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教授,非常高兴能再次采访您,您的中国粉丝们期待您能针对甲午战争进行分析,并且探讨甲午战争对于目前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启示作用。 伯格:上次我读了刘亚洲将军的《甲午祭》和恩格尔教授对此的评价,借此机会讲一些我不同的看法。就如我在《德国专家谈钓鱼岛战略》中曾说过的,恐惧本身就是恐惧的根源,这导致中国论坛圈子中的悲观基调。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一谈到甲午战争就把责任推卸给慈禧太后,说是建颐和园导致了甲午战争失败,其实这是汉人习惯把失败推卸给满清的一贯作风,请问如果没有建颐和园就能打赢吗?二,一谈到甲午失败就说是政治制度失败所造成的,我不否定政治制度因素很重要,但俄国不是也被日本打败了吗?美国珍珠港那次不是也被日本打败了吗?苏联不是早在二战开始前就在张鼓峰击败日本进攻了吗?战争完全不等于政治;三,一谈到甲午失败就说是清军怕死,把罪责归咎于投降派,历史事实却不是如此,甲午海战中清军很英勇。这些误导让中国人一直无法找到甲午战争失败真相。在谈及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之前,我稍稍提一下一个基本军事概念,它叫着“打击边际效率“,这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无论是单兵、单舰、单舰队的战斗力都是成抛物线的,在两军力量基本差别不大时,如何通过合理配置战斗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在中国早就是有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这点。顺便用足球做个例子,德国对阿根廷,你说德国赢了就是德国如何如何社会科技发达,如何训练有素,但这都不能解释阿根廷同样有机会战胜德国队,如果阿根廷赢了,你会不会说阿根廷培训更强,技术更好?中国人讨论军事喜欢成王败寇那套,无限上纲,太片面,结果总是得出没有逻辑性的结论。我要说的是,两军实力基本相等时输赢具有极大偶然性。更进一步来讲,中国队难道不会赢德国队吗?中国队靠场上与德国比赛当然无法赢,但如果修改一下规则,让两队用罚点球方式决定输赢,那么中国队打赢德国队的机会就大大提升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甲午海战本身的战术博弈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尤其在如何把握战术制高点格局上思考。另外,我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甲午战争“与”甲午海战“是两个不同概念,当时中日两个陆军差距很大,但海军实力相当,混淆两者必然导致我们无法认清海战失败原因。海军打仗如同两个武士在独木桥相遇,基本上都是骑在棺材上,根本没有退路,输赢都凭实力和战术运用,要精确分析战术,探讨中不必过分借题发挥,那会造成焦点模糊。 那小兵: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间上相去不远,这两场战争有怎样的可比性? 伯格:这两场海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俄两国在开战前都预计可于轻易击败日本,两个都缺乏对日本的海军情报,也没有精密的战斗预案。从“打击边际效率“来衡量,中俄两国海军都没有发挥出最好水平,主要是在队形上无法应对日本海军的T队形战斗模式,当时中国海军采用了”人“字队形,显然,从整个舰队看,日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侧面火炮的火力,也可以同时用更多火炮射击,单位时间内可以射出更多炮弹,而且日军的快速炮本身发火频率就高,战斗力发挥的很好。同时,横队形如同一队移动马队,造成清军难以瞄准,”前置点“和”现在点“难以把握,而日舰面对的是迎面而来的敌舰,瞄准效率比较高。清军不能集中火力,无法形成编队集中射击,最终无法击沉任何一艘日舰,而自己损失巨大。清军的鱼雷也没有发挥作用,这与训练方针有关。那时中国军队喜欢搞几个高级武器,但不舍得用,摆着看,鱼雷就是其中之一。同样,在日俄战争中,日军与波罗的海舰队相遇,东乡下令各舰依次向左舷回头150度,抢占了有利进攻位置。特别要指出,日舰队每分钟可以齐发340发炮弹,而俄国舰队只能发134发,而甲午海战中清军当时只能每分钟齐发23发炮弹,日军可齐发232发。不同的是,俄国陆军对日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发挥了俄国陆军的以守为攻的战术,导致日本耗尽了从《马关条约》所得的赔偿金,俄国在谈判中依然十分自信,迫使日本放弃原先索求的条件,最后达成妥协。相比之下,满清在甲午海战失利后显得慌乱,没能积极调动陆军抗敌,其实后来陆军越做越强,主要因为习惯了日军的打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用”打击边际效率“原理说明一点,如果中国舰队集中火力打击日本旗舰就有可能与日本至少打平手。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何俄国红军能够迅速打败白军?为何苏联红军在三十年代被芬兰打得落花流水却能狠狠击败日军?为何苏联红军可以击败希特勒后没有时间恢复实力就马上击败日军?最主要的是苏军武器有突破性发展,火力少上全面压倒了日军,有了优势火力就必然会有要将领,而不是相反,其他都是次要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朝鲜与韩国,前者GDP不到后者的四十分之一,却因为先军政策保持了强大火力,导致韩国不得不依赖美军维系自身安全。 那小兵:您一向热心支持中国对钓鱼岛展开维权斗争,从“边际打击效率“原理看,未来中日之争是否有取胜把握? 伯格:我认为不但要为中日之争掌握制胜优势,而且要为中国成为世界领袖进行铺垫。当今中国知识界一谈到甲午战争教训就说如何如何要学习美国,好像十分理性,但其实在心理上已经输了锐气。中国当今面临一个潜在问题:物质上强大的中国却是精神上的跟风者。这导致中国社会的碎片化,各类意识形态相互斗争不已,因此在对外关系中形成了一种惰性,导致周边国家群起而围攻。这些国家相信美国人大卫.雷克的说法,从1846到1982年的各类战争中,民主国家战胜占80%,失败之占19%。60年代非民主国家胜利占多数,而70年代后却每战皆输,这让很多人把中国战败看成了政治制度的一种必然代价。我记得著名军事学家马汉(Alfred Mahan)曾说过:集中战力是海军战争的支配原则(Predominate Principle),不管战术战略都脱离不了,绝对不能分散舰队。这无疑是对甲午海战最好的经验总结。回过头来看现代战争,60年代有华沙条约集团,有中苏之间的战略默契,但后来这些都被西方瓦解了,美国一枝独秀,80年代后当然只有美国总是胜利一方。如今人们说要中国韬晦,但美国人不见得会认为中国韬晦,人家只看你物质规模膨胀就害怕,你不能因此不发展吧?中国要继续发展必然会被打压,不会因为你怕就不打压的。与其怕被打压不如转守为攻,集中力量对付日本,这样可以一箭三雕:一是可以回避直接针对美国,在舆论上无法战胜美国,在军力上尚无把握战胜美国,如果选择针事事针对美国固然可以解气,但并无实际得分,反而显得自己不争气;二是回避与南海小国纠缠不休,与小国纠缠会损害自我形象,也无法争出个名堂来,不如推迟解决时间;三是咬住日本,坚守钓鱼岛做钉子户,既可以联合韩国和俄国,也可以让美国有苦难言,甚至让国内左派右派一致对外,达成中国对外政策一致共识,乃至威慑台独势力。这个策略从“打击边际效率“原理来说就是”掌握战术时空主动权“,虽然我们不能回到120年前,但我们可以如今向日本展示战胜他们的绝对优势,这是中国目前可以做到的。目前美国总是说钓鱼岛管理权归日本,主权让中日两国自己谈,这导致美国掌握了主导地位,中国必须通过建立”收回管理权时间表“加以应对,把主导权拿回来。中国以往战略错误就是总跟着美国思路走,要改变这点就必须主动选择博弈方式,争取主导权。至今中国对于台湾没有收回时间表,对于钓鱼岛也没有收回时间表,无法形成谈判筹码,这些弊病都可以通过对日本集中打压力度消除。 那小兵:中国军迷们多在关心如果中日再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俄国人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德国专家会如何看? 伯格:如果我们孤立地考虑中日两国之间再发生一场战争,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忽略了战争对于中国走向世界领袖地位的作用。中国要行动,但不需要盲动,首先要搞清楚中国要得到什么。三十五年前,中国人敢说GDP超过日本吗?那是中国人连信用卡都没有见过,看到日本彩电都算是梦想成真了,但大家对日本羡慕之余忘记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恐惧,战争博弈最怕看不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我认为,目前中国打败日本不是问题,俄国专家说中国武器系统有缺陷,那也没有错,武器重要,但战术运用更重要,越共不就是在美国飞机轰炸下打赢战争的吗?如果说中国必须按照日本预想模式与他们到钓鱼岛打一场局部战争,那么中国武器系统的缺陷就必然暴露出来了,这就像当年甲午海战那样,把自己的队形完全暴露在日本炮口下一样。毛泽东说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当然要选择自己优势方式出击,这就是提高打击边际效率的关键。安培利用钓鱼岛拉动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中国何尝不可以利用钓鱼岛打击日本右派气焰,采用围城打援方式长期消耗日本右派锐气。把从越南撤回的981井台运往钓鱼岛开钻,不是为了石油,而是搭建钓鱼岛海域边界线上的永久岗哨台,反客为主,天天登岛,日本人敢动就消灭他们,来一股消灭一股,来一群消灭一群,直到他们把脸丢尽。就怕他们自己不敢来。如今中国专家们依然用老旧的“全面战争”概念解读未来中日战争,这误解了现代战争的观念,未来战争就是用99%的后备力量支持1%的交战接触面,通过一点牵动全世界关注,就如当今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那样有决心耗下去。这是一种真正有效的”以战止战“模式,一是让美国屈服而退出搅局钓鱼岛的角色,二是让美国重新管住日本这帮右派,三是让俄罗斯和欧盟看看中国的决心和战斗力。何时打,何时不打,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以此扬名立万,让全球知道中国不是阿根廷把马岛丢了,中国在那里丢掉的就会在那里捡回来,甲午战争丢失的尊严120年后依然可以捡回来!
|