价格参照水、电、气等民生资源进行上限管理,并制定科学、缜密的监管、业务评价与成本核算体系,而不是业绩、利润率进行考核,才能防止垄断出现。 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无论运营商过去多么风光,未来“躺着挣钱”的日子恐将难以为继,三大运营商筹划共同组建铁塔设施公司可以说是“摸着了过河的一块石头”,是顺应国际电信业发展趋势的积极尝试,但电信业深化改革下一步向何处去仍需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打破垄断绝非拆拆分分那么简单,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制度上松绑、监管上收紧,让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归其位,才能将市场这盘棋下得更活,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